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四季分明的北方城市都特別嚮往,但是一提到寒冷的冬季又會畏縮不前。這主要是因為北方的冬天不僅天寒地凍,而且沒有做好保暖工作還很容易凍傷。但對於世代居住於北方地區的人群來說,他們早已經找到了對抗嚴寒天氣的方法。
現在北方城市冬季的時候,都會實行統一供暖。穿著短袖待在有地熱或暖氣的房間裡,不僅十分舒適而且也特別愜意。如果供暖效果特別好,室內溫度甚至會達到25-30℃。所以很多北方人為了緩解室內過熱的煩惱,都會通過喝冰水或吃雪糕的方式降溫。
對於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北方人來說,即使沒有統一供暖的條件,他們也會通過燒炕,或燒爐子、燒火牆等方式,讓室內達到適宜人居住的溫度。在寒冷的冬季鑽進暖暖的被窩之中,也不失為一種冬日樂趣。
現代人過冬總是會想出很多辦法去,但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他們冬季又是通過哪些方法取暖呢?筆者認為如果談到這個,恐怕大家就不用多操心了。因為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們,所能想到的取暖方法不僅特別有效,而且還具有經濟、實用等特點。
古代人常用的取暖方法,有幾樣至今仍在沿用
相信大多數人一提到古代社會,就很容易想到兩個比較極端的階層。一個是高貴奢靡、揮霍無度的貴族;而另外一個就是處於水很火熱,和饑寒交迫之中的貧苦大眾。之所以會產生特別嚴重的兩極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制度。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之下,社會價值的分配出現了極不均勻的現象。王公貴族們付出的勞動特別少,但是卻獲得了90%以上的剩餘價值。而其他階層和底層老百姓,即使拼死拼活,也只能擁有少得可憐的基本生存必需品。
就算是冬季取暖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上,也依然會根據階級和貧富不同,而出現了不一樣的取暖方法和效果。這種極不平衡的社會現象,在杜甫創作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1.王公貴族冬季取暖方式
據史料記載,古代冬季的氣溫,要比現在人們可以感受到的最低氣溫還要低很多。處在古代社會上流階層中的人們,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前,其實早就就已經想好了抵禦嚴寒的方法。只不過他們的一些取暖方法,甚至都會讓現代人為之感嘆。
(1)體溫取暖之「香肌暖手」
古代社會中的特權階級,在冬季的時候,為了達到快速暖手和暖腳的目的,他們不惜「圈養」大量年輕貌美的女子,而且還美其名曰的將她們稱為「暖美人」。當他們外出歸來之時,就直接將已經凍僵的手或腳,放入「暖美人」的衣服中直接取暖。
先不說這種取暖方法是否有效果,單從這種取暖的方式上來看,就足以彰顯出了古代貴族們,熱衷於淫靡和享樂的私生活。
據說大詩人杜甫所撰寫的,《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岐王宅裡尋常見」詩句中所寫的「岐王」,就曾作出過「香肌暖手」的荒唐事。冬天凍手的時候他不去烤火,而是將自己的雙手伸進美女的懷裡貼身取暖。這種取暖方式也只有王公貴族們才想得出來。
(2)體溫取暖之「妓圍取暖」
如果大家認為「香肌暖手」,就已經讓人忍無可忍,筆者奉勸大家還是消消氣。因為申王李撝發明的「妓圍取暖」法,不僅會讓大家更加憤怒而且還會跌破眼鏡。
「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冬季氣溫寒冷、漫天風雪之時,為了能夠讓身體儘快暖和起來。貴為皇子的李撝命令「宮妓」們,將自己的貼身衣服脫掉並圍坐一個圈,而他則作為這一圈「肉盾」之中取暖。
這種奢侈、淫靡、放蕩的做法,或許也只有皇子們才有福消受。作為連炭火都買不起的平民百姓,不僅無法想像冬中冬天取暖的方法,而且也根本沒有機會「享受」,宮妓圍坐取暖的特殊服務。
實際上唐玄宗的弟弟衛王李範,才是「體溫取暖」的真正發明者。在衛王李範的府上大約有近百名妙齡少女。每當凌冽的寒冬到來之際,李範隨時都會將冰手放入年輕女子的懷中,而且與岐王相比較而言,李範還將這種方法作為待客之道。
筆者認為這種以極為奢侈的「體溫取暖」,作為冬季取暖方式的做法,不僅深刻的體現出了封建制度的階級性,而且也是對古代女子人性的殘酷踐踏,不僅不可取還應該被視為糟粕。
2.平民百姓家常用的取暖方法
作為封建社會中備受壓迫和剝削的階層,平民百姓和農民在冬季的時候,往往都會因為無錢購買木炭,而不得不使用秸稈、木頭等燃料,作為冬季取暖的唯一方式。雖然這些燃料與「體溫取暖」,比起來有點粗糙粗糙,但是也同樣可以達到提升室內溫度的目的。
(1)「火牆」與「火炕」
古代的冬季相對來說溫度會更低,所以北方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牆壁的厚度一般都要達到40-50釐米。而且在臥室中還會搭建「火牆」,這是一種中空的牆壁形式,一般多與火爐、火炕或者灶臺相連。
在燒火爐或者做法的時候,由於煙氣的流通火牆的溫度也會逐漸升高。如果按照現代的說法,古代的火牆類似於今天的壁爐或暖氣。當火牆的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整個房間都會有溫暖如春的感覺。
