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座桃花源,這裡或住著一個人,或住著幾個人,或住著一群人,或熱鬧,或安逸。
老子的桃花源,是那個鄰國相望,可以聽見雞犬之聲卻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
孔子的桃花源,是與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於沂水之中;
墨子的桃花源,是要建立一個門可不閉戶的大同世界;
柏拉圖的桃花源,是在他的理想國裡有著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是柏拉圖的烏託邦;
而沈從文先生的桃花源,應該就是他筆下的湘西小鎮——邊城。
《邊城》的筆調充滿了詩意抒情,恬然靜謐,讀來如一場濛濛細雨中的漫行,渾然不覺下已身心透溼。湘西邊境的小山城「茶峒」,城邊一條小溪,溪邊一座白塔,塔下一戶人家,這人家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條黃狗。像一個不斷推近的電影長鏡頭,從廣角到特寫,極簡、極靜的田園畫面便在腦中鋪呈開來。
茶峒人的生活同樣波瀾不起,如靜潭幽篁,明山秀水般朗然入目,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存在著。
人與人之間的淳善是渾然天成的,人們既重義輕利又守信自約,人文與環境互為滋養孕育,亙固的「靜」像是一道看不見的屏障,將外界的紛亂雜沓區隔開來,形成一個空間與時間上的錯位。
小城茶峒仿若遺世一方的大同世界,人性的至善、至美便如同純淨的空氣一般存在著。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
十四五的翠翠有著芳心初動時的淺笑甜蜜,有著聽到心上人名字時的喜悅驚訝,有著被爺爺取笑時的嬌嗔羞澀,也有著等待那個年輕人一同去採虎耳草的固執。
可她並非故作矯情地不說自己的愛情,而是一種純粹少女的嬌羞,是一種顧及爺爺感受的孝順。這是一種人之常情,也是一種無可奈何。
於是我才懂得了翠翠無言的心思,在看似不回應的背後恰恰是一種笨拙的回應。再次讀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心中初覺的悲烈之感依舊縈繞,卻也多了一分釋然與希望。
因終是活著而心有釋懷,因還有可能而抱有希望。在深陷白頭偕老的遺憾泥潭之時,也戚戚於那抹淡淡的希望光芒,這光芒或許微弱並伴隨苦難,卻能在深淵中帶來光明,在痛苦裡給人力量。
如是,我才算是真正愛上了翠翠,既愛她的美好純粹,也愛她的靦腆逃避,因為我明白了這是每個花季少女心中有的純真善良,也有的含蓄矜持;這是一種現實裡有的感動喜悅,也有的遺憾悲劇。只是不巧的翠翠在這人生轉折點上選擇的是固執地等待。
《邊城》裡有著最純美的愛情。儺送愛著翠翠,寧願做一個擺渡人,而不娶有豐厚陪嫁的有錢人。天寶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主動選擇離開。
而儺送的父母也沒有嫌棄翠翠孤女的身份,更是在大兒子死去,二兒子出走的情況下,也沒有怨過翠翠,還主動找人接翠翠回家。
這裡的人性,皆真,皆善,皆美,讓人在孤寂的時候,能獲得些安慰,也預示著翠翠在等待儺送的回來,也不會太悲涼,因為這裡的人都是善良的!
翠翠的心裡住著儺送,會一直等著儺送回來。
也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個人,他一直存在你心裡最柔軟的地方,在你最脆弱的時光給予你最大的力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座城,城裡住著一個人。等待是最長情的告白。
或許我們並沒有看過許多地方的雲,行過許多地方的路,喝過許多地方的酒,可卻都愛過一個正當年紀的人,於沈從文、於翠翠、於儺送、於天保、於你、於我。又或許我們不曾固執地等待著他回來,可仍願到了眼已垂落、耳已閉鎖時,你想起那個他,仍然可以輕輕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