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及構建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2020-12-24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即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 205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未來 30 年,全面落實「兩步走」戰略安排,全面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化指標體系,動態監測、評估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實際進程 。現代化指標是反映現代化現象的水平、特徵和狀態的指標,現代化指標體系是根據現代化原理建立的、具有系統結構的現代化指標的有機集合。本文簡要回顧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現代化指標研究,並以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為主要依據,以國家概覽指標體系、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和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為借鑑,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用以反映全球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製,可為探索和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提供科學參考。

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簡要回顧

現代化是一個多義詞,迄今沒有統一定義,目前大致有 3 種解釋。①現代化是一個世界現象,是 18世紀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②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是工業革命以來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範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其發生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層次、領域和方面,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並發揮作用。③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目標: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目標是保持現代化水平;尚未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目標是早日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研究是關於現代化現象的一種交叉科學研究,大致起步於 20 世紀 50 年代。在過去 60 多年裡,世界現代化研究出現了 3 次浪潮——20 世紀 50—60 年代的現代化研究、20 世紀 70—80 年代的後現代研究和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新現代化研究,並產生了眾多理論成果。與此相對應,現代化指標研究大致可以分為 3 個階段——20 世紀 40—50 年代現代化指標研究的準備期、20 世紀 60 年代現代化指標研究的起步期和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發展期。

(1)現代化指標研究的準備期:20 世紀 40—50年代世界統計指標體系建立。20 世紀 40 年代後期,一些國家開始進行歷史統計數據的彙編工作。1949 年《聯合國統計年鑑 1948》正式出版,其中涵蓋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1928—1948 年的統計數據。由此建立的世界統計指標體系,涉及 17 個主題,包括150 多個統計指標。世界統計指標體系的建立,為定量化國際比較研究奠定基礎。國際可比性是現代化指標的一個重要特點。

(2)現代化指標研究的起步期:20 世紀 60 年代社會指標運動和現代化評價研究。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增長第一戰略」受到質疑,單純以經濟指標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局限性凸顯。如何構建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反映國家發展的全貌,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1966 年美國學者雷蒙德 · 鮑爾出版《社會指標》一書,引發全球「社會指標運動」。聯合國統計署 1975 年出版的《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和 1989 年發布的《社會指標手冊》,對世界各國社會指標體系的構建產生影響。社會指標運動不僅促進了社會科學定量化,而且對現代化研究產生較大影響,現代化評價和定量分析受到重視。

(3)現代化指標研究的發展期: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指標研究全面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指標研究全面發展,其中 3 類指標研究進展較大。①統計指標研究。聯合國統計署和世界各國統計部門及統計學家作出持續貢獻。②發展指標研究。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等受到全球重視。③現代化指標研究。逐步從早期的定性指標轉向定量和綜合指標。一般而言,統計指標反映統計對象的總體數量特徵,發展指標反映事物發展的基本狀況,現代化指標反映現代化現象的基本事實;現代化指標具有國際可比性、理論基礎和政策涵義;現代化指標既可從統計指標和發展指標中遴選,也可從調查指標中遴選,還可根據研究需要設立。

典型國際指標體系的基本結構

(1)國際統計指標體系。聯合國國家概覽指標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概覽指標體系和歐盟概覽指標體系是國際綜合性統計指標體系的典型代表。其中,聯合國國家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6 個主題約 150 個指標,OECD 國家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2 個維度約 100 多個指標,而歐盟概覽指標體系涉及 13 個主題 100 多個指標。

(2)國際發展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WDI)包括 20 個維度和 1 500 多個指標。它提供全球 264 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指標數據,包括高收入國家、中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值數據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圍繞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框架,涉及 200 多個指標 。

