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其實就是家族制。無論大唐還是大宋,只要不改朝換代,那江山便永遠是李家的、趙家的。皇帝駕崩,太子即位。父親死了換兒子,老李死了換小李,這小李不僅繼承了老李的權位即所謂的事業,而且還繼承家業——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生活在「王土」之上的臣民外,還有宮中的眾多嬪妃,若從輩份上論,這些嬪妃至少應該是他的「小姨」,但卻作了他的老婆。這就是專制體制產生的怪胎。你想,一個三歲的娃娃當皇帝,連喊「小姨」都發音不準,尿在龍椅上更是常事兒。怎麼奢談治理國家?有些不到10歲就夭折了,宮廷裡還要為選「法人代表」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有些小皇帝倒是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但卻極端弱智。「扶不起來的阿鬥」,只會說「此間樂,不思蜀」,思想雖然解放,甚或是「國際主義」的,但於國於民又有何益呢?
君如此,民亦然。祖傳中醫,其後代子孫在職業上就不能作其他的選擇,只能當郎中,像李時珍那樣,「採來東西南北藥,救治四面八方人」。若是鐵匠呢?自然爐火不息,鐵鐘長鳴。頂多把手拉風箱換成電動鼓風機,但職業不會變。若是樊噲的後代,就要安心地賣你的狗肉,哪怕地攤兒換成作坊,作坊換成了現代化的流水線,但你與狗為敵的性質不會改變。若祖上是「修理地球」的呢?那你就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裡大有作為吧。牛拉犁耙換成了拖拉機耕作,小麥的品種也有所改良——由一畝產100斤到了1000斤,但這只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
按說,這種良性繼承是應該倡導的。但歷史上偏就生出許多「謬種」。秦末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一邊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邊揭竿而起。在他看來,「將門出虎子」與「寒門出孝子」,是一樣的不可靠。「苦孩子」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反對傳統,「踐踏」秩序,從來沒有把放牛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農村出身的革命家毛澤東更是一位不信鬼神不信邪的人,他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方法,實現了自己偉大的抱負。在主宰城市主宰中國的同時,也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子承父業」,繼承的應該是一種優良的品格和精神,不應是權位,也不應是「坐吃山空」的物質資本。
2002年9月24日
趙統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主席。獲省以上作品獎170餘件次,出版著作10餘部。顧問:張存金 趙統斌 孟中文
電話:13336206925
地址:菏澤市市民文化中心廣場西門風雅頌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