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那山那人那狗》:子承父業的郵路背後,是對鄉土情結的懷念

2021-01-08 喵大小姐Bree

文|Bree(本文為頭條青雲計劃獲獎文章,抄襲必究)

所謂經典,在於表達真實。

李健的歌曲《月光》,開頭是這樣的:

哦 月光灑在每個人心上讓回家的路 有方向哦 離開太久的故鄉和老去的爹娘哦 迎著月色散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謠 輕輕唱哦 無論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別忘了故鄉是什麼力量 讓我們堅強是什麼離去 讓我們悲傷是什麼付出 讓我們坦蕩是什麼結束 讓我們成長

……

月光照亮了回家的路,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無法忘記故鄉。這段歌詞的前半部分的描寫中,借景抒情,讓我們我仿佛聽到老去爹娘的呼喚,呼喚遠方的遊子歸家。

歌詞的後半部分的反問,反而讓我陷入了思考:

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堅強?是什麼離去,讓我們悲傷?是什麼付出,讓我們坦蕩?是什麼結束,讓我們成長?

如果說月亮是鄉愁的載體,我相信郵路更是,它將千千萬萬份思念從遊子心中傳遞迴家鄉,又將家中人的思念再傳遞出去,這一來一回,將那份濃重的愁緒書寫的更加沉重。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的反映鄉村郵遞員題材的文藝片,當年在國內上映時票房慘敗,被媒體形容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日本獲得8億日元的票房,還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它所講述的內容很簡單,主要刻畫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湘西農村,子承父業的郵遞員之路,兒子第一次上崗,父親放心不下,陪著他走了一趟「心靈之旅」的故事。

從影片風格來看,它很純粹,也很詩意,更讓人震撼,純粹到講的就是一件送信的小事,詩意到讓人以為進入了人間仙境,但更讓人感到震撼的,是這條郵路背後傳遞出的來自靈魂的思考。

電影中,唯美自然的湘西美景讓人陶醉不已,讓我們不由得想到兒時生活的鄉村,記憶中,它也是這般模樣;每當有信件從遠方寄來時,就會將爸爸媽媽們,兒子女兒們的思念傳遞迴來;同時也勾起家裡人對遠方親人們的懷念,這是中國上世紀鄉村生活的縮影,與其說電影裡講的是父與子的和解之旅,不如說讓我更感受更真切的,是郵路背後承載的濃重的鄉土情結。「子承父業的郵包」裡裝的不僅僅是信件,是山外人對親人們沉重的思念,是濃烈的鄉土氣息的匯合,是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的碰撞物。

最不經意間的,往往最打動人心,好的作品就如同好酒,越存越香,歷久彌新,雖然影片距離上映時間已經過去21年,如今再看它時,依然有種讓人難以忘卻的力量,經典,在於表達真實的情感,我相信是因為電影背後傳遞出的思想才讓它歷久彌新。

· 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 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下面我簡單以這兩部分展開分析:

一、 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現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裡,第一句是這樣的:「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自古以來,書信一直作為傳遞情感的代表,在上世紀80年代的「打工潮」背後,上演的更為熱烈。

1978年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使得農民工作效率快速提高,但我國可耕種的土地有限,人多地少,鄉土意識濃重的農村人也在掙錢的刺激下,紛紛湧向城市。因此,農村興起打工潮,山裡的人紛紛外出「搞副業」,去到南方的各大城市的角落裡,在家留守的除了少數勞動力外,多是老人和孩子,因外來思想的衝擊,新鮮的事物總是讓人好奇的,教育也慢慢在人們的心目中重視了起來。

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這種情結雖然表現的比較含蓄,但當我和父親到達第一站時就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在村委會等了半天,沒有見到秘書從學校取來的報名表格,父親說我們去迎迎他們,然後在村委會門口,看到了擠在門口等著看我和父親的一群人,他們笑嘻嘻的看著我們,這些人多是老人和小學生,還有年輕的婦女抱著更小的孩子。

父親說:「山裡人幾天不見縣長沒關係,但不見他可不行。」

我看著這些人的笑臉,才慢慢體會父親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他們知道父親即將退休,我將接替父親的位置,他們心裡也明白父親和我都承載著他們心中的牽掛和期盼,我這個新上任的郵遞員對他們而言既新鮮,也更有活力。

