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兒子」沈從文:悲涼與無奈的一生,《邊城》寄託人性的美好

2020-12-25 羽昕天

沈從文先生

湘西清潤的水土養育了他清明澄澈的雙眸,一篇篇清新浪漫的傳世之作從這位「湘西兒子」的手中流瀉而出。

游離動蕩的年代中,純善至美是他畢生的夢境,不公和黑暗卻角逐著他的一生。

憶昨此地相逢時

「潺潺流水,涓涓細流,沒有一絲雜亂與喧譁。」

這是沈從文的湘西,也是《邊城》的湘西。

清俊儒雅,才華過人的作家沈從文帶著湘西的美,懷著人性的美好,融入了他的人生與作品中,這部純淨優美的作品《邊城》成為沈從文一生的標記。

沈從文的湘西

沈從文的出生就充滿著美麗神秘的色彩。他的祖母是苗族,母親是土家族。

不同民族的文化渲染,讓沈從文總是沉迷於民族瑰麗風情的研究中,養成了他浪漫多情的情懷。

豐富文化的滋養使得沈從文對文字的把控能力精準穩健,為他日後產出88部優秀作品積累了深厚的文化沉澱。

1918年國家形勢動蕩不安,真誠熾熱的沈從文毅然拋棄他閒逸舒適的生活,正式穿上冷硬的軍裝共同保衛國家。

軍旅生活,沒有湘西的溫軟優美,反而處處是鮮血,時時是鬥爭

這樣的生活和沈從文從小追求的「美」大相逕庭。

他追隨連隊去過一貧如洗的清鄉,抓捕犯人審訊人民,用苗人的方法藏匿兵。

他還見識過鄉人因仇決鬥相互砍人,死去的貌美婦女被人從土中挖出陪睡…在當兵的日子裡殺人數目與日俱增,幫助國家的目標一刻也無進展。

沈從文的軍人生涯並不順利,在湘西已經當上書記的沈從文為了補貼用度,去參謀處寫稿,這給他緊張的生活帶來了一絲希望

同時他認真審視自己所長所愛,斟酌自己當兵的目的。

見多了生生死死的沈從文突然意識到軍裝並沒有改變國家的根本形式,從軍救國沒有一絲出路。

1922年,沈從文不再當兵,他來到北京,渴望接受新的教育。

在北京大學旁聽幾年後,他人生眼光開闊不少。

1930年,學業有成的沈從文赴青島大學擔任教師,傳授自己的知識,培養新一代的知識新生力。

沈從文在自傳中寫到「每天都有機會到附近山上或距離不及一裡的大海邊看去,看看遠近波光雲影的變化,接受一種對我生命具有重要啟發性的教育」。

他享受這種教書育人的時光,同時更看中自己作品的影響,是否能夠喚醒人沉睡的美好。

此時此刻的沈從文不再為生活所迫,即使形勢動蕩不安卻也只能更加激發沈從文執筆書寫的精神。

《月下小景》,《石子船》等作品在沈從文天才一般的寫作大腦中應運而生。

吟詩般優美的語言,仿佛身臨其境的滿目美景,卻時時隱含著時代悲劇哀嘆的情節,讓沈從文的作品別具一格。

沈從文找到了自己作品的靈魂,而他希望自己可以寫出一部洗滌靈魂與人性的小說。這個宏偉的目標,在五年後得以實現,震撼了文壇和已經不具人情的冷漠社會。

《邊城》——一座「希臘小廟」,寄託人性的美好

《邊城》中的翠翠是最純潔、最自然的美麗角色了,她寄託了人性的美好。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這樣的翠翠,像極了剛入社會的沈從文,從小被青山綠水養大,單純乾淨都是自然的雕刻。他用澄澈的眼眸安靜觀看社會的動蕩,卻義無反顧投身於軍旅中拯救更多的人。

1931年,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邊城》完稿。

1934年,沈從文的《邊城》正式發表,立志要救國的他這部作品確是描寫湘西江邊悽美的愛情。

或許只有愛情的純潔才能寄託沈從文追求美的至純之心,因此在他筆下的人物「便是做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

