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我能想到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總是鬱鬱蔥蔥,一片翠綠,對於劇情已然模糊,如同電影的海報一般,一片模糊的綠色主調,大概是距離上次觀影時間太過長久的緣故。模糊的記憶裡我卻清晰地記得電影劇情的平淡如常,沒有曲折,沒有強烈的衝突,只有那山,那人,那狗,行走在湘西如畫的鄉間,淡淡的感覺,溫馨的平常,對我的觀影胃口。今天心血來潮重看了此片,也許是年齡漸長,不再單純如少年,當初觀影的感覺如今還在,而今觀影時多了幾分思索。
不是所有的好故事都要情節曲折,與觀眾產生共鳴才是好故事的前提
《那山那人那狗》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很平常的一個故事,只是講老鄉郵員想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陪兒子第一次去山間鄉村送信的路上的點點滴滴,再穿插一些老鄉郵員對自己年輕過往的回憶。看似簡單的劇情,導演單單通過送信路上一個個瑣碎的小事和對話就能把故事講好,來揭示父親和兒子的矛盾,以及讓人感同身受的中國式父子和解——中國人性格裡的內斂,父子間說不出對不起,一路同行的接觸讓雙方理解彼此的不易。電影裡綠色基調的如畫風景也是好故事的加分項,但是讓人共鳴才是好故事的內核。觀眾都在誇這部電影的導演霍建起,說其不虧是美工出身,畫面感很強;我卻想誇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無奈曝光率太低,我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住,可想而知編劇在中國的地位,這也是中國有那麼多內容空洞的爛片的原因。如果把一部電影比作一道菜,編劇是食材,導演是大廚,大廚的廚藝再精湛,也沒法拿一堆爛食材做出珍饈佳餚來。
父親為大愛舍小愛,兒子欣然接受,既平凡又偉大
老鄉郵員父親與母親在電影臨近結尾處有一段對話,解釋了父親想讓兒子接替自己工作的原因,這份工作跋山涉水,很辛苦,但是鄉郵員是當時大山裡村民們與外界聯絡的橋梁,交給外人父親不放心。兒子第一次跟隨父親一起送信,對送信途中的種種不易深有體會,可以說父親在送信途中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子,兒子沒有打退堂鼓,也明白了身為一名鄉郵員的使命,從這點來說,父子兩人雖然是普通人,但都是偉大的。把看似普通的工作當成一種使命,而這份工作確實配得上這份使命感,為此甘願平凡,這樣的人是不平凡的人。
寫在最後
我喜歡《那山那人那狗》淡然的鄉村感覺,那裡有一種現代社會缺失了的真誠感,也許這部電影當初之所以能夠在日本收穫高票房和高口碑,正是得益於此,或許日本觀眾的都市生活高壓,在看此片時得以慰藉。城市人嚮往鄉村,鄉村人嚮往城市,人到底該怎麼樣活著?也許你在觀影《那山那人那狗》時會有自己關於活著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