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前兩年由Priest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鎮魂》風頭強勁,我沒趕上。經朋友推薦,現在才讀到P大的文,《默讀》是看的第一部,這一陣還囫圇看了一遍《殺破狼》和《有匪》。
P大的作品很多,我只窺了冰山一角,所以這篇和後面的解讀文章只就文論文,單說《默讀》這一部,另外我平時懸疑推理和心理罪案看得極少,個人剖析狹隘淺顯,也是無可奈何了。
(注1:解讀基於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注2:文中配圖均來自《默讀》廣播劇海報。)
1.說了什麼故事?
《默讀》用若干個看似獨立,實則關聯緊密的小案件串聯起一個關係三代人的故事。
多年前,鄭凱風、周雅厚、周峻茂在國外以血腥手段積累起原始資本。燕市恆安福利院以收養孤兒為名,對鄭等人輸送少女。
市局局長張春久、春來集團掌門人張春齡及蘇慧、卓迎春等一眾少男少女,幼時在恆安福利院飽受欺辱。
長大後的孤兒們以張氏兄弟為首,建立起一個豢養通緝犯、侵害幼女、提供買兇滅跡渠道的巨大犯罪網絡,由鄭凱風、周峻茂、費承宇、魏展鴻等人提供資金輸送,多年來為所欲為、隻手遮天。
刑警顧釗追尋到這個犯罪集團的蛛絲馬跡,為張春久等人所害。燕公安大學教授範思遠為替顧釗報仇,背負命案,進入犯罪集團內部安插眼線。
費承宇欲將犯罪集團掌控在自己手中,和範思遠合作,但被張氏設計的車禍撞為植物人。
範思遠成立朗誦者群體,將各大未破命案的被害人親屬納為己用。主角駱聞舟、陶然的師傅楊正鋒為追查顧釗案,被範思遠利用,丟了性命。
三年後,範思遠因患病時日無多,加速了對張等人的報復,用一個個命案逼迫犯罪集團內部自相殘殺,並將張等人逐步暴露在刑警和公眾的視線之內。
最後在駱聞舟、費渡等人聯手下,端了張氏犯罪集團和已然走向極端的朗誦者群體。
三代人,許多人捲入其中,令人唏噓。曾經被害的成了害人的人,曾經失去親人的成了讓別人失去親人卻覺得理所應當的人,「凝視深淵的人,深淵也在凝視你」。如何做選擇,真是一個永不過時的命題。
《默讀》是一部刑偵小說,裡面有許多對罪犯作案動機的思考和追問,如它的介紹文案所說:
「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設身處地地同情、乃至於原諒他們,不是為了給罪行以開脫的理由,不是為了跪服於所謂人性的複雜,不是為了反思社會矛盾,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也異化成怪物……我們只是在給自己、給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尋找一個公正的交代而已。」
陶然第3章說「不管因為什麼,一個孩子大老遠到咱們這來,客死異鄉,咱們得給人家一個交代」便是此理。
罪犯為什麼作案?為什麼是這個人遇害?小說中對惡行耿耿於懷的人們,最終大致分化成了三個群體。
一個是以張氏為首的犯罪集團,他們自己就成了惡,並對力量執著以求。
一個是以範思遠為首的朗誦者群體,他們勢與張等人對抗到底,卻走火入魔,成了另一種惡。
一個是費渡聚攏起來的受害人親屬,他們求一個真相,求一個惡有惡報。
逝者已矣,活著的人仍在追尋答案。一條鮮活的生命不應該無聲無息地就被黑暗吞沒,沒有一個前因後果。
生來一聲啼哭昭告降臨,逝去也應有句點,而非逗號或省略號。讓生者的恨和質問有處可去,讓他們有一個交代作為信念支撐,相信人世仍然值得一活。
2.《默讀》為什麼叫「默讀」?
