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陳好和劉燁還是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而已,那年電影裡的演員也並不是什麼出名的演員。
光聽這部電影的名字「那人那山那狗」,感覺像是你的奶奶會看的那種講述鄉村生活的連續劇。
第一影響總是能夠害死人,在當年這電影拍出來的時候,也沒有受到發行公司的重視,據說是一部也沒有賣出去。
也是,演員沒什麼影響力,名字也起得土氣,有誰會去花錢看這種東西呢?
如果不是在日本取得的成功,這部《那人那山那狗》可能就會在中國電影中慢慢消失,就像是從來沒有來過一樣。那麼中國的電影市場就會少了一部優秀的影片。
當年的電影製作及時還沒有那麼先進,電影的畫面也模糊的很。就算是經過了現代科技的還原,原來電影畫面的感覺還是沒有變。
其實我很喜歡過去老電影的畫面,那些模糊的畫面和暗淡的光影給電影裡增加不少。再在過去那個「精神補給」不是很發達的年代,娛樂對於大家來說是一種很難想像的東西,就算是文藝工作者在創造文藝作品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的時候,也不會想到過度的娛樂化。
大家總是說現在的年代是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雖然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但是比起過去文藝作品的嚴謹和意義深遠,我還是更加傾向於以前的年代。
劇照
電影裡流露出的感情,是很典型的中國父子之間的感情。一個沉默的父親和他同樣沉默的兒子。電影中的父親和兒子都沒有一個具體的名字,就像是我身邊無數對中國的父親和他們的兒子。我的朋友和他的父親之間,除了轉帳之外好像就沒有什麼太多的交流。
我很驚訝,獨自離開家,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上學,他竟然能夠忍住不給家裡打個電話。他說,他倒是會偶爾和他的媽媽聊聊,談談生活的變化。
至於父親,他們之間的對話很少,僅僅局限在照顧好自己,好好學習這一類的對話之間,除了這些就再也沒有了。
劇照
久而久之的,朋友和他的父親之間好像是形成了約定一樣,就算是他給他的媽媽打視頻電話的時候,他的父親在場,兩個男人之間也不會有什麼交流。我聽後,意見錯愕地看著他,對比起每天和父親講個不停地情況,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看來,都是正常現象。
中國式的父子之間好像都比較缺乏溝通,就算是「父母要學會和孩子當朋友」的後教育理念已經得到了普及,仍然沒有多少父親會和兒子成為朋友,更多的倒是成為了女兒的朋友。
《那人那山那狗》中,父親就算是和兒子走一條路,也不會並排走。
一條鄉郵員的路,本來兩個人相互走不會哭得孤單,卻讓父子兩個人走得變扭又擰巴。其實兩個人都在意著對方,但是就是不願意說出口。當兒子說了一句「爸」的時候,父親高興地對老夥伴二哥說:「他竟然喊我爸了。」
當兒子和父親同時脫口而出一句話的時候,兒子又很高興,他高興自己能夠和父親有些默契。父親在兒子路遇行人不知道如何熟練地讓路的時候,加以指導;
兒子心疼長年走郵差路腿腳不好的父親。
明明是相互關心的,卻總是不會表達出來,這大概就是中國式父子關係最典型的表現了吧。
劇照
在電影當中,父親看出了兒子喜歡那個美麗的侗族姑娘,但是他不急著說破。在山裡的送信路快要走完了才問兒子,這個細節我想了很久。
父親為什麼在察覺了的時候不說,是不想說,怕傷害了兒子年輕又敏感的心嗎?既然是害怕傷害到了兒子年輕又敏感的心,那為什麼又要在最後說出來呢?我想,也許在前面不問,是因為父親感覺自己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笨拙的父親不知道該怎麼問出口。
一段送信路走完了,父親發現其實自己在兒子心中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糕,他覺得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親近了不少,所以他就直接問了。
或許是中國人天生在表達感情這方面就缺少一些天賦,所以就算是文採飛揚,能說會道的讓中國人在情感表達面前也頓時顯得不知所措,不知所云起來。但是,父親和兒子之間也有著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默契,這些默契不用說,就在不經意之間體現出來了。
劇照
不善於溝通,陪伴的時間又少,讓父子之間的交流漸漸只能變成沉默。久而久之,就連那些關心問候的話都很難說出口,就連噓寒問暖的話也要考量考量再說出口。
「那人那山那狗」,除了父子之間的關係,電影裡還有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那山」。
