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澳大利亞是全球第十三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九,被瑞士信貸銀行評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更是高居第二。在任何指標與評比都名列前茅的光環下,每年吸引了大批的外國移民。
現在澳大利亞移民佔全國人口的26%,除了移民外,剩下的澳大利亞人,許多人會聯想到他們是英國犯人的後裔。因為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但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澳大利亞人真的都是罪犯的後代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件事,一起看看澳大利亞是怎樣誕生的。
殖民澳大利亞
在西方,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有流放這種懲罰,在18、19世紀的英國將其發揚光大,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囚犯以這樣的方式「出國旅行」。
最初流放只是英國皇室給予犯人的一種恩典,罪犯由死罪變成了流放,後來乾脆寫進英國的法律裡面,成為死刑以外最重的刑法。
16世紀初,英國是把罪犯流放到北美殖民地,時間長達160年。而罪犯去北美殖民地主要是受僱於大農場,因為早期北美殖民地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想要吸引住勞工十分困難,但是像棉花種植業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這裡的主要產業,於是大量的罪犯被當成契約勞工被送去種植棉花。
順帶一提,英國政府流放犯人到北美是外包給運輸商的,起初是按人頭計費,船上生活環境很差,導致犯罪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多黑心商人甚至一開船就把犯人丟到海裡。
後來政府看這樣不是辦法,就改為到港人數計費。也就是說到了北美還有多少犯人活著,就給運輸商多少錢。這樣一來,犯罪死亡率就大幅降低了。
但在1776年美國獨立後,那些農場主不願再花錢僱傭英國來的罪犯了。因為獨立後,僱傭罪犯得不到英國政府的補貼,相比之下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更加便宜。
英國眼看美國不能送罪犯了,加拿大雖然還沒有獨立,但離美國太近,怕那些罪犯跟美國人學壞,反抗英國統治搞獨立,而且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還受到法國的幹擾,於是就停止了向北美流放犯人。
於是,英國本土監獄裡人滿為患,造成治安隱患。並且當時英國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工業革命,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大城市人滿為患,失業率高漲,衍生出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如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等大都市簡直成為了罪惡之都,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
當然,英國政府也不會放過這些罪犯,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當時的法律異常嚴酷,有220項多項死刑罪名,比如你只要偷超過350塊人民幣就會被吊死,而今天的英國卻只有五種罪名會被判死刑。
當時嚴苛的法律不僅沒能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相反加深了社會矛盾。於是英國議會經過數年的討論,決定把罪犯送去澳大利亞搞開墾。
澳大利亞不僅地大物博,而且還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除了送罪犯去開墾賺錢外,還可以避免法國的染指。於是大批大批的死刑犯就這樣被放逐去了澳大利亞。
落腳澳大利亞
1786年,第一艦隊的11艘船英國本土出發了,船上載滿了罪犯和水手一共1487人和各式開墾工具,又路徑南非的開普敦購買了大量的植物種子。一共航行了252天,死亡48人,最終成功抵達了澳大利亞。
英國殖民者登陸澳大利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蓋城鎮中心。他們一開始登陸的地方叫做植物學灣,但是經過考察,發現附近都是沙地,什麼鳥都種不出來,也沒有淡水,加上植物學灣海潮洶湧,也不適合船隻停泊,他們只好派派遣探險隊去尋找更合適的地方。
最終在植物學灣以北12公裡外發現了一個落腳的好地方,這裡水深適合停靠大船,土壤肥沃,也有充足的淡水。
於是艦隊司令菲利普決定在1月26日在這裡蓋城鎮中心,建立殖民地,並以促成這次航行的英國內政大臣雪梨子爵的名字命名了這裡,1月26日也從此成為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找到地方蓋城鎮中心後,剩下的問題就是這一千多人的吃飯問題。然而他們從南非開普敦買來的種子,不是各種植物都能開花結果。
南非雖然和澳大利亞緯度相當,又都是處於南半球,但是南非的開普敦是地中海氣候,夏季乾燥冬季多雨,四季分明。澳大利亞的雪梨卻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降雨平均,雨量更是比南非多出一倍以上,南非來的植物基本上適應不良。
所以在來到澳大利亞的前幾年,殖民者們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可以說是過著相當辛苦的日子。許多物資基本上都得靠英國本土的支援,也就是賠錢在經營,不過英國政府眼光放得很遠,並沒有一開始賠錢就放棄經營,而是不斷修正政策。
