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ee(本文為頭條青雲計劃獲獎文章,抄襲必究)
所謂經典,在於表達真實。
李健的歌曲《月光》,開頭是這樣的:
哦 月光灑在每個人心上讓回家的路 有方向哦 離開太久的故鄉和老去的爹娘哦 迎著月色散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謠 輕輕唱哦 無論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別忘了故鄉是什麼力量 讓我們堅強是什麼離去 讓我們悲傷是什麼付出 讓我們坦蕩是什麼結束 讓我們成長
……
月光照亮了回家的路,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無法忘記故鄉。這段歌詞的前半部分的描寫中,借景抒情,讓我們我仿佛聽到老去爹娘的呼喚,呼喚遠方的遊子歸家。
歌詞的後半部分的反問,反而讓我陷入了思考:
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堅強?是什麼離去,讓我們悲傷?是什麼付出,讓我們坦蕩?是什麼結束,讓我們成長?
如果說月亮是鄉愁的載體,我相信郵路更是,它將千千萬萬份思念從遊子心中傳遞迴家鄉,又將家中人的思念再傳遞出去,這一來一回,將那份濃重的愁緒書寫的更加沉重。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的反映鄉村郵遞員題材的文藝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票房慘敗,被媒體形容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日本獲得8億日元的票房,還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它所講述的內容很簡單,主要刻畫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湘西農村,子承父業的郵遞員之路,兒子第一次上崗,父親放心不下,陪著他走了一趟「心靈之旅」的故事。
從影片風格來看,它很純粹,也很詩意,更讓人震撼,純粹到講的就是一件送信的小事,詩意到讓人以為進入了人間仙境,但更讓人感到震撼的,是這條郵路背後傳遞出的來自靈魂的思考。
電影中,唯美自然的湘西美景讓人陶醉不已,讓我們不由得想到兒時生活的鄉村,記憶中,它也是這般模樣;每當有信件從遠方寄來時,就會將爸爸媽媽們,兒子女兒們的思念傳遞迴來;同時也勾起家裡人對遠方親人們的懷念,這是中國上世紀鄉村生活的縮影,與其說電影裡講的是父與子的和解之旅,不如說讓我更感受更真切的,是郵路背後承載的濃重的鄉土情結。「子承父業的郵包」裡裝的不僅僅是信件,是山外人對親人們沉重的思念,是濃烈的鄉土氣息的匯合,是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的碰撞物。
最不經意間的,往往最打動人心,好的作品就如同好酒,越存越香,歷久彌新,雖然影片距離上映時間已經過去21年,如今再看它時,依然有種讓人難以忘卻的力量,經典,在於表達真實的情感,我相信是因為電影背後傳遞出的思想才讓它歷久彌新。
· 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 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下面我簡單以這兩部分展開分析:
一、 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裡,第一句是這樣的:「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自古以來,書信一直作為傳遞情感的代表,在上世紀80年代的「打工潮」背後,上演的更為熱烈。
1978年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使得農民工作效率快速提高,但我國可耕種的土地有限,人多地少,鄉土意識濃重的農村人也在掙錢的刺激下,紛紛湧向城市。因此,農村興起打工潮,山裡的人紛紛外出「搞副業」,去到南方的各大城市的角落裡,在家留守的除了少數勞動力外,多是老人和孩子,因外來思想的衝擊,新鮮的事物總是讓人好奇的,教育也慢慢在人們的心目中重視了起來。
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這種情結雖然表現的比較含蓄,但當我和父親到達第一站時就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在村委會等了半天,沒有見到秘書從學校取來的報名表格,父親說我們去迎迎他們,然後在村委會門口,看到了擠在門口等著看我和父親的一群人,他們笑嘻嘻的看著我們,這些人多是老人和小學生,還有年輕的婦女抱著更小的孩子。
父親說:「山裡人幾天不見縣長沒關係,但不見他可不行。」
我看著這些人的笑臉,才慢慢體會父親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他們知道父親即將退休,我將接替父親的位置,他們心裡也明白父親和我都承載著他們心中的牽掛和期盼,我這個新上任的郵遞員對他們而言既新鮮,也更有活力。
我們離開,鄉親們還沒有離去,守在那裡看著我們走遠,還有一個小女孩帶著弟弟跑過來問父親,「爺爺,爺爺,我媽讓我問您為什麼我爸爸還沒有來信」。
雖然他們送的是父親,但他們送的也是思念。
說到這裡,我想到自己的父輩,生於鄉村,長於鄉村,我的父母也是這樣過來的,那時他們都在外地務工,我們兄妹都是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遠方的來信成為我們家人的期盼。與此同時,還在上學的我們也在幫助家裡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校裡,也經常有學生時不時輟學回家務農,到了年齡就外出打工。
影片後面,當我和父親快到達山頂,看見一隊勞作的少女背著背簍從我們身前經過,少女清澈的眼睛裡寫著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但也有對大山的依戀,雖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小說,但我猜測這些少女也是那個時期典型的代表。
送信進入尾聲,最後一天晚上洗腳時,我問父親「他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山,沒有別的?父親說:
「誰說沒有,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有了滋味,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夠苦的,可幹的久了,記掛的人多了,記掛的事兒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不衝別的,就衝這些鄉親們,就衝他們住在大山裡。」
山裡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看起來似乎那麼遙遠,但透過這條郵路,讓我明白了我和父親都是這鄉土文明的載體,我們載著這些「想頭」,向前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就像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期盼著和母親的團團聚一樣,大山裡的人盼著和山外的親人們的團聚,有了這些「想頭」,就有了他們的世界。
二、 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都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電影中,兩個人物的等待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五婆,是失明的等待,一個是母親,是光明的等待,兩人的等待都是通過眼睛表現的恰到好處。
五婆,因為兒媳難產死去,後來兒子也去世,她哭兒子想孫子,哭瞎了眼睛,每天只幹一件事情,就是搬著小板凳坐在門口等信,她等的不僅僅是信,是對孫子的思念。
家庭的不幸,沒有讓五婆絕望,一個人獨自將孫子帶大,而後孫子成為方圓百裡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後在經濟特區忙於工作,遲遲無法回家,每年寄來的,只有賀卡和匯款單,這才是最讓人絕望的,既諷刺了現在社會的現狀,也讓我們引發對自己的思考!