年輕的鄉郵員把受傷的大山姑娘背了回來,他把她帶出了大山。但是,鄉郵員自己卻為了給山裡的人們送信,又一頭扎進了大山裡,讓從山裡出來的姑娘半生都活在了等待當中。這是父親和母親的愛情。
在電影裡,導演花了不少的鏡頭去表現父親和母親年輕時候的愛情,那時候兩個年輕人的臉上的笑容是真的,他們眼神裡的愛意也是真的。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父親的常年在外也是真的,母親的半生等待也是真的。過去和現在的畫面對比起來,顯就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劇照
母親會體諒父親在外面的辛苦,所以從來就不去責備他,父親也理所當然地忘記了母親的等待。父親在問兒子是否喜歡那個侗族姑娘,兒子卻說,「我怕他們像我媽一樣,離開了這裡,一輩子都想家。」父親這時候才意識到了以前對妻子的虧欠。
或許這就是父母愛情,沒有轟轟烈烈,平淡如水卻又纏綿不絕。看著這樣的愛情,我真的相信了那句話,「過日子是細水長流」。原來,細水長流的不僅僅是生活瑣事,還有那個陪伴著你一起過日子的人。
兒子問過母親,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裡。母親說,「山裡的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自然成習慣,山裡的人過習慣了山裡的生活,他們就住在山裡,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沒什麼可說的,也不必去質疑。
劇照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都有著它自己的自然規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吃飯睡覺,大到人生的成家立業,這些事情都有著自己的規律,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按照自然的規律作息生活,沒什麼不妥。當然也會有人打破規律去作息生活,那麼他的生活較常人而言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但是,至於這樣的生活到底會是怎麼樣的額,沒有人會真正的了解除了那個打破規律的人自己。就像山裡的人不會知道,母親嫁給鄉鄉郵員,來開了大山的生活會怎麼樣。
電影中有一段關於人和大山之間的討論,人住在大山裡和人離開大山之間的選擇。留下是人的選擇,走也是人的選擇。大山不會強迫人留下,也不會把山裡的人趕出去。大山比人先出現,但是大山頂不會想著去如何統治人類,而人類卻總是想要徵服大山。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當年的這部電影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表現得很好。大山就在這裡,不論你來還是坐他始終在這裡。有人願意留在大山,也有人想方設法地出去。大山始終是包容的,他不會,因為你想要離開它就去苛責你,自然也不會,因為你想留在這裡就額外善待你。
劇照
住在大山裡的人靠著大山生活,大山也因為這些住在這裡的人顯得有活力。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應該如此相敬如賓,有相互依賴。
《那人那山那狗》是改編自彭見明的同名小說,在小說中,彭見明把重點放在了老鄉郵員和新鄉郵員之間的一老帶新上,既是前輩也是父親,即是後生也是兒子的身份設定,讓兒子第一次的鄉郵員之路註定不同。
在父親帶領兒子的過程中,父子之間的陌生感漸漸地消失,表現了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不斷親密,父子之間的相互諒解。
電影在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感情由陌生到親近的同時,還花了不少鏡頭表現了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感情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這樣電影相比較於小說來說,內容更加的豐富,也增強了可觀性。
可能是因為電影表達的主題和選擇故事限制的原因,電影中的臺詞大多樸實直白,像極了,日常對話中會用到的句子。
這樣的臺詞風格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特色之處,也能夠成為這一部電影的美中不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就我個人而言,這些口語化的臺詞,反而讓人倍感親切。就像是父輩跟你講的大道理,雖然直白粗魯,細品卻另有一番人生道理。
一段路,兩個人,講了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