《邊城》以翠翠和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主線,他們都對翠翠一見鍾情,決定以對歌來競爭。天寶自知唱不過就離家遠行,卻因為意外死去,儺送只好永遠活在愛情和親情的愧疚中,不再和翠翠相守。

美好又悽涼的愛情,平靜又坎坷不平的人生,恰似沈從文一身熱血卻依然充滿荊棘的經歷。

翠翠是善良倔強的化身,勇往直前堅守信念的樣子正是沈從文本人對文學的嚴謹和嚮往。只可惜,命運弄人——因為這愛情的無底洞,葬送了他原有的單純和平靜。

沈從文寫作時

1948年,沈從文曾經因為《邊城》的愛情受到文壇的矚目,亦因為筆下浪漫綺麗的愛情故事受到批判。

無休止的折磨和否定,涼了沈從文這顆天真柔軟的心。他已經沒有當初的浪漫來寫下更多優美的作品。

1949年不願意放棄對「美」學追求的沈從文開始從事文物研究,在靜謐中撫摸歷史的痕跡,舔舐自己的傷口。

「但這份悽涼日子過久一點,也就漸漸淡薄些了。」

沈從文像等待儺送歸來的翠翠一般,安慰自己在災難中也要努力生活,他不肯屈服,堅持自己的文學精神和工作素養。

1949年,因為別人的舉報,沈從文的生活更是降到了人生最低點。1950年,沈從文選擇了自殺。

上天不願意輕易收走一位文壇巨匠的生命,沈從文帶著絕望走到死亡的門口,帶著絕望被拽回到生命之初——他獲救了。

但是他再也不是寫《邊城》時那位意氣風發,充滿幻想的浪漫「詩人」,他為自己塑造了《邊城》湘西柔美自然的城鎮風光,卻也在這讓人沉溺震撼的溫柔鄉中失去最初的單純果敢。

湘西的航船日復一日在濃稠的煙霧中飄搖,沈從文的人生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坎坷向前

屈原死處瀟湘陰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項負責組織向沈從文伸出了橄欖枝。1989年,諾貝爾文學獎再次提名沈從文。

可是沈從文沒能等到這份認可,因為那時他已經逝去。

「那個在月下唱歌時,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才華四溢把浪漫和美好寫在書中,把憤懣和無奈化為期盼,把時代悲劇寫得如泣如訴,把從文救國踐行得堪比模範的沈從文回不來了。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心臟病復發,遺憾去世。

此時社會的動蕩還沒完全結束,沈從文等待了十幾年,在生命的盡頭也沒有看到這片曙光。

昔日沈從文在《邊城》中描寫翠翠等待愛情的悽涼結局,如今筆下的期盼竟成為自己終了人生的結局。

意氣風發,從軍救國,棄軍從文到最後成就經典,卻因為時代背景而被誤解。

沈從文心思細膩,情感豐富,他的前半生坎坷不已,後半生在等待和迷茫中不安度過。即使如此,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也依然做出了巨大的奉獻。

《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作品都是沈從文在最艱難的時期中發表的專著。

「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上了菜園,又復飛竄過懸崖半山腰。」

沈從文逝去了,但是他的靈魂仍然存留於世——沈從文精神的寫照——《邊城》。

就是這殘留的靈魂依然透過黃泉和人間,訴說著沈從文坎坷的一生和內心的嚮往。這穿透人間的聲音,用自己蓬勃的力量吸引諾貝爾文學組織兩次為沈從文提名。

只可惜沈從文已經故去,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不能屬於死去的人,也不能被帶去墳墓之下。

即使沒有最高的榮譽,沈從文的《邊城》也不再是被批判的愛情小說,而是人人稱頌的牧歌式浪漫主義鄉村小說。

《邊城》是沈從文的人生,沈從文是《邊城》的精神支柱。

他們的人生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明明是單純淳樸熱愛人生的青年,在自然的成長中收穫了人間最純潔的愛,卻因為時代的悲劇和偶然的機緣,改變了這本應嚮往自然的生活。

