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綜藝節目在各大視頻網站盛行,甚至有些綜藝的熱度會高於一部電影或電視劇。
無論是明星還是「網紅」,對綜藝好像都抱有著極大的熱情和嚮往。
不少明星都曾在綜藝節目背後吃過不少苦頭,鬧得最大的「高以翔」事件,也讓人們開始思考,這些綜藝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今年也有幾檔熱門綜藝備受歡迎,其中一部便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標榜著從未上過綜藝的萬茜,第一次參與這樣的節目錄製,她的努力和才華被網友們稱作「寶藏姐姐」。
可也有一些不好的聲音,說萬茜「裝」,人氣榜單的第一名其實是刷出來的。
遭到謾罵和質疑的遠不止萬茜一人,黃聖依被曝出當年的「小三上位「,伊能靜被形容是「清純的白蓮花「……
不誇張地說,30位姐姐幾乎一個都沒能倖免,不管你是誰,你過去的「黑歷史」,網友都能給你扒得一絲不剩。
而近期《中餐廳》的正式播出,使趙麗穎的社交平臺評論區,又變成了網友們的「口水戰場」。
有人說趙麗穎在節目中用筷子來回撥弄菜很沒有禮貌,有人則說彼此都很熟了,這屬於正常行為。
但趙麗穎本人在這件事上,還是遭到了許多的謾罵和質疑,其形象風評嚴重受損。
眼見這些明星在綜藝節目上先後「人設崩塌」,我們不禁想問一句:
從「浪姐」到趙麗穎,明星頻頻上綜藝被黑,到底是圖什麼?
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許多綜藝能給你帶來比影視劇更高的曝光度,還能給你擺正一個好人設,繼而吸粉無數。
其次,明星參加綜藝往往會獲得不菲的片酬收入,提高知名度的同時,還能讓自己的個人身價水漲船高。
最後,與其成全別人,不如就成全自己,而且本身就是需要鏡頭的,多幾個又何妨?
多少明星演了一輩子的影視劇都不如來一檔真人秀的話題高,這讓那些沒參加過綜藝的明星個個眼紅嫉妒,演員沙溢在參加《極限挑戰》中,連登一個星期的熱搜榜,成為全娛樂圈的話題榜首,這就是綜藝能帶來的網絡效應。
綜藝的優勢在哪裡?
很多真人秀節目的定位就是展現明星在生活中的樣子,能讓觀眾從中體會到許許多多的樂趣。
某些綜藝還是明星的「發言地」,那些不敢自己在網絡上吐的苦水能在節目裡暢所欲言,成功地為不少明星「洗白」。
但究竟是真是假,我們觀眾又能拿什麼評判呢?
不過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面性,綜藝人設看太久了就很難分離,且容易衍生出審美疲勞之感。
就像我在看黃渤的《一齣好戲》時,裡面和張藝興搭檔,讓我莫名覺得這像是綜藝節目中「荒島求生」的環節。
再看孫紅雷的《好先生》,處處都有「顏王搶箱子」的畫面感,身上的綜藝效果很濃烈,讓人覺得不是在看劇,只是單純看你這個人而已。
如果其他觀眾也有類似的感覺,就足以說明,綜藝形象會干擾到一位演員在影視劇作品裡呈現出來的形象。
而「浪姐」的強大熱度所帶來的反面效應,就是一個接一個的人設崩塌。
誰的熱度最高,大家便會深度「解剖」誰。
小的問題被放大,流言蜚語滿天飛,要麼被捧上天,要麼被扔在地。
既然想「紅」,總是要承擔一些風險,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好事。
還有的明星為了討喜,自己強行建立綜藝人設,這會讓人覺得「戲精附體」,莫不如就做自己。
綜合而論,明星錄製綜藝也是為了提升自己在娛樂圈的地位和重要性,讓自己以後的事業發展能更順暢一點。
但這不意味著所有明星都這樣想,比如胡歌就從不參加任何綜藝,他曾明確說過:不想沾染除角色以外的任何形象。
當然,絕大多數明星都認為,參加綜藝也是工作的一種。
魏大勳算是「綜藝大咖」了,他曾經也說過一句話:沒戲找我拍,不上綜藝,我怎麼生活?
不難看出,表面光鮮的明星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無奈。
但從直觀角度來看,如果魏大勳再去進軍演藝圈,想擺脫綜藝人設的話,怕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了。
有得必有失,在綜藝和影視上,希望更多的明星考慮好自己的定位再去做出選擇。
否則,盲目參加綜藝帶來的可能不是單純的紅,而是會被其反噬,葬送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