我們離開,鄉親們還沒有離去,守在那裡看著我們走遠,還有一個小女孩帶著弟弟跑過來問父親,「爺爺,爺爺,我媽讓我問您為什麼我爸爸還沒有來信」。

雖然他們送的是父親,但他們送的也是思念。

說到這裡,我想到自己的父輩,生於鄉村,長於鄉村,我的父母也是這樣過來的,那時他們都在外地務工,我們兄妹都是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遠方的來信成為我們家人的期盼。與此同時,還在上學的我們也在幫助家裡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校裡,也經常有學生時不時輟學回家務農,到了年齡就外出打工。

影片後面,當我和父親快到達山頂,看見一隊勞作的少女背著背簍從我們身前經過,少女清澈的眼睛裡寫著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但也有對大山的依戀,雖然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小說,但我猜測這些少女也是那個時期典型的代表。

送信進入尾聲,最後一天晚上洗腳時,我問父親「他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山,沒有別的?父親說:

「誰說沒有,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有了滋味,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夠苦的,可幹的久了,記掛的人多了,記掛的事兒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不衝別的,就衝這些鄉親們,就衝他們住在大山裡。」

山裡的世界和山外的世界,看起來似乎那麼遙遠,但透過這條郵路,讓我明白了我和父親都是這鄉土文明的載體,我們載著這些「想頭」,向前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就像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期盼著和母親的團團聚一樣,大山裡的人盼著和山外的親人們的團聚,有了這些「想頭」,就有了他們的世界。

二、 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都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電影中,兩個人物的等待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五婆,是失明的等待,一個是母親,是光明的等待,兩人的等待都是通過眼睛表現的恰到好處。

五婆,因為兒媳難產死去,後來兒子也去世,她哭兒子想孫子,哭瞎了眼睛,每天只幹一件事情,就是搬著小板凳坐在門口等信,她等的不僅僅是信,是對孫子的思念。

家庭的不幸,沒有讓五婆絕望,一個人獨自將孫子帶大,而後孫子成為方圓百裡唯一的大學生,畢業後在經濟特區忙於工作,遲遲無法回家,每年寄來的,只有賀卡和匯款單,這才是最讓人絕望的,既諷刺了現在社會的現狀,也讓我們引發對自己的思考!

出門在外的人是來不及想家的,在家的人反而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五婆哪怕思念孫子,但更多的還是理解著孫子在外的辛勞與不易,這種沒有眼神交匯的等待讓人內心焦灼,再現了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深厚情感。

母親的等待是透過眼神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她的情緒更加明顯,由不解到理解,是一個過程。

電影開頭,母親目送著我和父親離開,她的眼神裡包含了很多東西,這樣的眼神也貫穿了整個影片。

父親和母親相識於郵路的,那時她正在放著耕牛,天下暴雨,母親扭傷了腳,父親便親自將母親背下山,鄉親們看著耕牛,父親看著母親,那時,母親的眼神裡滿是欣喜。

而後母親在山裡的小溪旁等候和父親相見,那時她的眼神裡裝滿了深情。隨後,父親騎著自行車將母親娶回了家,坐著自行車後座上的母親,穿著紅色的衣裳,笑容滿面,眼睛快眯成了一條縫。

我想,在此之前,母親都是非常開心的,這是嫁給了心愛之人的歡樂。

隨後,父親長時間奔走在郵路上,母親一人守護著家,當父親回家,看到了靠著門口等待的母親帶著幽怨的眼神後,眼裡也藏起了欣喜,我相信,這時的母親內心中有些許不滿。

父親也曾收到過母親的信,那時我出生,當時父親跑外省,三個月才回來一次,生我的當天,母親便寫了一封唯一的信給父親。慢慢地,母親開始理解父親,出門在外的人都是不容易的,母親也漸漸明白,我和父親才是她心中最珍貴的東西,因此,只有在我們三人聚在一起時,母親才會笑的更開心。

在侗族鄉親的篝火晚宴上,我和侗族姑娘翩翩起舞,而後父親問我,是否喜歡她,我說喜歡,但我也許不會娶一個山裡的女孩。因為,我怕她們也像我媽,離開了山裡,一輩子都想家。

因為我曾經問過母親,山裡人為什麼住在山裡,母親說:

「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把腳放進鞋子裡一樣舒服。」

母親嫁給了父親,便再也沒有回去過。

我想母親也是山裡人,她也曾作為寫信的一員,所以懂得信帶給人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寫完一封后便再也不寫了。

