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2012年12月21日,相信大多數人都還記得。根據阿茲特克人的「瑪雅年曆」,那天,人類將迎來世界末日。因為曾準確的預測出了二戰和汽車、飛機,人們對這個古老的神秘文明,好奇又充滿恐懼。這究竟是地球在和我們開玩笑,還是真的要向人類宣戰。貌似打剛開始有了網際網路,就有了世界末日的傳言。最先的說法是「太陽風暴」、「時間波歸零理論」等。而其中最流行的,則是阿茲特克人的「瑪雅年曆。
影片中災難場面震撼無比,3D視覺衝擊更是強烈。影片一開始就介紹了災難原因,太陽活動加劇,產生了大量中微子,加熱地幔,引發系列災難。在災難發生之前,由美國牽頭聯合世界各國緊急建造「諾亞方舟」,而建造地點就選擇在中國。隨後影片就進入高潮,2012年,災難爆發,主人公一家命懸一線,奪路狂奔。先是開汽車,然後上小型飛機,最後轉大型飛機,與死神展開賽跑,最後迫降中國,歷盡艱辛終於登上方舟,轉危為安。該片是「後天」導演的又一部大製作,堪稱「後天」的全面升級版,災難場面應有盡有,火山、地震、海嘯、城市毀滅、山崩地陷,接踵而來,特效逼真、場面宏大、登峰造極,令人嘆為觀止。
影片拍攝到上映期間,正是美國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人認為,中國能救全世界。類似的類比還有很多。美國人覺得印度科學家很厲害,發現了危機到來的預兆。美國人對俄羅斯人沒什麼好印象,在電影裡也是大老粗的形象,但最後也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義大利領導人也留了下來,因為教皇就在那裡。而危機過後人類的希望在哪裡呢?在非洲。非洲也被認為是人類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高峰。
導演之所以讓中國當這個救世主,該片拍攝期間,正好中國發生汶川大地震,是因為導演當年很關注08年的汶川大地震,看到中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很感動,很敬佩中國,據說導演被中國人的抗震救災精神所感動,於是在這部電影裡就有了讓中國造方舟的念頭。
最後決定修改劇本讓中國人成為這場『浩劫』的救世主,「諾亞方舟,中國製造」。這似乎是中國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美國影片中。不過好幾艘比美國航母還大的方舟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就建造完成,完全沒有真實性,美國突然把中國捧的這麼高,讓人很不適應。
全球海嘯時候,喜馬拉雅是方舟最適宜的「建築」選址之一;1:中國是最有能力完成任務的生產大隊之一(這是綜合了科技、生產、經濟、社會等等等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達標)。
2:珠峰高,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當之無愧。洪水來了肯定要到世界最高的地方啊,珠穆朗瑪。 這樣其他地方被淹的時候這裡還有時間準備方舟。
美國在災難片中不止一次向俄國求助,比如在「絕世天劫」一片中美國太空梭就是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加注燃料後飛向彗星完成任務的。這個世界永遠是講實力的。整天之乎者也,重文輕武,孔孟之道一大堆,講起來條條是道,真到了國家危難時刻屁用沒有,對真正富國強兵的科學技術卻漠然視之,到頭來一定會死的很慘。
「世界工廠」是不少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形象的一個定位:《環太平洋》中的機甲生產基地,《2012》中打造末日諾亞方舟,一直到《變形金剛4》中生產汽車人的車間,完全就像是富士康的代工廠。「選擇中國沒有錯,別的國家做不來」是針對了中國人口巨大有大量勞動力才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工程,《2012》裡美國人看到短期內建設起來的方舟,感慨「只有中國人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不少中國觀眾也為「中國拯救世界」而沾沾自喜。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基建狂魔,不找中國找誰?效率和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國家可做不到同時滿足這兩點。中國成為這次「拯救人類」的基地,而中國的大集體精神被宣傳為唯一能完成現代「方舟」建造工程的現代精神。
中國經濟發展在21世紀的國際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這可以在這次抗擊國際金融海嘯中得到證明。中國作用的提升,會滲透到國際活動的各個領域,其中也包括文化領域,它會導致國際社會重新認識和肯定中國文化。具體到《2012》這部電影,它將「中國」形象正面化,與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再認識有關。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發展,應當特別重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國所代表的「東方」也許對於他們還是一塊淨土。中國精神的傳統元素是社會和諧和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歷史等。這些元素是真正的社會凝聚力的要素,而西方現代個人主義精神卻缺少這些元素。應當說,未來世界的福祉是以這種凝聚力在國際社會中的形成為根基的。這是中國的現代集體主義精神對西方社會的有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