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些年,因為二人轉的火爆,讓全國人民都知道東北有二人轉,而且關於【二人轉】的這句話,還有一段家喻戶曉的說辭,叫什麼呢?叫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因為二人轉火了,有很多人在研究二人轉的歷史,許多二人轉演員也藉由這個美好的時代獲得了個人事業上的高峰,遠超過去多少年二人轉演員在藝術上的能夠所取得的這些成就。然而在這個局面背後,當我們去回歸歷史,我其實想和大家摳點細緻的,那就是本來在東北這塊大地上最頂流的娛樂不是二人轉,是什麼呢?是大秧歌兒。
我們一說到東北的娛樂,就會淪入到一個段子的影響當中。為什麼這麼講呢?我記得這是很多年以前,有這麼一段子,說北京那個時候都是由東北過去的滿族人來建立的大清朝,所以說大清朝的時候皇上說什麼話呀,那是東北話呀。於是就很有可能皇上和大臣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和珅吶你幹哈呢?朕想你了,你上這這這這這來一趟唄。」這樣一個段子。因為這個段子的影響力比較廣,所以大家都理所當然的想像,就東北這些東西都是滿族當年留下來的。但我得跟您說一下,東北大秧歌這事兒真的不一定和滿族先民有什麼關係,因為滿族先民他們沒有樣本。
那麼東北的秧歌是哪兒來的呢?已知的可能性,就是在當年闖關東的時候,由向東北移民的人不是東北的移民,是向東北移民的人,他們把各自家鄉的秧歌兒就帶過來了。這裡邊有山東的秧歌兒,有河南的秧歌兒,甚至還有陝西秧歌兒,還有花鼓秧歌兒等等等等。
這不同地域的這些表演形式,或者說放鬆的民間藝術就帶到了東北。然後在東北又進行了一些糅雜。
當然有朋友聽到這種觀點的時候可能會想,那東北原來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秧歌兒啊,在這種時候他是不是會有結合呢?
這事兒我還真查過資料,很早以前我們在研究滿族文化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有一種薩滿文化,今天我們再去想想,無論是祭祀的時候那種載歌載舞的這種表現,還是說我在田間地頭幹活兒,我累了,然後我又捨不得休息,我就直起身子來,我伸伸胳膊伸伸腿兒,然後一張嘴衝著那曠野我就來上那麼幾嗓子。但是我們說這些來自於各地的秧歌兒,河南、山東、陝西等等這些秧歌兒和東北本來就有的這種,你說是小調的也行,你說它玩樂的方式也行,就產生了結合,出現了一種既不是唱,又不完全是跳的玩樂放鬆方式。這有點像西方的狂歡,其實你仔細想想,那不就是一回事兒嘛,只不過現在你覺得西方的洋氣。然後你會覺得東北的土,土玩意兒和洋玩意兒是相對應的,但是其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外國人到咱們這邊來一看東北大秧歌兒,他也覺得特別神秘,是吧?東亞的這些東西他們也很少見,而這個東北秧歌兒受那麼多秧歌種類、秧歌風格的影響這麼多,其中最大的影響還是來自於河北樂亭。
因為在東北,特別是在長春這個地方,有很多的河北的移民,當年他們來的時候就把這秧歌兒就給帶過來了,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早期的樂亭秧歌它是沒有演奏的,大家就是拿嘴來哼唱著小調兒,這你也哼哼我也哼哼,大伙兒就扭起來了。
這個事在今天還能夠找到清朝光緒年間留下來的秧歌譜。這個秧歌譜裡邊就記載了在東北,特別是在吉林這塊土地上,大家參與表演樂亭秧歌兒,以及樂亭人帶著周圍的人扭秧歌的這些技術。
清朝有一個人叫楊斌,他寫過一部柳邊紀略。從這個名字上我們能夠感受到,這是寫的柳條邊附近的一些風土人情,寫了「叫上元夜,好事者折半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辦參軍,各持持許兩圓木,搭機相對舞而扮持傘燈、賣膏藥者,前導傍以鑼鼓合之,舞畢乃哥哥畢更舞,達旦乃移。」什麼意思呢?就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好熱鬧的,就在一塊兒半秧歌兒。為什麼叫半秧歌呢?他得化妝,這個常常以年輕男子扮女的,然後又有幾個人扮參軍,各自都拿著一些圓棒子,就擱那兒敲著這棒子跳舞,還有一些扮演其他職業的,什麼賣膏藥的,打著燈的呀,反正就是一個遊行隊伍一樣。旁邊還有鑼鼓跟那敲,跳累了你就唱,唱累了你就跳,這屬於一種民間的狂歡,一玩兒能玩兒一宿,這是清代的作者楊斌所寫到的內容。
我在這兒多說一句,想當年甭說是當年了,就我小的時候真正去看大秧歌的時候,老太太、阿姨參與的不多,在過去更是沒有女性參與。我想究其原因恐怕有兩條,第一條還是封建制度的這種限制女性少拋頭露面,第二條好多女性也都裹了小腳了,你讓她出來扭,這個不是不想,這能力不允許啊!包括在我小的時候我在看許多秧歌隊伍的表演的時候呢,就很少能看到一些奶奶在裡邊參與,基本上呢有那些女角都是老爺子扮演的,這是秧歌的一個特點。東北的秧歌兒還有什麼特點呢?就是它的配器。早年間在東北有這麼一句民間的順口溜,叫喇叭一響,啥事不想秧歌一扭愁事兒沒有,這個和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它們其實是異曲同工之妙。對了,我們又提起二人轉來了,那還得跟您說一說這個秧歌和二人轉之間的這個聯繫。
