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選自紀亞飛老師新書《紀亞飛教孩子學禮儀》,全部文字均為原創,引用全文或部分引用均需署名。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西裡格曼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給兒童禮儀教育一個啟示,不要讓孩子習得性無助,而是習得性自立。
很多家長不敢對孩子放手,包括生活自理、家務參與、學習的選擇,父母都用替代完成,而當孩子漸漸長大,又會抱怨孩子事事依賴自己,不夠獨立,殊不知,正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過度參與,過度保護,過度替代,使孩子喪失了這些能力。請家長不要奮不顧身披荊斬棘,而這些行為正在慢慢折斷孩子的翅膀。第二個實驗室是貓走迷籠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完成的,桑代克是一位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
桑代克將一隻飢餓的小貓放入一個裝有開門設施的迷籠中,把食物放在籠外可望不可及的地方,然後觀察並記錄小貓在籠子中的表現。結果發現,小貓剛剛被放進去時,想用爪子直接抓取籠外的食物,但沒有成功。接著便表現出極度的不安和逃脫的衝動,竭力想「擠」出籠子。它在籠中亂叫、亂抓、亂跳,在一系列盲目、紊亂的行為之中,偶然觸到了開門的設施,逃出迷籠並取到食物。當第二次將小貓放入迷籠中時,它雖然仍舊錶現出類似於第一次的多餘動作,但大多是在靠近開門設施附近活動,而且逃出迷籠所需時間比第一次短,經過多次重複後『小貓明顯地表現出在迷籠中錯誤、盲目的動作隨練習次數的增加而逐步減少的趨勢,以至最後一被放入籠中即可觸動開門機關,逃出並得到食物。這表明,小貓通過不斷嘗試,已經完成了一個開啟籠門的學習。
那麼也給我們的兒童禮儀教育一個啟示,任何一個事情的學習都需要過程,或許緩慢習得會讓人失去耐心,或許培養的過程會讓人感到絕望,但請給予耐心和堅持的力量,實踐就是最好的成長。
我們定出兒童家庭禮儀29條,這29條關於獨立、勇氣、承擔、尊重、分享、恭敬,這些看似容易,做起來卻又不容易,兒童禮儀不只是停留在嘴邊,而是付諸實踐。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夠踐行,並且能夠持之以恆。
只要孩子有自己完成的意願,就請學會放手,可以協助,但不要替代。
與父母或家中長輩講話要先稱呼再說具體內容,當然,父母也需要用這樣尊重孩子的方式交流,比如,「爸爸,我想玩樂高」。或者是「寶貝,我們出去散步吧。」
與人交流,目中有人是一種修養,家長們也需要做到,孩子交流時,能放下手機,看看孩子,即使正在忙碌也需要做到看孩子一眼,再說明情況。
從小養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整理、放在固定位置,並且能夠保持整潔。
與父母講話音量不能高過父母,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能大喊大叫,有理不在聲高。
早上起床家人要互相問好,家庭氛圍的培養從問好和惦念開始。睡覺前,家人之間要微笑互道晚安。
出門離開時,要和家長道別,比如「爺爺奶奶我上學去了」。當然,家長也需要這樣做。
回家後,要和家人打招呼,比如「媽媽,我回來了。」
回到家中,先脫下校服外衣,疊好放在固定位置,養成衣服自己疊放並且固定位置的習慣。
父母呼喚,聽到要立刻應答。家長們也需要做到孩子呼喚立刻應答。
家中有客人到來,不論是誰的客人,都要起立迎接問候,這是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歡迎禮貌。
無論是否在客廳,聽到客人離開要主動起立送客至門口。
家中長輩講話的時候不插話,讓對方說完,這是一種教養。如果有不同觀點,可以等對方言畢再表達。
用餐前主動邀請長輩,比如「奶奶吃飯了」,入座,也要先等長輩坐下,吃飯時,長輩動筷子,小朋友才能夠動筷子。培養孩子的尊重心,是從生活習慣開始的。
吃飯時,餐具不能敲打,也不能當做玩具,不用的時候,要放下。
吃飯時要閉口咀嚼,儘量不發出聲音,不要吧嗒吧嗒的吃東西。
無論某道菜多麼好吃,只要還有其他人在用餐,就不能夠都拿走。除非其他人說:「你都夾走吧,我們已經吃好了。」學會感恩和分享,是從不獨佔食物開始的。行為培養習慣,習慣滋養思想。
夾菜時,不要因為好吃,就一次夾很多霸佔著,適量夾取,但不剩飯剩菜。
除非用餐結束,否則不會離開餐桌,用餐要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享用。
用餐完畢要對家人和做飯的人致謝,「謝謝大家,我已經吃好了,大家請慢用。」即便煮飯的是保姆和阿姨,都要致謝,培養孩子的平等和感恩意識。
第二十一條:家庭成員真誠相待,誠實守信,不說謊話。家庭成員之間不能撒謊,要坦誠相待,有問題共同面對,如果家長能以寬容心態對待孩子的錯誤,相信他就不會選擇撒謊,如果能夠獲得指導和建議,而非責罵和一味地批評,孩子是不會選擇撒謊的。要鼓勵誠實,要共同面對。
孩子跌倒了,只要是能夠自己爬起來的就不要去呵護幫扶,讓孩子獨立勇敢,就是從走路跌倒自己站起來開始的。
第二十三條:犯了錯誤能自己糾正和彌補就要自己完成。孩子經常會犯小錯誤,比如端著水灑了,比如把衣服弄髒了,他們需要學會的是解決和承擔,因此要自己把水跡擦乾淨,自己把衣服換了。每個人都是在實踐中成長,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擔,逃避或是撒謊。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只要孩子自己糾正彌補了錯誤,便應該表示原諒和接受。讓孩子明白犯錯誤不可怕,只要可以想到解決方法。
保持仁愛之心,無論是否喜歡,都能做到愛護小動物和花草。
讓孩子學會珍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在乾淨的地板扔垃圾,不浪費食物,這都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即使需要家人幫忙都應禮貌使用請託語,比如,「媽媽,麻煩給我卷一下袖子」,「阿姨請幫我找一下卷筆刀」。
接受幫助要說「謝謝」,無論是誰,包括父母、服務員、保姆或是同伴。
勤儉節約,愛護自己的物品,不浪費不破壞,無關經濟實力,這是一種珍貴的品質。
道歉是一種擔當,為自己的行為或是給對方心情帶來的傷害的一種承擔。而且會道歉也是高情商的表現,能夠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想法。
讓孩子從一個小獸一般的存在成長為一個文明的人,需要培養和引導,若想孩子成長得堅韌和美好,就需要童蒙養正幼學禮儀。
父母是孩子出生起遇到的教育家,每個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因此,也請父母們身體力行以上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