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過凜冽寒冬?從古時候的取暖方法,窺探古代人的生活

2020-12-27 趣聞文史

很多人對四季分明的北方城市都特別嚮往,但是一提到寒冷的冬季又會畏縮不前。這主要是因為北方的冬天不僅天寒地凍,而且沒有做好保暖工作還很容易凍傷。但對於世代居住於北方地區的人群來說,他們早已經找到了對抗嚴寒天氣的方法。

現在北方城市冬季的時候,都會實行統一供暖。穿著短袖待在有地熱或暖氣的房間裡,不僅十分舒適而且也特別愜意。如果供暖效果特別好,室內溫度甚至會達到25-30℃。所以很多北方人為了緩解室內過熱的煩惱,都會通過喝冰水或吃雪糕的方式降溫。

對於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北方人來說,即使沒有統一供暖的條件,他們也會通過燒炕,或燒爐子、燒火牆等方式,讓室內達到適宜人居住的溫度。在寒冷的冬季鑽進暖暖的被窩之中,也不失為一種冬日樂趣。

現代人過冬總是會想出很多辦法去,但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他們冬季又是通過哪些方法取暖呢?筆者認為如果談到這個,恐怕大家就不用多操心了。因為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們,所能想到的取暖方法不僅特別有效,而且還具有經濟、實用等特點。

古代人常用的取暖方法,有幾樣至今仍在沿用

相信大多數人一提到古代社會,就很容易想到兩個比較極端的階層。一個是高貴奢靡、揮霍無度的貴族;而另外一個就是處於水很火熱,和饑寒交迫之中的貧苦大眾。之所以會產生特別嚴重的兩極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制度。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之下,社會價值的分配出現了極不均勻的現象。王公貴族們付出的勞動特別少,但是卻獲得了90%以上的剩餘價值。而其他階層和底層老百姓,即使拼死拼活,也只能擁有少得可憐的基本生存必需品。

就算是冬季取暖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上,也依然會根據階級和貧富不同,而出現了不一樣的取暖方法和效果。這種極不平衡的社會現象,在杜甫創作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1.王公貴族冬季取暖方式

據史料記載,古代冬季的氣溫,要比現在人們可以感受到的最低氣溫還要低很多。處在古代社會上流階層中的人們,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前,其實早就就已經想好了抵禦嚴寒的方法。只不過他們的一些取暖方法,甚至都會讓現代人為之感嘆。

(1)體溫取暖之「香肌暖手」

古代社會中的特權階級,在冬季的時候,為了達到快速暖手和暖腳的目的,他們不惜「圈養」大量年輕貌美的女子,而且還美其名曰的將她們稱為「暖美人」。當他們外出歸來之時,就直接將已經凍僵的手或腳,放入「暖美人」的衣服中直接取暖。

先不說這種取暖方法是否有效果,單從這種取暖的方式上來看,就足以彰顯出了古代貴族們,熱衷於淫靡和享樂的私生活。

據說大詩人杜甫所撰寫的,《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岐王宅裡尋常見」詩句中所寫的「岐王」,就曾作出過「香肌暖手」的荒唐事。冬天凍手的時候他不去烤火,而是將自己的雙手伸進美女的懷裡貼身取暖。這種取暖方式也只有王公貴族們才想得出來。

(2)體溫取暖之「妓圍取暖」

如果大家認為「香肌暖手」,就已經讓人忍無可忍,筆者奉勸大家還是消消氣。因為申王李撝發明的「妓圍取暖」法,不僅會讓大家更加憤怒而且還會跌破眼鏡。

「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冬季氣溫寒冷、漫天風雪之時,為了能夠讓身體儘快暖和起來。貴為皇子的李撝命令「宮妓」們,將自己的貼身衣服脫掉並圍坐一個圈,而他則作為這一圈「肉盾」之中取暖。

這種奢侈、淫靡、放蕩的做法,或許也只有皇子們才有福消受。作為連炭火都買不起的平民百姓,不僅無法想像冬中冬天取暖的方法,而且也根本沒有機會「享受」,宮妓圍坐取暖的特殊服務。

實際上唐玄宗的弟弟衛王李範,才是「體溫取暖」的真正發明者。在衛王李範的府上大約有近百名妙齡少女。每當凌冽的寒冬到來之際,李範隨時都會將冰手放入年輕女子的懷中,而且與岐王相比較而言,李範還將這種方法作為待客之道。