當年的這個秧歌,或者我們說呢今天的秧歌兒也是一樣的,這個音樂講究的是什麼呢?它必須得高亢,必須得歡快。必須你一聽這個秧歌兒,你就感覺喜慶,這是基本要求。所以這就要求它的配器裡邊有鑼鼓,還得有嗩吶。然後穿的這個服裝基本上就是那種很誇張的大紅大綠,一句話就是怎麼張揚怎麼來,不為好看,因為大伙兒不就到這塊兒來來狂歡來了嗎?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在當年之所以選擇這種撞色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是那個年月你說有多少人家能專門為了玩兒我弄一套衣服啊,就是很難,對不對?所以好多家庭環境差不多的,就拿枕頭套大花背面兒往上一對付,咱們就開始扭了。這些東西通常顏色都比較鮮豔,手裡邊也得拿一些東西,這個像什麼扇子呀、手絹兒啊,東北拿那個菸袋啊,然後還有拿棒槌的,這是平日裡幹活用的,就扮演一個在家裡邊的老夫人。你一家庭婦女怎麼能證明你是家庭婦女呢?就是你你得有一棒槌,那怎麼能證明你是年輕女子呢?就你的髮型上還是有轉變的。當然我們這麼一聊呢就聊得講究一些了,可能是環境稍微好一些的地方,大家在玩兒秧歌的時候,扮相上也和環境稍微差一點的地方比他們要更精緻一些。
但是在我個人看來,一臺精彩的秧歌表演,它這裡邊兒必須得有一些靈魂人物,這靈魂人物幹嘛呢?不是說她這鼓打得有多麼好,也不是說她這妝面有多麼漂亮,或者說她唱的有多麼的動人好聽,這都不是狂歡這種屬性的剛性需求。
其實秧歌當中最為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得浪!哈哈哈哈哈哈,東北的秧歌當年這個狀態是叫浪,其實是有一個專業的詞兒叫做鬥。東北的秧歌兒必須得鬥,不能鬥的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秧歌兒。怎麼個鬥法呢?就是你的這個表演你得傳神,你得放得開,你的眼神得到位,你的這個肩膀你得會抖,讓人感覺到你這情緒都從肩來了。然後這個身形要靠你的這個胯來回扭,顯示你這不同於生活狀態當中的一種喜悅。
東北的秧歌兒講究什麼呢?講究穩中浪,浪中殼。注意啊,我再重申一次,在東北,你要說「浪」這個詞兒,其實它不算是貶義,甚至你說一個女的,說這大姑娘真浪,他真的沒有說她風,或者說是不守婦道的意思在裡邊。就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它更多的是指活潑、歡快,多少年以前不有那麼一首歌嘛,叫大姑娘美呀大姑娘浪,你看這裡邊其實它就是褒義詞,所以這個秧歌兒講究大!就是這個渾身上下各種配合,這個鬥往往是在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之間來體現的。那你說男女之間有什麼可鬥的呀?其實就是一種用情感來表現故事。就可能說這個小姑娘和那個大小夥子,倆人有意思,這男的鬥那女的,這女的鬥那男的,最開始可能是不好意思,後來經過一番舞蹈上的交流,包括歌唱上的內容,總而言之,大家就願意看這個,大伙兒玩的也樂呵,既有表演的性質,也有自己投入進去的這種癲狂的這個味道在裡邊。
與此同時呢,秧歌兒還必須得有丑角兒,往往丑角兒是秧歌兒的核心角色,這種丑角就和那個鬥就不太一樣了。他是在符合男女主角的身份以外的另外一種鬥,就像是大人逗小孩似的,而且這個丑角兒往往帶絕活兒,我看了一下資料,就講這個丑角兒要深要活,不要顛,扭腰擺胯、三道彎,也就是說你這個人的形體必須得好,這樣你才能夠做得出來大開大合的動作,有的丑角還能夠原地空翻,讓大家頻頻喝彩。
我剛才說了,這個秧歌和二人轉之間是有關係的,我在資料當中看到,就講到這二人轉的由來。因為二人轉俗稱叫蹦蹦,也叫小秧歌兒,在民間各種聚會的時候自己玩兒秧歌兒已經不過癮了,需要請一些專業表演秧歌的人來助興的時候,在這些專業人士當中又精中選精,又挑出來,結合了像喇叭戲等等其他的若干的唱腔,擰在一塊兒的另一種精品表演的形式。當然也是跳脫不出民間小戲的這個範疇。這是資料當中關於二人轉和東北秧歌兒之間的關係。於是說起來呢,二人轉的流量最初一定是不如東北大秧歌的。當我講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已經神回到百多年前的東北,仿佛看到了在這片沃土上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在冬閒的時候。盡情歡樂,企盼明年好光景的那種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