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之美,來自於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沱江之畔,依山傍水的鳳凰古城,因為沈老敘述的一段故事。將鳳凰這座深藏若虛的小城帶到了人們的眼前。
我是2002年第一次來到的鳳凰,後來03年和05年又各來了一次。之前的三次都還沒有高速。時隔六年後的2011年,我又來到鳳凰,發現鳳凰已經不是我以前看到的那個鳳凰。古城已經缺少了曾經的寧靜和古樸了。即便如此,我後來幾次自駕進藏或者新疆,只要路線允許,我還是會選擇經過鳳凰住一晚,算起來總共去過七八次了,文中照片是我不同時期拍到的鳳凰。
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的我,童年時有一段朦朧且難忘的記憶是母親鄉下廣州市郊的江高鎮,外婆屋後的流溪河還有那個小渡口。這些迴蕩在腦海裡的依稀記憶,是我對鳳凰古城以及江南水鄉這類地方情有獨鐘的根。
因為《邊城》裡的一句話:「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便有一溪……」以至於有人固執地認為沈老筆下的邊城原型並非鳳凰而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
看三國演義聽故事,讀三國志是懂歷史。《邊城》的精彩的是故事情節。考究沈老筆下的《邊城》到底是鳳凰古城還是茶峒鎮,無非是近年來各地旅遊開發爭搶冠名權的心態所致。雖然湖南省花垣縣在2008年將茶峒鎮改名為「邊城鎮」,也絲毫改變不了人們心中的鳳凰古城。
初學攝影時,一個老師和我說過,照片不是為了告訴人家你拍的是什麼地方或者你去過這裡,而是照片裡有沒有讓人產生聯想的內容。這樣的照片才能稱之為作品,我心裡的鳳凰古城也不是一個地名,而是沈老《邊城》筆下的詩情畫意。
歷史上的鳳凰是朝廷用來駐軍防止少數民族叛亂的一個要塞,之後逐漸演變成黔湘兩省間的一個邊陲小城,也許這才是「邊城」一說的由來。
鳳凰是沈老的故鄉。沈老的《邊城》抒發的是鄉土情懷,書中藉助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其優美文筆,結合抒情詩和小品文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鳳凰的另一個名人,畫壇怪傑黃永玉先生曾經說過,「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故鄉的影響將貫穿一個人的一生」。沈老的《邊城》故事投射就是其心中的故鄉情懷。
古城裡沱江邊最具標標記的建築奪翠樓就是黃老先生的故居。
沱江之畔的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原名」鎮竿「,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行政區劃上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因其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而得名。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G209國道與S308省道貫穿而過,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人文薈萃鍾靈毓秀,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滄桑的鳳凰古城。地因人傳,人傑地靈。從清朝道光年間到光緒年間的30多年裡,這裡孕育了100多位提督、總兵、副將等三品以上的軍中將領。還有近現代史上,橫跨政界、教育界的熊希齡,文壇巨匠沈從文、畫壇怪傑黃永玉等人,令鳳凰這座不顯山不露水的小城展現在世人面前。
沈老在他的作品中更是將其魂牽夢繫的故土描繪得如詩如畫,如夢如歌。
提到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邊疆僻地小城時,沈老曾經做過如下記述:「這真是一個古怪的地方,只由於兩百年前滿人治理中國土地時,為鎮撫與虐殺殘餘苗族,派遣了一隊戍卒屯丁駐紮,方有了城堡與居民。一個好事人,若從二百年前某種較舊- -點的地圖上去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篁"的小點。那裡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
這個」鎮算「就是今天的鳳凰古城。
古城鳳凰不能用簡單的「美麗」二字來形容。古城的美,在於其寧靜中滲透人心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沉澱。
如果是不趕時間的自駕遊,我建議大家可以走一下從鎮遠到銅仁再到鳳凰,或者懷化到鳳凰的國道和省道。路上的風景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特別是鳳凰到懷化這段,離開鳳凰時沿著沱江東去的那段路。
略有遺憾的是,今天的鳳凰古城。燈火通明,歌舞昇平,已經不是我02年時看到的鳳凰古城,更不是沈老筆下的那個《邊城》。沈老筆下的《邊城》, 才是最美的鳳凰古城。
"古"對於我來說,應該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雨滄桑的古韻猶存。而不是一個喧譁浮躁的夜夜笙歌。
人的心裡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理想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人有時活在理想裡,有時活在現實中。眼前的現實就是繁華盛世的鳳凰古城讓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人總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游離,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也許我應該去看看人們說的那個有一條小溪流經的小山城茶峒。
圖文均為原創,未經允許請勿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