(3)中國學者提出的現代化指標體系。現代化指標研究,涉及經典現代化指標、後現代指標和新現代化指標研究等。在新現代化指標研究中,中國學者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前沿。其中,以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工作為代表。1998 年以來,何傳啟團隊從自然科學角度,採用系統學方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開展現代化理論和戰略研究;其研究對象為世界 131 個國家,時間跨度約為 300 年(1750—2050年),完成和出版「第二次現代化叢書」10 部和「中國現代化報告」系列 23 部等;先後提出分層現代化、領域現代化、部門現代化和專題現代化等一系列現代化指標體系。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考慮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考慮實用性和導向性。

理論基礎

在過去 60 多年裡,世界現代化研究產生了大量理論成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理論主要包括: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後現代化理論、生態現代化理論、反思性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多元現代性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綜合現代化理論等。2010 年現代化科學誕生。2016 年全球約有 47 個國家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約有 28 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代表了世界前沿和發展方向。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選擇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為理論基礎。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認為,從 18 世紀到 21 世紀末,世界現代化的前沿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而兩次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綜合現代化。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兩次現代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而且都有副作用和副產品。第一次現代化以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為導向,經常以經濟增長為中心;其主要特點包括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社會福利和重視經濟增長,主要副作用是環境汙染等。第二次現代化以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為導向,物質生活趨同,精神生活多樣化,經常以生活質量為中心;目前,其主要特點包括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創新驅動和提高生活質量,主要副作用包括網絡犯罪等。由於世界現代化發展不平衡,兩次現代化緊密相關並相互影響。

現代化科學認為,世界現代化是一個用於科學研究的概念,而不是現代化建設的操作單元。一般而言,世界現代化以國家為基本單元,是國家現代化的集中體現;國家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包括所有領域、部門和方面的現代化。在本文裡,「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中的世界現代化,特指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是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一種簡稱。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和指標遴選,需要統籌考慮兩次現代化和兩類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實際情況,需要考慮國家現代化的所有領域、部門和方面,需要考慮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反映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等。

原則與方法

(1)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考慮 5 條原則:①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應涉及國家現代化的所有領域和主要方面;可以根據需要突出重點,但應避免遺漏重要方面。②典型性原則。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反映現代化的典型特徵。③客觀性原則。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同時存在副作用和副產物。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應該客觀地反映現代化過程的結果。④開放性原則。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對於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新特徵,應該予以重視。可以引入或研究建立新指標,保持指標體系的前瞻性。⑤實用性原則。現代化指標的選擇,要注意政策和社會需求,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保證學術性,又要考慮可接受和易理解。

(2)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①基本思路。依據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的原理,借鑑典型的國際統計指標體系、發展指標體系和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經驗,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和遴選現代化指標。②體系構建。主要借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概覽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和《中國現代化報告 2010》的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 ,遴選和構建「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反映世界範圍的國家現代化的水平、特徵和狀態,故又稱為「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③領域選擇。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應該覆蓋人類文明的所有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個人生活);每個領域有不同重點,可以選擇若干關鍵主題和亞主題。我們共選擇 6 個領域 15 個主題和 35 個亞主題(表 1)。④指標選擇。現代化涉及人類文明各個領域的行為、結構、制度、觀念和副作用。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需要反映這些維度的變化。我們共選擇 5 個維度 100 個指標(表 2)。⑤指標來源。54 個指標選自 OECD 的國家概覽指標體系,28 個指標選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 和《中國現代化報告 2010》的世界現代化概覽指標體系 ,14 個指標選自《中國現代化報告》系列其他報告 ,4 個指標是新選指標。⑥指標數據來源。75 個指標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資料庫 ,16 個指標數據來自 OECD 國家概覽資料庫等,9 個指標數據來自其他國際機構資料庫或研究報告,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料庫、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庫、國際勞工組織資料庫和《人類發展報告》等。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

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由 100 個指標組成,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和個人生活 6 個領域、15 個主題和 35 個亞主題。其中,水平指標 50 個、特徵指標 28 個和狀態指標 22 個。水平指標是反映現代化水平的指標,特徵指標是反映現代化階段和特點的指標,狀態指標是反映現代化狀態的指標。其中,狀態指標與現代化水平沒有直接關係。


