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
這是一條父與子接力的人生旅途,用電影的表現方式,把親情的流露演繹的讓人感動。電影在很多時候是一種相當有張力和彈性的產物,一部電影表達的主題要想打動觀眾,就得深刻的揭示人內心的美,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這樣的親情類電影,在揭示人的內心情感變化上,做足了功夫。
作為影片中的背景山蒼翠如畫,那碧綠如黛的山,給人以美的畫面,影片中的人是善良的人,影片中的狗是忠誠的狗,那山、那人、那狗,給我們營造了世外桃源般的靜謐與和諧。而導演是通過那條寂靜而陡峭的郵路將我們帶入這一人間天堂的。
郵路首先是影片的拍攝線索和故事發生的空間。優揚的音樂中又一個清晨來到了,小郵遞員(劉燁飾)要開始自己的郵遞員生涯了,老郵遞員(滕汝駿飾)不放心,帶著「老二」決定陪他走一趟。於是兩人同走這一條郵路。一路上,幫助五婆、背夫過河、侗族姑娘、風中追信等故事相繼發生。同時,郵路不僅是一條故事線索,更是一條情感線索,當我們說這裡是人間天堂的時候,不僅僅指旖旎秀麗的風景,還有濃濃的人間溫情,而這些深情正是在這條郵路上
首先,我體驗最深的是父子情。影片在表達「父子情」上用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有一個遠景讓我們看到父子二人和「老二」離家走過小橋,畫面中的綠色撲面而來,青翠寧靜。但兒子在前,父親在後,話語不多,關係並不和諧。通過小郵遞員的畫外音和童年記憶的影像再現,我們知道是因為他小時候父親很少回家,即使長大了與父親也很生疏。但通過走這條郵路這次機會,兩人開始了心靈的溝通和交流:父親發覺自己還不知道兒子已經學會了抽菸,並為沒有發覺兒子脖子上的傷疤懊悔不已;兒子通過郵路的漫長和艱難,特別是得知父親有次為了送信從陡峭的山坡上跌落,體會到父親工作的艱辛,而通過父親對五婆默默的照顧則感受到父親無私的奉獻,兩人的關係開始發生轉機。
小郵遞員背父親過河是兩人相互理解後關係的升華。深情的音樂中,不停穿插老郵遞員背兒子在肩頭的畫面,溫馨的現實和醉人的記憶在他的胸中碰撞,這一蒙太奇的運用帶來巨大的情感張力,老郵遞員眼裡溢滿晶瑩的淚花。「能背動父親就說明孩子長大了」,這是任何一位被兒子背著的父親都會有的由衷的幸福,特寫鏡頭讓我們進入了父親波濤翻湧的內心世界,一同分享這種深沉而含蓄的感動。
除了父子情,還有鄉親們對老郵遞員的關愛。它不僅是使小郵遞員體驗到父親偉大、改變自己成見的因素,更作為獨立的情感元素震撼著觀眾的心靈。鄉親們知道這是父親最後一次送信,將他送到村頭還依依不捨,在這裡導演運用了景深鏡頭來傳達這種感情:前面是行走著的父子二人,後面是鄉親們站立的身影。而後面跑過來幾個小孩將食物「悄悄地」的放入小郵遞員口袋裡的行為則將真摯的情感「輕鬆地」表達了出來。
能夠體現鄉親們對父親感謝的還有轉娃受爺爺的囑託每次都在父親曾經跌落的地方等待。與前面的送食物的小孩一樣,這裡不僅是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當小郵遞員接過父親背上的郵包的時候,鄉親們也把他們的感謝之情告訴了孩子,讓這種美好的情感傳遞下去,一代一代。
「老二」作為影片中重要的「主人公」之一,它銜很多柴禾讓父子二人點火取暖的段落很然人感動,影片中它的「忠誠」可以說是對情感的最高闡釋。影片的開始,它不跟隨小郵遞員上路,老郵遞員上路了,他才順從的跟著,可見,他只對父親是忠誠的;但影片的最後,他也追隨小郵遞員踏上了漫長的郵路,聯想到小郵遞員對郵遞事業的態度的變化我們就會明白 「老二」對父親的忠誠其實是對「郵遞員」這一職業的忠誠,而這又何嘗不是對大山裡鄉親們的忠誠、對這座秀麗青翠的大山的忠誠呢?
這段旅程是兒子對父親生活的臨摹和父親對自己生活的重演與總結。原來兒子從來沒有陪同父親走過這麼一段路程。這次路程中他體會到了父親的辛勞和父親默默流露的對他和母親的愛。而他以後也要向父親這樣生活。這是一次對父親生活的臨摹。父親的最後一趟山路過程中,他不斷回憶起過去,所有的點滴好像歷歷在目,然而,以後這樣的生活將不復存在。所以這是一次重演與總結。
這段旅程還是一種輪迴與延續。路程是輪迴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家門口回來。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兒子是父親的生命的輪迴與延續,也是父親工作的輪迴與延續。電影的命題在這裡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命題再一次被強調。
在這部電影中,雖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為擬人化的龍套出現。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這部電影的時間實在有些久了,於是幾乎都是純粹客觀的來看待它,所以語言中少了許多美感。
蜿蜒曲折的漫漫郵路,熾熱深厚的款款深情。因為忠誠,「老二」送走了老主人,陪伴著新主子;因為感謝,鄉親們依依相送孩子們遠遠相迎;因為奉獻,兒子理解了父親接過背上的郵包;是父親的榜樣作用感染了兒子,因為這裡的人有情,感覺到這裡就是人間仙境。
整理於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