實際上秦漢時期,我國北方就已經出現了火牆的基本雛形。但火牆的出現其實還與火炕有很大關係。據《宋文鑑》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這說明火炕不僅比火牆出現的歷史更早,而且也是北方女真族,抵禦寒冬的一種利器。記載中所說的「土床」其實就是火炕,一般多以土坯搭建而成。內部多設計成中空的「蛇形」煙道,這樣不僅有利於煙氣流通和上升,而且也可以讓火炕的溫度更加持久。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外面寒風凜冽、大雪飄揚,但屋子裡卻無比的溫暖。人們睡在溫暖的火炕上,旁邊還有一個可以散發熱量的火牆,這種感覺不僅特別愜意,而且也體現出了北方人粗狂的生活方式。
(2)火盆
「火盆」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內部可以燒炭火的盆子。對於有地位又有錢的家庭來說,火盆的材質一般都是金屬製造,並且在火盆的外面還會鑲嵌上,特別精緻的花鳥魚蟲。而普通老百姓家的火盆,往往都是用泥土脫坯而成的泥盆。
如果從實際功用上來講,無論是金屬還是泥塑的火盆,其實所起到的作用相差無幾。而且從加熱原理上來說,泥盆的散熱性和保溫性還要遠勝於金屬火盆。在嚴冬到來之後,一家人圍坐在火盆旁邊,不僅可以感受到難得的冬日溫暖,而且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大多數情況下火盆都以燒炭為主,但是木炭在古代屬於奢侈品,只有王公貴族或富貴人家,才捨得在冬季的時候大量燒炭取暖。而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會選擇。秸稈或者更耐燒、散熱性好的木頭。
(3)古代暖寶「手爐」
很多女性在冬季的時候由於手腳特別怕涼,所以即使待在溫暖的房間內,手上也會拿著一個暖寶。所謂的暖寶就是一種可以自熱的物品。雖然古代沒有如此發達的科技,但也有一種可以隨時暖手的「手爐」。
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手爐」其實就是古代的暖寶。手爐的材質一般多以金屬為主,而且還會雕刻上十分美觀的圖案。外型上多以鏤空紋飾點綴,不僅形狀多樣而且還玲瓏精巧。
「手爐」的外面還可以加上防止燙手的護罩,比較小的「手爐」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裡。使用之前可以在其「肚內」加上幾塊紅炭。這樣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外出的時候,都可以讓自己的手時刻保持溫暖。
但由於「手爐」的體積較小,所以可以容納的木炭也比較少,這就會直接影響使用時間。而且一般只有富貴人家的夫人和小姐,才能夠有閒情逸緻使用「手爐」。而普通老百姓則更喜歡,直來直去的火牆和火炕。
(4)古代「地暖」系統
相信一提到古代的「地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紫禁城。因為紫禁城的地下,深藏著古人的智慧。據專家考證紫禁城沒有一處煙囪,難道說偌大的皇宮之內,根本沒有可以抵禦嚴寒的取暖系統?
事實上,紫禁城內擁有最具科技含量的「地暖」系統。在這座古老的皇宮底下,蘊藏著一個十分龐大的地下取暖王宮。在冬季到來之前,會有專人負責向地下源源不斷的填充煤炭。當這個龐大的系統運作起來之後,皇宮內的各個房間都會快速溫暖起來。
結 語
古代人冬季取暖的方法其實有很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燒炭或燒柴之外,其實火牆與火炕的取暖效果也非常好。只不過因為相比較於,王公貴族的取暖方式要落後一些,但實際的取暖效果其實差不多。
但由於古代社會的物質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匱乏,而且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統治階級佔有。所以很多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勞苦大眾,在冬季的時候就連取暖都成問題。就更別提「人體取暖」和燒炭,這種只有貴族階層和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的取暖方式。
實際上古代社會中大部分人的取暖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燒木頭或者火盆為主。因為這兩種取暖方式不僅特別方便,而且所使用的原料也特別容易獲得。對於家庭稍微富裕一些的人來說,冬季的時候他們的取暖方式則多為燒炭。
筆者認為古代人冬季取暖的方式,其實對後世北方人都有很大的提示和借鑑作用。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很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的人家。在冬季的時候主要的取暖方式,依然是火炕、火牆和爐子。
【參考文獻】
《古代取暖器》
《古代人如何取暖》
《古人怎麼取暖》
《古人取暖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