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主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反映郵政題材的故事片之一。劉燁當年是中央戲劇學院大二的學生,青澀稚嫩。陳好大一,活潑靚麗。21年前,該片在國內上映無人問津,在日本火了起來,才引起國內關注。看來出去轉一圈鍍金,還是有必要的。是金子遲早都會發光,好的電影未必需要多少大牌明星支撐,把故事講好講明白,才是核心。
爭如這多情,佔得人間,千嬌百媚
80年代,中國湖南西南綏寧農村,一家四口,父親,母親,兒子和狗。鄉間郵路上,即將退休的鄉郵員父親,帶著第一天接班當鄉郵員的兒子,走那條父親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暫獨處,卻改變了原來的微妙親情關係,父子倆漸漸消除了心中的隔閡。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父子關係在孩子年輕時都是有隔膜的,孩子的懵懂與涉世不深,總會讓過來人的父親看不慣。父親的生活經驗,在孩子眼裡常覺得彆扭,總想挑戰,投機取巧,自己走出捷徑。這就是年輕人,有闖勁兒,但也容易吃虧碰壁。就像父親說的那樣:我行不行,該幹的能幹的我就幹。天花亂墜的想法,幹不成有啥用。這種別別楞楞的關係,在父親眼裡,兒子還不如一條狗親。
犬上階眠知地溼,鳥臨窗語報天晴
在兒子記憶裡,父親總不回家,很少見面談心。覺得父親對不起母親,讓母親遙望大山苦苦等待。父親作為老鄉郵員,長年累月需要跑外。盡職盡責,受苦受累也沒人知道,該自己背的全部自己扛下。不求表揚,只求心安。因此受到百姓尊敬。鄉親們聽說父親帶來兒子,排隊過來看望,評頭品足。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父親積累起來的人情,到孩子這裡成了一種驕傲。有百姓認可,就是父親的成功。父親在兒子心裡終於得到肯定。
鑑湖風起藕花秋,子念親恩親念子
兒子問山裡人幹嘛住在山裡呀?父親說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無論飄去哪裡,故鄉是永遠的牽掛。就像媽媽說的那樣,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
年輕時的媽媽
盲五婆是個獨居老人,她的孫子,是整個山裡唯一的大學生,還是國家幹部。一走就數年,連他父親去世都沒回來。走出大山的人顧不上想家,總是家裡人牽掛他們。父親拿著空白的紙,假裝讀孫子來信給盲五婆聽。他的舉動感動了兒子,兒子接過信繼續往下讀,讓盲五婆安心快樂。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孫子,在盲五婆眼裡,比眼珠子還金貴。但在父親心裡,狗都不如。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侗族姑娘陳好,背著噴霧器給稻田打藥。漂亮的美人,開朗的性格,讓兒子眼前一亮。愛的小火苗,迅速在心底燃燒。村裡有個婚禮,就是等著父親過來才舉辦。父親在酒宴上喝了酒,看著兒子和侗族姑娘跳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愛戀。
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 千回赴節填詞處,嬌眼如波入鬢流。
父母愛情雖然平淡,卻踏實,真摯感人。父親說你媽媽跟了我,等了一輩子。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兒子這時候理解了父親,說你也不容易。得到兒子諒解,父親感動的老淚縱橫。親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人奮鬥和堅持的動力源泉。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一陣風把信吹散,父親急忙追了出去,老二(狗)也跟著竄出。對百姓的交代和寄託,一定不可以辜負。
子承父業,代代相傳。傳的是對百姓的忠誠,傳的是人心敬服和認可。父親一直說自己是幹部。既然是幹部,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百姓的囑託大過天。百姓們寄出去的是希望,收到的是祝福和心安。百姓天天期盼這樣的好幹部,他能帶來歡樂和希望。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鄉郵員,背上背的是百姓的殷殷期望,傳遞的是人間大愛真情。
該片風景優美、人情濃鬱、藝術性強,情節簡單,所表現出的父子間的脈脈溫情、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令觀眾備受感動。年輕演員劉燁、陳好憑藉此片嶄露頭角,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載歌載舞未為央,留之十日未為長
人,狗,大自然,一副和諧柔美畫卷。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演繹出來都很深刻。這就是小電影的大情懷。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過程中,部分評委給出評語:代表了中國電影的一個高度。
自媒體時代來臨,山村不再閉塞。文字和影視是有穿透力的,越過貧窮,越過卑微,走向全世界。美麗的田園風光,勾起了人回歸大自然的欲望。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建議拍續集,劇情涵蓋五婆的無情無義的孫子身陷囹圄;兒子與侗族姑娘的愛情;轉娃的自媒體和希望;兒子這個好幹部對人民的忠誠。
--------------------------------
關注,戲裡戲外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