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孟晚舟被扣押,已經過去了2年多。
這兩年裡,她戴著電子腳銬,出入都被GPS定位,仇視她的人,想方設法為難她。
1月初,孟晚舟庭審時爆出,多次收到死亡威脅信,其中一封裝著子彈。
遠在中國的父親任正非,含著淚說:
「我做好了此生不見孟晚舟的準備。」
水深火熱,劍拔弩張,仿佛呼口氣,都會導致孟晚舟和任正非再也無法相見。
另一邊,孟晚舟同父異母的妹妹姚安娜,頂著「破格公主」的頭銜,在1.14生日當天,宣布出道。
預料中的鮮花掌聲,遲遲沒來。
觀眾的目光,已在無聲中完成了轉向。
出生順序不同,人生走向也大相逕庭。
有人說:老大和老小,從來就是同命不同運。
孟晚舟亮相,人們評價:
「看,這是華為接班人、優秀的企業家,堅強的戰士……」
姚安娜出道,人們評價:
「看,這是華為小公主,多風光啊,進娛樂圈了……」
真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說這姐妹倆。
1998年出生的姚安娜,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
妝容精緻,名牌傍身,生活優越。
家人對她寵溺至極,母親滿足她所有興趣要求,父親安排最好的資源,還親手送到她身邊。
5歲學芭蕾,10歲參加海外夏令營,12歲去美國牛津學院學習,中學就讀上海頂級國際學校。
這背後,當然有姚安娜本人的努力,但也離不開家裡的物質支持。
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裡長大,按理說,這輩子享受就完了,沒啥可擔憂的。
可在姚安娜的紀錄片裡,我感受到濃濃的「么女式焦慮」。
擁有「公主命」的她,骨子裡比任何人都要強。
她渴望人們拋掉「公主」標籤,看到真實的她。
她不想用「公主」頭銜出道,但經紀公司否決。
家世背景,似乎衝淡了她的自我實現。
她並不想做公主,可公主之外,她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她健身,揮汗如雨;跳舞,日夜練習;開會,即使一臉疲憊,還是眼睛都不眨的仔細聽。
可這一切付出,都抵不過「任正非女兒」的重量。
優渥的家庭給了她榮耀,也給了她無法逃離的聚光燈,她的名字將永遠與「華為」綁在一起,她的一舉一動,常常被看客們拿來和父親姐姐比較。
優秀的父親姐姐,多年商海打拼,篳路藍縷,骨氣錚錚。
她想走藝術舞蹈,成績平平,唯一擅長的芭蕾舞,還因為沒有天賦半途而廢。
什麼都不幹,也不行。家人的光環太強烈,她想要拼出成績,又要想方設法避開那些競爭和對比。
姚安娜著急了。
所以,她選擇進入娛樂圈。
她想做回真實的自己,被更多人欣賞支持,找到自己的價值,成為家裡的驕傲。
這個決定,我不想批判,畢竟每個人的職業選擇都應該受到尊重,不能因為她父親是知名企業家,就把她的這條路封死。
可問題是,她太急切。
一邊是,孟晚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關押、被死亡威脅,任正非擔憂不已;
另一邊,備受寵愛的姚安娜,靠著家裡的關注度,摩拳擦掌想要大幹一番,甚至分掉了姐姐的關注度。
怎麼看這個時候都不對。
在姚安娜的紀錄片裡,從言談,到行為,能感受到她很焦慮。
姐姐出事後,她成了這個家最大的希望,從沒展露事業心的姚安娜,被這種緊迫感點燃。
她不想等了。
她問:大家都喜歡姐姐,卻不喜歡她,到底是為什麼?
確實,她很羨慕姐姐,姐姐很能幹,但她不懂自己也很努力,沒傷人沒犯法,為什麼大家會討厭她?