母親的笑容在我們三人聚在一起時,才笑的更加燦爛,是因為她已經遠離了故鄉,內心裡只有我和父親,所以她的等待心甘情願,這是愛的等待。

影片結尾,母親一次次站在遠處迎接著父親的歸來,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散去。

曾經的我們也是這樣被家人目送出去,被家人目迎回來,時間飛逝,我漸漸明白了電影裡母親眼神中的內容。

鄉土文明是鄉村的文明,五婆的等待,母親的等待都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個縮影,當時,大部分的農村男子離家,只留下女人、老人們和孩子守在家裡,他們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孤獨地帶著心中的牽絆等候著,父親和我雖然沒有外出務工,但我們的工作性質已經使得這種情緒醞釀的更加深刻。

電影再現的不只是母親和五婆的等待,而是一群人的等待,是一個時代的等待,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

三、 寫在最後

再次聽到《月光》時,我想到了文章開頭裡這幾句歌詞的答案:

是什麼力量,讓我們堅強?是想頭,是苦中求樂的理想,讓我們堅強;

是什麼離去,讓我們悲傷?是離別,是親人們的再次離別,讓我們悲傷;

是什麼付出,讓我們坦蕩?是勤勞,是勤勞的付出帶來的收穫,讓我們坦坦蕩蕩;

是什麼結束,讓我們成長?是苦難,是苦難的結束,讓我們成長。

……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再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鄉土文明,那山不僅僅是山,是鄉土文明的代言者,那人不僅僅是人,是鄉土文明的傳遞者,那狗不僅僅是狗,是鄉土文明的守護者。

就像電影裡父親翻越一座座山坡,將書信傳遞到千家萬戶,他所傳遞的是鄉土文明的真情,狼狗老二,先是守護著父親,後又守護著我,完成生而不息的傳承,我和父親都是鄉土文明進程的載體,承載著山裡人心中的世界,也就是「想頭」。

郵路不僅僅是郵路,表面是父與子的心靈之旅,實則是鄉土情結的化身,展現了時代背景下,鄉村人們外出工作以求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五婆和母親的等待,再現了留守人的孤獨,她們都無法出入外面的世界,這也是現代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交匯的矛盾點,一個個郵件就是寄託,表達了對鄉土情懷和善良勤勞的鄉村人們的讚美。

一部好的作品總是從不同的角度給人以啟迪,這部電影,無論從那個角度詮釋和解讀,都有著令人著迷的魅力,但追溯這種魅力的源頭,乃是對自古以來的鄉土文明的禮讚,讀懂了這其中的奧秘,也就讀懂了鄉土的人生。