澳大利亞的殖民政策
流放到澳大利亞的罪犯,不是被簡單的關押在那裡,而是類似勞動改造一樣。這些囚犯必須在那裡努力地開墾,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
早期這些被流放的罪犯非常的自由,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在雪梨就像上下班一樣的工作,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澳大利亞建設殖民地。
根據一些記載,這些罪犯甚至過得比英國本土的工人階級還好,有些人還能獲得從中國進口的瓷器和其他奢侈品。而服役超過一定時間的囚犯,還能申請假釋許可證,可以回英國本土,不過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回去。
因此很多罪犯就會永久的定居在澳大利亞,作為獄卒或者是找到其他工作,甚至是結婚生子繁衍後代,政府也會提供一塊土地給你,讓你安居樂業,這些人也就成了今天的澳大利亞的祖先。
當然有獎勵就有懲罰,如果你死性不改,或者是罪大惡極的犯人,就將會被送到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那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監獄,去到那邊的犯人將不是剪剪羊毛、種種菜而已,而是孤獨恐怖的單獨監禁。
1822年之後,英國停止了給予囚犯土地的政策,相反的政府為了鼓勵自願去澳大利亞移居的國民,給予他們錢或者土地,還分發囚犯當給他們當僕人。
雖然移民政策很好,但基本上還是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去到陌生的東方。
直到1850年,在澳大利亞東部發現了黃金,吸引了大量移民者蜂擁而入。而且此時澳大利亞東部已經開墾的比較繁華了,被流放在這裡的犯人生活的還不錯,導致了英國本土的許多人故意犯罪,就為了被遣送去澳大利亞淘金。
因此英國政府停止向東澳大利亞流放罪犯,罪犯改流放到西澳大利亞那邊,那更是個鳥不生蛋的荒地,希望藉由犯人到這裡好好的開發一番。
但沒過多久,西澳大利亞又發現了黃金,再次引發了淘金潮。這一次湧入了大量的中國和愛爾蘭移民,剛好解決了用工荒的問題。所以英國政府也不想再讓犯人去那邊,再加上澳大利亞經過了多年的開發,逐漸從蠻荒之地之地發展成了法制社會,於是就停止了流放政策。
從1787年第一艘英國流放犯人的船隻抵達澳洲,到1868年英國徹底停止流放政策,這87年間,英國總共消耗大利亞輸送了16萬名犯人,但此期間卻有100萬自由移民。
所以說澳大利亞都是犯人的後代,這其實是錯誤的。根據估計,現今約有20%的澳大利亞人是這些罪犯的後代。
殖民者與原住民的衝突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不是沒有人煙,而是原本就有意一群土生土長的黑人。
根據估計,當時澳大利亞約有30萬名原住民,且高達250個種族,每一個種族又有一大堆分支,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有的相互結盟,有的相互敵視,所以很難團結起來對付英國人。
雖然第一艦隊中有許多軍人在北美服役時,就有和印第安人交戰的經驗,他們認為靠著強大的武力可以讓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服服帖帖的。但艦隊司令菲利普主張利用懷柔政策對待原住民,禁止隨意傷害他們。但和平沒有持續多久,英國殖民者與原住民便發生了衝突。
最先是殖民者傳染了性病給原住民女孩,大大降低了原住民的生育能力,原住民也開始學壞了,開始喝酒、吸菸、抽鴉片,很快就染上了這些歐洲人的惡習。
但最恐怖的還是英國人,他們本身就是一大原病體,帶來了一大堆病毒,像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等,這些傳染病造成原住民大規模的死亡。
天花在殖民者登陸的14個月內奪走了雪梨當地原住民一半以上的人口,這些原住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些疾病,缺乏免疫力,負責打獵採集的男人大量死亡後,就算倖存下來的人們也會因為沒有食物而餓死。
隨著歐洲移民的人口越來越多,殖民者便露出了真面目,開始搶佔原住民的土地,接著爆發了零星的衝突。
雖然衝突不斷,但是多數是殖民者與部落間的小波浪,沒有演變成大規模的戰爭。而原住民之間也不能團結合作,還有很多原住民部落加入了了英國的軍隊,只是為了噁心敵對部落。
但到了中後期,歐洲移民越來越多,為了搶奪原住民的土地,國家機器轉動的非常厲害,英國軍隊開始介入了與原住民的戰爭。
到了1870年,澳大利亞肥沃的土地已經被白人搶走,原住民只能在角落裡畫圈圈,飽受歧視與不公平的待遇。
這期間,歐洲人雖然有火槍,但19世紀初的火槍還非常笨重,開火時間長,且常常擊發失敗,有效射程只有50公尺,所以原住民靠著弓箭也吃不了太多虧。
但到了19世紀中葉,槍械有了長足的進步,後膛槍與連發步槍的相繼問世,在加上歐洲經歷了拿破崙戰爭的洗禮,等級飆升,先進的武器搭配一流的戰術,原住民已經完全不是對手。
從1788年歐洲人登陸,到1934年結束,這150年間至少有4萬原住民和2500名殖民者死亡。
英國政府也把從原住民那邊搶來的土地重新分配給白人,以穩定社會秩序。而原住民呢?英國政府劃了一塊地說:「這是原住民保留地,你們就在裡面乖乖玩沙。」就隨便打發了原住民。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這些罪犯與移民把澳大利亞打造成了一個富有的國家,但這國家進步的背後也是犧牲了很多原住民的利益換來的。
在過去近百年的時間裡,澳大利亞政府制定了許多不合理的政策,不斷的侵犯原住民的人權與自由,逼迫他們學習白人的生活,打壓其原本的語言及文化。
到了今天,澳大利亞政府為了彌補曾經的過錯,不斷的做出道歉和修正,才沒讓種族衝突進一步惡化成美國一樣的尖銳。#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