家人給的光環,是她自卑的源泉,也是她超越的力量。迫使她走出原生家庭的庇護,靠自己尋找答案。
姚安娜在焦慮驅使下,渴望超越。
孟晚舟也是如此。
她出生時,父親任正非是普通軍人,母親孟軍出生高幹家庭。從小到大,都活在兩個極端狀態下:
要麼父母各忙各的,她在鄉下和老人一起生活;
要麼父母都在身邊,要求她付諸十二萬分的努力。
一會兒缺席,一會兒嚴厲,兩種極端狀態下,孟晚舟的韌性,被拉扯得十分耐受。
15歲父母離婚,家庭巨變,她成績不受影響,一路讀研;
父親創辦華為,孟晚舟隱姓埋名進入公司,從接待員做起,被父親一次次罵得狗血淋頭,拼搏十多年擔起高層的責任。
特殊的成長環境,培養了她「無堅不摧」的韌性。孟晚舟的堅強,是典型的「長女式堅強」。
而姚安娜,或許如姐姐一般堅韌,卻還未能磨出姐姐的強大的心性。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長子和次子存在競爭,但年齡差距越大,競爭性越弱。
姚安娜出生時,孟晚舟已經26歲。
因為年齡差距太大,比起「姐妹」,更像「母女」,加上成長環境的天壤之別,父母的呵護寵溺,姚安娜的支配性很弱。
剛出生就看到了天花板的人,很難有征服天空的野心,也看不見徵服天空的艱難險阻,他們的夢想就是超越那塊天花板。
而沒有天花板的人,他們從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徵服的是廣闊無垠的藍天,風雨很大,要長出更堅硬的盔甲。
對於個體來說,超越那塊天花板,還是搏擊藍天,都沒有高低貴賤。
重要的是,要一直向上飛。
姚安娜贏在了起跑線上,她有父母的疼愛,優渥的家境,一帆風順的成長環境;
孟晚舟也贏在了起跑線上,她有更大的格局,更強的追求心,更旺盛的優越需求。
很難說哪一個身份更好,她們本就拿到了不同的人生劇本,擁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局限。
「么女式焦慮」和「長女式超越」,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家庭裡。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長環境,也會培養出同樣的心理特質。
我的父親再婚後,有一個妹妹,足足小我24歲。
我們在不同的家庭長大,因為母親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性格截然不同:
她外向率真,我內向敏銳。
但我能感受到,妹妹對我有依賴又隔離的矛盾心情。
她攻擊我,但又親近我。
每次我去她家,離開時,她都會哇哇大哭著拉扯我,求我別走。
玩遊戲時,她總是否定我的成績,告訴我:一切以她的標準為準。
不可思議的是,即使我已經長大,心智比較成熟,妹妹出生後,我的「長女式超越」還是被激活了。
我越來越能共情他人的感受。
就像心理學家加曼和古德納提出的:
越早出生的孩子,對痛苦的感受性越大;長子攻擊性更小,自信心更強,么子和獨生子攻擊性最強。
我開始擁有「長女」特徵:共情更強,超越心更強,攻擊性更弱。
就算被來訪者劈頭痛罵,也不會輕易生氣。
而妹妹,即使和我相差24歲,她的「么女式焦慮」,還是不斷得到發展。
她沒什麼支配性和競爭心,幾乎避開了所有我擅長的領域:
我擅長閱讀,她擅長跳舞;我不喜歡拋頭露面,她頻繁上臺演出;我喜歡甜食,她討厭甜食……
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我們對彼此感到矛盾:競爭又依賴,依戀又隔離。
但我知道,這無關父母教育優劣,是自我實現的方向不同。
我們有著不同的自卑源頭,血緣關係像渠道,把自卑引向同一個地方,碰撞到一起,短暫磨合之後,又奔向不同的方向。
阿德勒認為,每一個心靈中,都藏有目的或理想的概念,以期超越目前情況,並指出一個目標來克服挫折困難。
驅使我們完成超越的,是自卑,在超越的過程中,不同的自卑,轉換成不同的自信。
就像姚安娜不想做公主,她渴望像姐姐一樣獨立自強,只是,她表現獨立的方式和姐姐不同。
長子得不到的,么子都有;么子得不到的,長子都有。
一個家中的兩個孩子,必然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但成長過程中,母親或許會擔憂:是否我教育失職?沒有給大寶足夠的愛?是否我太偏愛二寶?
實際上,即使母親給予100分的愛,長子和么子依然會有明顯區別,這無關教育優劣,是人的心理發展天性決定的。
所以,比起愛是否均衡,母親更應該關注的,是兩個孩子有哪些差別,如何引導他們各自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孟晚舟經商,姚安娜出道,實際上給很多兄弟姐妹,提供了一個正確思路:
我不必非要超越哥哥姐姐,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一樣可以得到肯定,我完全可以活出我自己;
我不必非要領導弟弟妹妹,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哪怕和家人想像的不同,離了我也一樣能活得很好。
孩子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順序,但可以選擇不在意。
拋開家庭地位,重新評估自己,了解生命中有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並貫徹到底。
哪怕不同,哪怕叛逆,哪怕遭到否定,經過自由洗滌的生活,才能找到自我的真諦。
點個「在看」,願無論遇見哪種命運局限,我們都能勇敢活出自己的精彩
- End -
關於作者:芒來小姐,資深男女觀察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新書《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全網火熱銷售中,51個活得大氣的故事和心得,告訴你長得漂亮不如心態漂亮。文章首發於公眾號三點一彎鉤(ID:sandianyiwangou),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聲明:文章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可能還喜歡
考了全校第一後,13歲女生投塘自殺:大人們啊,別再犯這種傻
被罵「逆子」多年,一出場就燃炸b站,全網替他吶喊:不上春晚太可惜了!
25歲女星跨年夜猝死,拼多多員工加班到凌晨去世:2021,我勸你別再獨自抗下所有
點擊小程序,預約心理諮詢
一起「在看」,在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