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見父母了呢?你又有多久沒見孩子了呢?你們見父母、孩子是否還比較容易呢?相信以現在的物質水平,僅憑藉移動通訊就能夠讓自己相見的人出現在屏幕面前,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只是隨手一點的事情。可是對於一位母親而言,見自己兒子一面卻需要省吃儉用20年,才能夠攢足路費,在死前如願看兒子最後一眼。
有人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這句話說的很對,相信很多人也是十分認可這句話的。我們今天的國泰民安,歲月靜好,是曾經為保祖國和平的戰士們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無畏與生命換來的。他們犧牲了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泰,可是卻辜負了生他養他的父母,沒有辦法在父母膝下承歡,不能為父母盡孝,還要讓父母為其擔驚受怕。有人可能要說了沒有國哪有家,先有國才有家,當然這本沒有錯,可是對於父母而言,他們不再是保家衛國的戰士,勇於獻身的英雄,他們只單單是自己的兒子。父母只是想能夠看到他們,哪怕是最後一面也好,為此付出什麼都願意!
一位戰士的母親就為了能夠如願見自己兒子最後一面,付出了無數的努力,而這一努力就是整整20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但也很心酸,足以催人淚下。這是一位在越南戰場上犧牲的年輕戰士的母親,戰士名叫趙佔英,犧牲時年僅21歲,兒子年紀輕輕就戰死沙場,這對於一個在家苦等兒子平安回來的母親來說是何等的殘忍。這位母親在得知兒子壯烈犧牲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幾經昏厥,醒來後直言相見兒子最後一面。可是兒子的遺體被埋葬在了當地的烈士陵園,離自己的老家實在是太遠,老人無法如願見到兒子。
距離,對於一個想見兒子的母親而言本不是問題,可老人家境又十分貧窮,無法支付得起去看兒子一眼的路費。可是老人從來不曾放棄過想見兒子一面的念頭,為了能攢夠路費如願在死前看兒子一眼,老人一直以來省吃儉用,這一努力就是20年。整整20年,老人終於攢夠了錢,能夠如願來到烈士陵園看望兒子。扶著兒子的墓碑,佝僂脊背的老人在墳墓前失聲痛哭起來。 這20年對於老人來說是多麼的殘忍,既忍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又時刻惦念希望兒子可以原諒她遲到了20年才來到這裡看望他。
相信在天堂的英雄不會怪老人遲到,只可能是心疼老人這20年來的悲痛。看到老人的故事後,小編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趁現在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親人。讀者朋友們,你們呢?你們又是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