未來 30 年(2020—2050 年),中國將全面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構建尊重規律和適合國情的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與此同時,全國不同地區和部門需要構建本地區和本部門的現代化指標體系,以支撐國家現代化指標體系。

中國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注意 3 個方面:尊重規律。可以選擇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科學為參考依據。借鑑經驗。可以參考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指標要覆蓋國家現代化的全部領域、所有維度和主要方面。適合國情。其中,水平指標可以直接從世界現代化指標體系中遴選指標,特徵指標和狀態指標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發展戰略來選擇。


(作者:何傳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雷,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關於上海(郊區)新城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若干思考
    作者:華略智庫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 夏驥來源:上海華略智庫(ID:HUALUETT)「十四五」啟航,上海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徵程中,佔上海90%土地面積的郊區劍指何方?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出版業發展理念與目標
    摘 要: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出版業發展的價值特徵和發展目標要有理性清晰的認識。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工程,是適應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點工程。
  •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係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發展格局與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兩大重要戰略安排,都源於「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需要和由「新常態」「新時代」「新階段」統一構成的「
  •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內容提要: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直接關涉到黨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的實現。本文以「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治理理論」為研究視角,宏觀論述了黨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論的客觀必要性。
  • 構建適應新發展格局的終身學習體系
    近一段時期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所列出的主要發展目標中,「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排在首位。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
  • 加快構建基於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  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陝西社科】以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是: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培育現代化都市圈
    由於國外都市圈發展時間較早,各個國家針對都市圈的劃定,長時間積累形成一套劃定的標準。主要包括三個環節:一是選取合適的行政區劃層級作為基本考察單元;二是選用合適的測度指標和識別標準如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的指標界定都市區核心區域;三是通過通勤率與居住率等指標體系界定都市經濟區的外圍區域。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正是基於此,制度也就構成了國家治理工作和活動展開的依據,國家治理的優勢彰顯事實上也是制度優越性的充分展現,並且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體系發展水平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構建了「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形成了「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構成了支撐「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從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
  • 重磅發布|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 《中國郵政快遞業綠色發展...
    「 10月23日,在2020年中國郵政快遞業生態環保研討暨綠色供給展會上,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郵政快遞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2020年)》。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這不僅是黨和國家從發展的新階段出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遠景謀劃,也是為中國共產黨統籌中華民族復興的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變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人類文明美好未來而繪製的藍圖。
  • 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全文)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 加快構建新時代廣東監獄制度體系 推進監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制度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制度穩則國家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部署了推進位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紮實推動《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落地實施,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方面對各地區各部門信息化發展情況組織開展了調查研究,研究設計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並開展評價工作,編制完成《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
  • 陳宇學: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科技強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意義重大。科技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也是其他領域現代化的戰略支撐。我國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中國信通院李敏:農業數位化轉型發展研究
    以下文章來源於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作者李敏1 引言「三農」工作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要工作。近期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支持先進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與融合,促進產業改造升級,建立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一時期,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格局、新發展動能、新發展活力、新優勢、新局面,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本書中,何毅亭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重大戰略判斷》一文中,對於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內涵,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新發展階段的提出,表明我國即將勝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正式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階段。
  • 在世界城市體系和國家戰略全局中建設「未來之城」
    城市之於全球、局部之於全局、當前之於長遠、發展之於民生。在成都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時刻,《建議》新鮮出爐,擘畫出成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的宏偉藍圖。
  • 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以服務國家「雙一流」發展戰略和提升高校服務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導向,堅持公正公平科學的評價原則,遵循2018年教育部關於清理「五唯(即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政策要求,選取的指標均是與國家及地方的雙一流建設目標要求相一致,體現中國高校辦學質量、影響、貢獻的標誌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指標;旨在引導中國高校堅持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