《邊城》的美在於那燈火飄搖的湘西美景,和翠翠悽美的愛情。沈從文的美穿越生死的距離,隔著時代不斷訴說著他人生的悲涼和無奈。

即使幾十年過去,沈從文那曾經一席長衫清俊飄逸,浪漫自然卻堅強不屈的風骨也依然在《邊城》的書韻中悠悠散發。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再讀沈從文的《邊城》,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城,城裡住著一個人
    ,應該就是他筆下的湘西小鎮——邊城。小城茶峒仿若遺世一方的大同世界,人性的至善、至美便如同純淨的空氣一般存在著。《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 湘西鳳凰古城,沈從文筆下沱江之畔的詩意邊城
    鳳凰之美,來自於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沱江之畔,依山傍水的鳳凰古城,因為沈老敘述的一段故事。將鳳凰這座深藏若虛的小城帶到了人們的眼前。
  • 《邊城》:沈從文在囈語中呼喊著翠翠,她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沈從文生活的世界距離《邊城》生活也很遠,他寫這部小說是給城市人看的,他覺得城市人都「失血」,這種意識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體現的方式通常是誇大湘西環境的恐怖色彩,比如,在《夜》裡,寫巫師的妻子和另外一個男人好了,最後慘死,兩個人被 一根巨大的竹籤從背後穿過,釘在了一起,這是一個血腥的故事,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其中不乏野蠻意識。
  • 沈從文的愛情小說:翠翠代表的愛情悲劇美,是湘西純情兒女的靈魂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獨特的一筆,他的作品樸素雅麗,情感細膩如絲,特別是他展現湘西兒女愛情生活的小說,充滿了淡淡的悲悽美。比如最著名的《邊城》,它以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開始,又以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結尾,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淡淡的悲傷。無論是翠翠的父母,還是翠翠和儺送,他們都嚮往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但他們終歸沒有得到所追求的。日夜奔流的小河、矗立河邊的白塔,悄悄見證著他們美好憧憬的幻滅,看著他們的美好被付諸東流。
  • 把苦難熬成人生,看穿死生而又不被汙染的一代大家:沈從文先生
    《邊城》——一座「希臘小廟」,寄託人性的美好《邊城》中的翠翠是最純潔、最自然的美麗角色了,她寄託了人性的美好。「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這樣的翠翠,像極了剛入社會的沈從文,從小被青山綠水養大,單純乾淨都是自然的雕刻。他用澄澈的眼眸安靜觀看社會的動蕩,卻義無反顧投身於軍旅中拯救更多的人。
  • 邊城讀後感範文3篇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在群星璀璨的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沈從文無疑是頂級大咖之一。殊不知,這位來自湘西的印象主義者,早年貧苦,卻在坎坷的一生中以鬥士的頑強精神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獻。一、文壇巨匠,最初卻是小學文憑1902年12月28日,在湖南省鳳凰縣,也就是湘西的一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邊城,沈從文就出生在這裡。
  • 《邊城》:活了72歲,20歲渡船50年堅守,渡的是客,考驗的是人性
    沈從文是中國文學界的泰鬥人物,在那個時代,沈從文用自己的淳樸,以及對湘西這塊土地的熱愛,讓我們在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能看到湘西的風情,這是《邊城》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感動。沈從文不論是從愛情,還是在文學的寫作上,都是一個充滿詩意的人,他的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情懷,他的愛情也讓我們看到了浪漫,他就是一個詩人。
  • 歲月流光|老電影:《邊城》(原著:沈從文,導演:凌子風)
    198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邊城》為電影劇本;2月,沈從文讀了姚雲和李雋培的劇本,寫了很多具體修改意見,其後又和導演凌子風及姚雲一起討論劇本
  • 沈從文:至善至美,至真至情,那夢中的邊城
    猶記得大學端午時,和幾個好友一起去湘西鳳凰旅遊。迎著微微細雨,坐船慢遊沱江,閒看兩岸風景,劃到一處岸邊人家時,看到一壇壇大大的酒缸,忍不住嘗了那自釀的75度的燒刀子,一口下去,直衝腦仁。到現在想起來,腦仁似乎還隱記得那種嗆辣。想到端午,想到湘西鳳凰,便想到了沈從文,想到了他的《邊城》。於是,最近幾日重拾舊文,讀了沈從文的《邊城》。
  •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 沈從文《邊城》:表面上的童話世界,暗湧著無法調和的矛盾