出門在外的人是來不及想家的,在家的人反而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五婆哪怕思念孫子,但更多的還是理解著孫子在外的辛勞與不易,這種沒有眼神交匯的等待讓人內心焦灼,再現了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深厚情感。
母親的等待是透過眼神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她的情緒更加明顯,由不解到理解,是一個過程。
電影開頭,母親目送著我和父親離開,她的眼神裡包含了很多東西,這樣的眼神也貫穿了整個影片。
父親和母親相識於郵路的,那時她正在放著耕牛,天下暴雨,母親扭傷了腳,父親便親自將母親背下山,鄉親們看著耕牛,父親看著母親,那時,母親的眼神裡滿是欣喜。
而後母親在山裡的小溪旁等候和父親相見,那時她的眼神裡裝滿了深情。隨後,父親騎著自行車將母親娶回了家,坐著自行車後座上的母親,穿著紅色的衣裳,笑容滿面,眼睛快眯成了一條縫。
我想,在此之前,母親都是非常開心的,這是嫁給了心愛之人的歡樂。
隨後,父親長時間奔走在郵路上,母親一人守護著家,當父親回家,看到了靠著門口等待的母親帶著幽怨的眼神後,眼裡也藏起了欣喜,我相信,這時的母親內心中有些許不滿。
父親也曾收到過母親的信,那時我出生,當時父親跑外省,三個月才回來一次,生我的當天,母親便寫了一封唯一的信給父親。慢慢地,母親開始理解父親,出門在外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母親也漸漸明白,我和父親才是她心中最珍貴的東西,因此,只有在我們三人聚在一起時,母親才會笑的更開心。
在侗族鄉親的篝火晚宴上,我和侗族姑娘翩翩起舞,而後父親問我,是否喜歡她,我說喜歡,但我也許不會娶一個山裡的女孩。因為,我怕她們也像我媽,離開了山裡,一輩子都想家。
因為我曾經問過母親,山裡人為什麼住在山裡,母親說:
「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把腳放進鞋子裡一樣舒服。」
母親嫁給了父親,便再也沒有回去過。
我想母親也是山裡人,她也曾作為寫信的一員,所以懂得信帶給人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寫完一封后便再也不寫了。
母親的笑容在我們三人聚在一起時,才笑的更加燦爛,是因為她已經遠離了故鄉,內心裡只有我和父親,所以她的等待心甘情願,這是愛的等待。
影片結尾,母親一次次站在遠處迎接著父親的歸來,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散去。
曾經的我們也是這樣被家人目送出去,被家人目迎回來,時間飛逝,我漸漸明白了電影裡母親眼神中的內容。
鄉土文明是鄉村的文明,五婆的等待,母親的等待都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個縮影,當時,大部分的農村男子離家,只留下女人、老人們和孩子守在家裡,他們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孤獨地帶著心中的牽絆等候著,父親和我雖然沒有外出務工,但我們的工作性質已經使得這種情緒醞釀的更加深刻。
電影再現的不只是母親和五婆的等待,而是一群人的等待,是一個時代的等待,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三、 寫在最後
再次聽到《月光》時,我想到了文章開頭裡這幾句歌詞的答案:
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堅強?是想頭,是苦中求樂的理想,讓我們堅強;
是什麼離去,讓我們悲傷?是離別,是親人們的再次離別,讓我們悲傷;
是什麼付出,讓我們坦蕩?是勤勞,是勤勞的付出帶來的收穫,讓我們坦坦蕩蕩;
是什麼結束,讓我們成長?是苦難,是苦難的結束,讓我們成長。
……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再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鄉土文明,那山不僅僅是山,是鄉土文明的代言者,那人不僅僅是人,是鄉土文明的傳遞者,那狗不僅僅是狗,是鄉土文明的守護者。
就像電影裡父親翻越一座座山坡,將書信傳遞到千家萬戶,他所傳遞的是鄉土文明的真情,狼狗老二,先是守護著父親,後又守護著我,完成生而不息的傳承,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郵路不僅僅是郵路,表面是父與子的心靈之旅,實則是鄉土情結的化身,展現了時代背景下,鄉村人們外出工作以求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都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一個個郵件就是寄託,表達了對鄉土情懷和善良勤勞的鄉村人們的讚美。
一部好的作品總是從不同的角度給人以啟迪,這部電影,無論從那個角度詮釋和解讀,都有著令人著迷的魅力,但追溯這種魅力的源頭,乃是對自古以來的鄉土文明的禮讚,讀懂了這其中的奧秘,也就讀懂了鄉土的人生。
-完-
參考材料:《那山那人那狗》| 圖片來源於百度
作者簡介:Bree,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與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