-完-

參考材料:《那山那人那狗》| 圖片來源於百度

作者簡介:Bree,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與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那山那人那狗》:一條郵路,一份堅守
    今天呆豬帶大家一起欣賞的是一部經典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影片明線是父子相伴的郵路歷程,暗線是原本有隔閡的父子逐漸和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子看到了父親平凡工作背後的偉大,父親也漸漸發覺自己常年在家庭中缺席導致對妻兒的虧欠。
  • 國產佳作《那山那人那狗》:長長的郵路上,藏著人生的三大主題
    仲夏時節,外面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的文藝片——《那山那人那狗》,觀影氛圍真的是好應景。畫面淳樸、乾淨、滿眼青綠,養眼養心。這是一部讓人捨不得快進,只想慢慢一幀一幀的細細觀賞的影片。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於1999年在國內上映,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等主演。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132部·《那山那人那狗》(1999)
    電影改編自一部獲獎的短篇小說,真實的故事平實簡單,像一篇唯美、溫馨的散文,父子之情,郵遞員山民之情,人與動物、大自然之情,觸動人心。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子承父業的故事:一名湘西山村的老郵遞員,因腿腳有疾提早退休,為了保證這項工作更妥善地得以交接,他選擇把自己的工作交給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接替了他。
  • 親情驛站 | 《那山那人那狗》,郵路上的父子親情
    —— 晴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於1999年上映的電影。這部電影在當時的中國無人問津,被日本引入國內之後,卻連續在日本藝術院線上映兩年半,得到8億日元的高票房。時至今日,我們回看這部二十年前的藝術電影,仍是一部講述父子親情的治癒系佳作。
  • 《那山那人那狗》那些年,沒有車馬,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電影(1999)評分8.8,改編自彭見明同名小說,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郵政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郵政路上的故事。兒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決定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 編導藝考影片《那人那山那狗》影評
    影片簡介:《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導演的一部普通卻感人的片子。
  • 那山.那人.那狗/那情.那愛.那人生/影評.原創.潭影
    評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這是一條父與子接力的人生旅途,用電影的表現方式,把親情的流露演繹的讓人感動。電影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相當有張力和彈性的產物,一部電影表達的主題要想打動觀眾,就得深刻的揭示人內心的美,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這樣的親情類電影,在揭示人的內心情感變化上,做足了功夫。
  • 多角度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
    含蓄雋永的郵路深情——淺評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人們總是在歌頌母親,唱誦母愛的偉大,卻忽略了默默無聞的父親和那偉岸如山的父愛
  • 本土電影《那人那山那狗》的影像文化解讀
    本文主要根據所學的《文化人類學概論》知識進行闡述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關鍵詞:文化人類學;美學;文化生態學     《那人那山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小說《那人那山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故事片之一。
  • 《那人那山那狗》:那人是父親,那山如父愛,那狗卻不是我
    那人是山,而我卻不是那條「狗」。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它是無涯的荒漠;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很多愛來不及便已是終點見過大海,會臣服於大海的咆哮和不可一世;見過高山,會仰望於高山的偉岸和幽深靜遠;見過繁華,會傲躁於繁華的喧囂和曇花一現。在我們面前,是機遇亦是挑戰,是溫柔亦是背叛,是微笑亦是暗箭.。
  • 那山 那人 那狗.那路 那情 那愛.那人生旅途/影評原創,作者潭影
    ——評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這是一條父與子接力的人生旅途,用電影的表現方式,把親情的流露演繹的讓人感動。電影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相當有張力和彈性的產物,一部電影表達的主題要想打動觀眾,就得深刻的揭示人內心的美,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這樣的親情類電影,在揭示人的內心情感變化上,做足了功夫。
  • 經典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觀後感昨晚看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那一切,陌生的年代,遙遠的地方,霧氣氤氳的青山綠水間流淌的一支樸素動人的歌謠。父親把一生獻給了山中郵遞員的工作,終因腿病久治不愈而即將無奈地退休。
  • 分析電影《那人那山那狗》
    深情含蓄意味深長的驛道--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上人們總是讚美母親的偉大,卻忽視了未知的父親和對渭安的父愛如山。母親節來了,我希望你能在感恩母親期間為你父親預訂一個地方。父愛是什麼樣的愛?讓我們跟隨霍來建造導演的《那山那人那狗》(1998),來體會父愛的深沉與沉重。
  • 《那山那人那狗》很溫情的片子,畫面非常美!
    霍建起導演拍攝的《那山 那人 那狗》通過對故事的平鋪直敘,講述了即將上任的鄉郵員兒子與將要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在鄉郵路上發生的故事,影片以兒子的立場敘述,影片中兒子由原來對父親的陌生到理解,兒子與父親2人由相處尷尬到和諧,完成了鄉郵員使命的傳承。本片除開主題深刻外,人物塑造也是一大亮點。
  • 一部感動無數人的國產良心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湖南西南部綏寧鄉間郵路上的故事—《那山那人那狗》。
  •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國電影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二十九趴:那人那山那狗(1999)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些曾經觸動心靈的電影,那些曾經讓人回味悠長的電影,那些曾經得到世界影壇讚譽的電影。(排名不分先後)電影收割者奉行:電影是場人生的旅行,願你的人生,一路風景。豆瓣評分:8.4經典指數:《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國電影,影片中看似平凡無奇的物件,卻拼湊出了不可思議的美。《那人那山那狗(1999)》生活有了念頭,才有奔頭。
  • 《那人那山那狗》:二十多年的默默前行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小說《那山那人那狗》,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電影之一。1999年,影片在中國市場問世卻一直默默無聞,只賣出一個拷貝更被一些媒體稱為「國內發行幾乎為零的電影」。2001年被日本引進上映後卻爆火,這顆遺珠才正式開始洗去了它的蒙塵,先後在國內外的金雞電影節、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與印度國際電影節等電影節中獲獎。
  • 被塵封了20年的華語影壇的遺珠之作——《那山那人那狗》
    這部拍攝於1999年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被媒體譽為「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但是卻在日本狂攬八億票房。並讓劉燁獲得金雞獎最佳男配角,那年他才20歲。父親醉酒說出了當初他和母親相識也是因為郵件,媽媽扭腳,父親將她背下了山。
  • 《那山那人那狗》┃當年門可羅雀,現在看後還想看續集
    《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主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故事片之一。劉燁當年是中央戲劇學院大二的學生,青澀稚嫩。陳好大一,活潑靚麗。鄉間郵路上,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父親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暫獨處,卻改變了原來的微妙親情關係,父子倆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
  • 《那山那人那狗》國內未上映,火到日本被人「封神」
    序俗話說「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句俗語可以用來形容當代中國電影在國內外的境遇,近年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當時這部電影在第19屆金雞獎的評選中,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但片子在國內推廣時,各大電影發行公司都不感興趣,導致電影幾乎沒有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