唐高宗東徵,硬骨頭高句麗兵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021-03-05 婉如清揚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先生(就是韓劇中那個朱蒙)建立高句麗王國。這個王國自從建立之後就有著「優秀」的窩裡鬥傳統,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668年,經歷七百多年,生生不息的內鬥終於耗盡元氣,加上大唐遠徵軍的強大無比,讓它徹底走向了終結。

  公元666年,高麗淵(泉)蓋蘇文死了,大兒子淵蓋男生代為莫離支(攝政王),他的弟弟男產,男建爭權,男生兵敗,向唐求救。大唐趁這機會組建了一支超強戰隊討伐。李世勣(徐茂功)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契茹(苾)何力,龐同善,薛仁貴等共同徵討高麗。

  九月,龐同善大破男建的高麗軍,解男生之圍。高宗封男生為玄菟郡公。667年正月,李世勣領軍攻克新城,乘勝領兵追擊,其他各城守將都棄城逃走,或者獻城投降,形勢無比壯觀,振奮人心。一連攻克16座城池。668年,李世績領兵攻克扶餘城。四十餘城陸續投降。軍隊乘勝攻克大行城(遼寧丹東),分路的其餘部隊會合後,推進到鴨綠江高句麗營寨。高麗軍迎戰,又被打得大敗,唐軍追擊200裡,攻陷辱夷城(平壤西北),契茹何力率軍先一步抵達平壤城下,李世勣隨後就到,把平壤團團圍住,足足一月有多。

  高句麗城內兵少糧少,已是末路。大唐東徵,硬骨頭高句麗終於兵敗

  高句麗末任國王高藏,派男產及其他重要大臣98人,舉白旗投降。李世勣很禮貌地接待。但是不開眼的男建,依然緊閉城門,堅持反抗,不斷出兵攻擊,可是每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次次灰頭土臉的。男建把武裝部隊全部給佛教和尚信誠,這個信誠倒是有眼力見的人,他看到大勢已去,暗裡派了人去見李世勣,願意當內應。五天之後,信誠大開城門,迎接大唐東徵軍。李世勣派士兵登上城牆,擂鼓吶喊,焚燒四角碉堡。男建自殺,又被救活,後來被被流放黔州,高句麗王國滅亡。