    即便都是寫愛情題材,巴金的《電》是激情澎湃、刀光劍影的;而沈從文的《邊城》,則是寧靜內斂、淡泊高遠的。作為沈從文久負盛名的代表作,《邊城》被許多人認為是沈從文最幸福的時候寫的:他好不容易從一個鄉下人翻身成為城裡人,成為了大學教授,那時又是新婚燕爾,他所追求的愛與美的理想都達到了,因此那時的沈從文創作出他最美好的作品。
  • 關於《邊城》讀後感1000字6篇
    邊城讀後感1000字三美麗總令人憂愁,然而還受用。——沈從文有一位學者曾說過:「沈從文的《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
  • 湘西平靜的古鎮,素有「一腳三省」之稱,沈從文先生嚮往湘西社會
    …茶峒改名為邊城,大概是因為作家沈從文的《邊城》。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先生描寫了茶峒鎮人民心中的美好與善良,展示了流傳多年的民俗風情,寫了一個少女的悲情故事,終於成就了《邊城》,從沈從文先生的描述中,很多人對這個古樸的小鎮充滿好奇和嚮往,好奇他描述的湘西世界是真是假,同時也嚮往他描述的湘西社會。
  • 適合冬天閱讀的美文——沈從文的湖南文學:淡若杯水,美若邊城
    如果把民國時期的小說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沈從文的《邊城》定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初入口中淡若無味,但總不會讓人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味到它與眾不同的滋味。沈從文的文字便是這樣,他遠離政治,永遠不願給人負擔。正因如此,一個失去親人的孤女會有「翠翠」這樣一個惹人憐愛的名字;一個本該悽涼的愛情悲劇,卻在湘西的邊陲小鎮裡,美得那麼動人。沈從文的文字是自然、純粹而富有靈性的。
  • 一部《邊城》,拍成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田宏貴 攝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始,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以其濃厚的人情美和豐富的人性美,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1949年前後,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在海外持續發酵,備受推崇。1952年,就在沈從文轉業文物研究時,香港勵力出版社出版了根據《邊城》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翠翠》。
  • 一部《邊城》,拍成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其分別是:大陸導演凌子風拍攝的改編自先生同名小說的電影《邊城》,香港導演嚴俊根據先生小說《邊城》改編的電影《翠翠》,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先生小說《蕭蕭》攝製的《湘女蕭蕭》,以及大陸女導演黃蜀芹改編自先生小說《丈夫》的《村妓》。湘西·邊城。 田宏貴 攝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始,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以其濃厚的人情美和豐富的人性美,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 一部《邊城》,拍成的兩部電影,你知道嗎?
    其分別是:大陸導演凌子風拍攝的改編自先生同名小說的電影《邊城》,香港導演嚴俊根據先生小說《邊城》改編的電影《翠翠》,北京電影學院根據先生小說《蕭蕭》攝製的《湘女蕭蕭》,以及大陸女導演黃蜀芹改編自先生小說《丈夫》的《村妓》。湘西·邊城。田宏貴 攝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始,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以其濃厚的人情美和豐富的人性美,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歡迎。
  • 漂亮的成都姑娘 演《邊城》中湘西小美女走紅 卻為何正當紅時息影
    1982年,北影廠著名大導演凌子風,在將老舍先生的名著《駱駝祥子》搬上銀幕並大獲成功後,他便將改編和拍攝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提到了議事日程。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沈從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但同時沈先生也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扮演翠翠的演員好找嗎?
  • 探秘湘西沈從文故居,發現舊時珍貴「合影」,令人唏噓不已
    來到美麗的湘西,一定要去鳳凰古城走一走。而鳳凰古城裡最值得遊客打卡的人文景點則要數沈從文故居。說起沈從文,大家一定都會想起他的《邊城》。《邊城》裡描述的湘西風光和風土人情讓人忍不住想身臨其境感受一番,而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浪漫愛情故事,更讓人想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