默讀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解釋是:不出聲地讀書(跟「朗讀」相區別)。
與朗讀相對,也就是跟小說中的「朗誦者」相對。朗讀是高聲誦讀,外放表達,而默讀是悄然無聲、不與人言。
朗誦者代表的是以範思遠為首的「復仇者」群體,他們因為在罪案中失去親人,覺得公權力無法給自己和逝去親人滿意的交代,繼而走上了以惡制惡的偏激報復道路。
他們不惜捲入無辜性命作為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從而用親人遇害的同樣方式來報復仇人。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引起警察和輿論的關注,用一種高調的方式來達到「因果報應」的效果和目的。這是毀滅性、爆發式、宣之於口的「朗誦」方式。
默讀者,代表的是駱聞舟等探尋真相的警察、費渡聚集起的受害人親屬這部分群體,是克制、隱忍、徐徐圖之的「默讀」方式。
這裡頭充當先鋒的是顧釗和楊正鋒。這兩人只在肖海洋、駱聞舟等人的回憶和描述中出場過,但這零光片羽已然令人感動。
他們對真相、正義的追索,對肩上職責的堅守,成為刑警們的信念支柱,像薪火一樣被傳承下來。
這些警察薪水微薄、日夜奔波,處理案件要保護證人、避免誤傷,還要儘量連根拔起,給受害人一個交代,不辜負活人的期待。
費渡飛車救駱聞舟被前後夾擊時,曾起了挨個碾死對方的心,被駱聞舟掰下了手。在生態園被圍攻時,駱聞舟還叮囑陸嘉和費渡不要傷了惡徒們的性命,還有很多。
聽起來束手束腳不是嗎?但正是時刻有法制和理智束著,才給了普通人和這個社會以保障。
而費渡聚集的這些人,本來是和朗誦者群體一樣的人,卻因選擇不同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如陸嘉所說,他們也因為遭遇不幸無法融入平常生活,但他們求答案卻不激進偏執,想報仇卻不波及無辜,就要一個「因果報應、惡有惡報」。
在費渡的帶領下,他們本來是打算跟作惡者們同歸於盡的,最後也有了另一條平緩一點的路走,懷抱著塵埃落定的踏實和曾有人共擔生死、為己考慮的溫暖。
其實我覺得,默讀的對象不只如此。駱聞舟讀費渡,費渡讀母親,費渡讀自己,也是「默讀」。
無論母親,還是費渡,都藏得太深。母親是迫不得已,只能像打暗號一樣、一點一點地給費渡傳遞信息。
而費渡內心受傷太重,缺乏安全感,心裡也藏了太多的秘密,上了重重心鎖,輕易不願意表露,只有走進他心裡很深了,才慢慢地、慢慢地吐露一點。費渡自以為是惡魔,殊不知自己是小天使。
這三個「讀」都花了很長時間,要許多的細心和耐心,所幸最後心結全解,舟渡相伴。
3.《默讀》其文
《默讀》通篇用名著經典人物作為章節名,串聯起關係三代人的命案,層層推進,同時摘取經典小說片段作為部分章節首段以及書中「朗誦者」群體在電臺點播誦讀的內容。
名著人物、內容與書中人物的故事交相滲透、互相呼應,既致敬了經典,也昭示了劇情走向和人物命運。這樣互文的設計很巧妙,剝離了這條線,小說筋骨大傷、支離破碎。
《默讀》的修辭和形容很特別,是別出心裁的奇,精準貼切的妙。
每一個細微的反應都盡得其要,像把一包混裝堅果拆開,顆顆分明、整齊有序地排出杏仁、腰果、葡萄乾、瓜子各有多少顆,明明白白地將人物的心事剖在你面前。
我很喜歡,並不覺得佶屈聱牙、咬文嚼字,也不覺得硬凹高冷文風,反而流暢而動人心。
比如形容費渡對駱聞舟說「我想要你」之後的感受:
「這本來只是一句信口而至的調情,可是在說出口的瞬間,卻突然在費渡心裡捲起了軒然大波,像莽莽雪原中驚破了凍土的不速春風,無中生有,席捲而至,巨大的迴響在他肺腑中激蕩,震顫不休。就好像他不經意間吐出了一塊帶血的真心似的。」(第96章)
很妙啊(後面緊接著的描寫也很妙,說費渡忘了自己的套路和技巧,憑本能去靠近駱聞舟)。
費渡隨口的一句,恰恰在呢喃間無意吐露了自己的真心。話一出口,他發現這是他心裡摯誠的一句話,他真的想要駱聞舟,於是他在心裡又將這句話重複了一遍。
承認自己動了心,並說出口,對費渡來說難於登天,不就是「帶血的真心」嗎?
還有形容費渡讓駱聞舟重新有了心動的感覺:
「隨著他年紀漸長,閱歷漸豐富……當年曾經真真切切在胸口灼燒過的熱流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是被什麼封印了。如今,三藏法師途徑大路,揭開了五行山上的法帖。山崩地裂,餐風飲露的野猴子一聲大叫,重見天日。」(第99章)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百讀不厭。
舟渡的感情線也很細膩動人,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穿插在各個案件的間隙,和案件發展一起升溫、推進,讓人嘴角上揚。
每次翻開看,都不自覺扎進去,出不來。看完整部小說,明白為什麼在P大作品中,《默讀》是朋友最愛的文了。
《默讀》往期:
費渡內心剖白:當初的差別對待,早已埋下互相吸引的線索
《天官》往期:
1.天官細節二:是誰害了蘭菖母子?
2.天官細節四:未解之謎,花城的通靈口令是什麼?
3.第一卷細節補充一:我愛你,只因為是你,與旁的無關
4.第三卷細節補充二:靚絕三界的花城為什麼這麼慫?
感謝看文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