  高句麗的滅亡,窩裡鬥是其原因,但是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國王的錯誤決策是導致它滅亡的更重要因素。其實自從建國之初,它就不斷受到威脅,西邊有個強大的中國,而且中國又一直想一統天下,而它的東邊,又有一個一直想開疆拓土的日本。問題來了,好好重視這個問題,可以達到制衡,如果不斷輕視甚至無視現實,那麼必然死得很慘。因為弱小的國家不斷橫挑強鄰,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相關焦點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勢,完成統一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七十年間,隋唐兩朝對高句麗共發動了七次大的戰爭,前後動用軍隊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才終於攻滅高句麗。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唐太宗在安市城指揮唐軍作戰,大敗15萬高句麗援軍,但最終沒能攻克安市城,唐太宗見兵糧將盡,只好撤兵。 唐太宗不甘心失敗,此後多次派兵進攻高句麗,但都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強和新羅的聯盟,對高句麗和百濟同時開戰。高句麗在淵蓋蘇文的鐵腕統治下,也加強和百濟的聯盟,頑強對抗著唐朝和新羅。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唐滅高句麗之戰(圖中高麗均為高句麗簡稱)當然這69萬戶並不全是高句麗人,還有大量的漢人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當唐朝滅亡高句麗後,這些漢人自然不必多說,也不需要唐廷專門去做什麼,但高句麗人,就成了邊疆的不穩定因素。
  • 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和高句麗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除了人口總量的原因之外,資源總是會富集到一小撮人手裡,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麼發生了這個問題怎麼辦呢?擴張,只有擴張才能緩解這個問題。當時的隋朝,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之時,不光接管了北齊積累的大量財富,又恰逢沒有遇到什麼特別強硬的對手,所以隋朝的人口得以劇增,而隋文帝又是一個眼光長遠之人,所以他提前開始想轍。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漢朝與扶餘之間的高句麗為了遏制高句麗,漢朝與扶餘常常聯手打擊高句麗,使高句麗的勢力局限在今吉林和朝鮮一部,《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記載。南北朝時期隋唐為什麼歷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之力一定要滅了高句麗?其實原因很簡單——遼東未復便不是大一統。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壁畫上的高句麗士兵原因是鴨綠江流域地區地處長白山餘脈,氣候溼潤,土地肥沃,適合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臨海的位置也便於海上貿易。這就給了高句麗穩固自己在鴨綠江流域統治的機會。朝鮮半島形成了鴨綠江下遊地區到樂浪郡由東漢管轄,清川江以北和鴨綠江中上遊地區由高句麗佔領的局面。
  • 歷經25年唐朝終於徵服了高句麗:蕞爾小國不可輕,歷年徵戰方可得
    泉男生向唐朝求救,又給了唐朝徵討高句麗的機會,當年六月,唐朝任命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討伐高句麗。此時的唐軍兵力、戰鬥力各方面要遠強於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與龐同善會合。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句麗。次年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李勣接連攻下高句麗16座城。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隋朝徵討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大致要從兩方面看待:首先,當時的隋朝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早已外強中乾。朝廷當中並沒有能臣名將,這導致隋煬帝必須御駕親徵,他御駕親徵進而引發了國家內部的動亂。高句麗地理環境優越,易守難攻,國家內部山多谷深,遼河兩岸的平原地區也大多泥濘難行,鴨綠江更是素來被稱為「天險」。在第一次徵討高句麗時,隋朝大軍在遼水一帶受到了伏擊,隋煬帝命令工部尚書修建浮橋在遼水西岸,不曾想高句麗士兵早已埋伏在此,等到士兵上岸後,受到了高句麗軍隊的伏擊,死者甚多。
  • 唐高宗李治有何作為
    高宗是怎麼滅掉高句麗的?光是答主羅列的幾場戰鬥,唐軍砍下的是十幾萬高句麗青壯男丁的滾滾人頭,雖然存在前線將士和史官虛錄戰績的可能,但是首先,唐前期的虛報戰績並不嚴重,其次,一場戰鬥下來傷者一般也不會少於死者。因此,高句麗在這幾場戰鬥中失去了十萬左右的男丁,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那麼盛唐時期,高句麗一共有多少人叻?
  • 前線軍情急報,李勣打開一看是首詩,頓時懵逼,這是什麼梗?
    歷史上高句麗始終是塊難啃的骨頭,隋煬帝打了3次沒有打下來,造成國庫空虛,矛盾尖銳,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李世民能取得讓周邊的少數民族推舉為「天可汗」的威望,可惜親徵高句麗,也只是打了個平局。到了唐高宗時期,公元666年(乾封元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死,他的3個兒子泉男生、泉男建和泉男產之間產生內亂,這是一個絕佳的出擊機會!於是唐高宗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轄遠徵大軍去東徵高麗。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而唐太宗呢,在即位後也馬上將徵討高句麗提上日程,完全不吸取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其中唐太宗還御駕親徵高句麗。要說高句麗也是真抗打,硬是抗住了中原大軍的數次徵討,直到唐高宗即位,命令唐軍大將蘇定方繼續徵討高句麗,最終徹底滅了這個東北小霸主。
  • 隋唐兩朝四帝,為啥非要滅高句麗?這個政權,就像陸地版的日本
    首先,重點問題說三遍: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在三國以及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仿佛也看到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曾試圖趁渾水摸魚。 不過現實很殘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政權曾抽出手來長驅直入,將高句麗都城夷為平地;慕容鮮卑政權甚至還直接刨了高句麗人的祖墳、搶走祖先的屍骨,以此強迫高句麗俯首稱臣。
  • 紅巾軍東徵高麗所欲為何?
    事實上紅巾軍東徵高麗既是順勢而為,又是諸多因素從中推波助瀾的結果,雙方交戰已是不可避免。主要原因如下。(一)高麗助紂為虐,鎮壓元末農民起義蒙古興起後四處擴張,近在咫尺的高麗首當其衝,高麗臣服後,元朝在此設立「徵東行省」, 成為元之東藩,作為進攻日本的前進基地。
  •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相輔相成的懦弱天皇,開拓了唐朝的最大疆域
    為了讓我在軍中立威,已經10多年沒打過仗的父皇,居然於644年(16歲)率大軍御駕親徵高句麗。由我負責殿後,在河北接應。要知道,皇帝和太子都離開京城,是非常罕見的。不料,高句麗實在難啃,父皇無功而返,也白白丟了許多性命。
  • 118 高句麗小獸林王、廣開土王及長壽王,三王將高句麗推向全盛
    東亞歷史第118篇:朝鮮的三國時代及新羅、高句麗的發展。 原本在朝鮮半島是高句麗一國獨霸數百年,百濟和新羅等不是被高句麗侵略,就是向高句麗入貢稱臣。但是中國勢力的介入,使得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曹魏毋丘儉徵討是高句麗所受的第一個重擊;前燕慕容皝又給高句麗第二次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