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又來了,快給看看這回指標正常不?」「我一直吃這個藥,沒效果,用不用換藥?」7月14日上午,青龍滿族自治縣茨榆山鄉魯杖子村衛生室內,市衛生學校的幾名醫護人員東西還沒放下,就被村民圍了起來。醫生陳亮早已習慣這樣場面,連連安慰村民:「別著急,一個個來,都檢查完我們才走。」
醫護人員為村民義診。
魯杖子村是「十二五貧困村」,全村218戶,曾有130戶貧困戶。不過,在各級政府努力下,魯杖子村早已實現脫貧摘帽。如今的魯杖子村,田間作業路直通山頭,村部、學校煥然一新,肉牛產業持續發展,繪就了一幅「興業、人和、村美」的新畫卷。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市衛生學校駐村工作隊的努力。
守護好村民的健康
14日中午,飯點兒過了很久義診才結束。最後一個是村民周豔梅,陳亮為她測了血糖:「吃完飯是7毫摩爾每升,降下來了,挺好。」陳亮說。
以前,54歲的周豔梅很少去醫院,但不是沒病,用她自己話:「大毛病沒有,但平時總渴,涼水一次喝半瓢。經常頭暈,也不知道到底啥毛病。」今年5月24日的義診中,周豔梅查出血糖高、腦梗,隨後住進了市衛校附屬醫院,經過半個月治療症狀才得以緩解。「醫院照顧得特別好,我現在覺得腦袋特清亮,不像以前那麼迷糊了。」周豔梅高興地說。
市衛生學校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侯新穎告訴記者,市衛生學校發揮自身優勢,自2016年起組織義診8次,為村民檢查身體並免費發放藥物。「每次來都帶常規藥,一次1000多塊錢吧。」侯新穎說,今年進一步加大醫療扶貧舉措,接送部分建檔立卡戶患者入院治療,並減免住院費、食宿費及診治費,守護好村民的健康。
產業脫貧最重要
要脫貧,產業最重要。在村裡的滿意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記者看到,19頭肉牛正在悠閒吃著草。2017年,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養殖戶陳少義利用縣裡爭取來的中央福利彩票公益基金103萬元及盤活資金10萬元,啟動了肉牛養殖項目。「2017年,貧困戶的資金入股,年底按10%分紅,每戶210元。」陳少義說。
肉牛養殖項目發展迅速。
魯杖子村多山,從山底到合作社所處的臥犬溝,有一段300米的道路,陳少義說:「以前是土路,太陡了,冬天要是半夜三點下雪,我馬上起床掃雪,要不路沒法走。雨天也是,一片泥濘,上不來下不去的。」
2017年,工作隊籌措資金7萬元,完成了臥犬溝300米道路硬化工程。「現在好了,車直接開到合作社門口,下多大雨雪也不擔心了。」陳少義說,合作社僱傭的都是本村村民,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他琢磨著以後有機會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基礎設施要跟上
「看俺們這風景,是不是像天路一樣美?」當日,記者隨侯新穎從吳家溝山底出發,走了一趟剛修建完的田間作業路。從東側出發,水泥路向高處蜿蜒,在半山腰繞一個彎兒,又從西側下山,全長1000米。
侯新穎說,山上的板慄等果樹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以前一條小路上山,板慄豐收時村民只能肩挑手拎,費時費力。這不,今年政府出資對道路進行硬化,錢不夠,市衛生學校又出資兩萬元,順利完成了田間作業路硬化工程。村民騎電動自行車直接到山頭,特別方便。
協調相關部門投入資金十萬餘元,對村小學路面進行硬化;市衛生學校出資11240元對路燈進行維修;舉行捐資助教活動,為孩子們贈送價值6000餘元的學習用品……說起駐村工作隊,村民們你一句我一句,都是讚嘆聲。
「咱們也在不斷摸索,希望能為村裡留下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侯新穎說,為魯杖子村繪就「業興、人和、村美」的新畫卷,是工作隊不變的想法。
來源:秦皇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