筆者認為這種以極為奢侈的「體溫取暖」,作為冬季取暖方式的做法,不僅深刻的體現出了封建制度的階級性,而且也是對古代女子人性的殘酷踐踏,不僅不可取還應該被視為糟粕。

2.平民百姓家常用的取暖方法

作為封建社會中備受壓迫和剝削的階層,平民百姓和農民在冬季的時候,往往都會因為無錢購買木炭,而不得不使用秸稈、木頭等燃料,作為冬季取暖的唯一方式。雖然這些燃料與「體溫取暖」,比起來有點粗糙粗糙,但是也同樣可以達到提升室內溫度的目的。

(1)「火牆」與「火炕」

古代的冬季相對來說溫度會更低,所以北方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牆壁的厚度一般都要達到40-50釐米。而且在臥室中還會搭建「火牆」,這是一種中空的牆壁形式,一般多與火爐、火炕或者灶臺相連。

在燒火爐或者做法的時候,由於煙氣的流通火牆的溫度也會逐漸升高。如果按照現代的說法,古代的火牆類似於今天的壁爐或暖氣。當火牆的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整個房間都會有溫暖如春的感覺。

實際上秦漢時期,我國北方就已經出現了火牆的基本雛形。但火牆的出現其實還與火炕有很大關係。據《宋文鑑》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這說明火炕不僅比火牆出現的歷史更早,而且也是北方真族,抵禦寒冬的一種利器。記載中所說的「土床」其實就是火炕,一般多以土坯搭建而成。內部多設計成中空的「蛇形」煙道,這樣不僅有利於煙氣流通和上升,而且也可以讓火炕的溫度更加持久。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外面寒風凜冽、大雪飄揚,但屋子裡卻無比的溫暖。人們睡在溫暖的火炕上,旁邊還有一個可以散發熱量的火牆,這種感覺不僅特別愜意,而且也體現出了北方人粗狂的生活方式。

(2)火盆

「火盆」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內部可以燒炭火的盆子。對於有地位又有錢的家庭來說,火盆的材質一般都是金屬製造,並且在火盆的外面還會鑲嵌上,特別精緻的花鳥魚蟲。而普通老百姓家的火盆,往往都是用泥土脫坯而成的泥盆。

如果從實際功用上來講,無論是金屬還是泥塑的火盆,其實所起到的作用相差無幾。而且從加熱原理上來說,泥盆的散熱性和保溫性還要遠勝於金屬火盆。在嚴冬到來之後,一家人圍坐在火盆旁邊,不僅可以感受到難得的冬日溫暖,而且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大多數情況下火盆都以燒炭為主,但是木炭在古代屬於奢侈品,只有王公貴族或富貴人家,才捨得在冬季的時候大量燒炭取暖。而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會選擇。秸稈或者更耐燒、散熱性好的木頭。

(3)古代暖寶「手爐」

很多女性在冬季的時候由於手腳特別怕涼,所以即使待在溫暖的房間內,手上也會拿著一個暖寶。所謂的暖寶就是一種可以自熱的物品。雖然古代沒有如此發達的科技,但也有一種可以隨時暖手的「手爐」。

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手爐」其實就是古代的暖寶。手爐的材質一般多以金屬為主,而且還會雕刻上十分美觀的圖案。外型上多以鏤空紋飾點綴,不僅形狀多樣而且還玲瓏精巧。

「手爐」的外面還可以加上防止燙手的護罩,比較小的「手爐」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裡。使用之前可以在其「肚內」加上幾塊紅炭。這樣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外出的時候,都可以讓自己的手時刻保持溫暖。

但由於「手爐」的體積較小,所以可以容納的木炭也比較少,這就會直接影響使用時間。而且一般只有富貴人家的夫人和小姐,才能夠有閒情逸緻使用「手爐」。而普通老百姓則更喜歡,直來直去的火牆和火炕。

(4)古代「地暖」系統

相信一提到古代的「地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紫禁城。因為紫禁城的地下,深藏著古人的智慧。據專家考證紫禁城沒有一處煙囪,難道說偌大的皇宮之內,根本沒有可以抵禦嚴寒的取暖系統?

事實上,紫禁城內擁有最具科技含量的「地暖」系統。在這座古老的皇宮底下,蘊藏著一個十分龐大的地下取暖王宮。在冬季到來之前,會有專人負責向地下源源不斷的填充煤炭。當這個龐大的系統運作起來之後,皇宮內的各個房間都會快速溫暖起來。

結 語

古代人冬季取暖的方法其實有很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燒炭或燒柴之外,其實火牆與火炕的取暖效果也非常好。只不過因為相比較於,王公貴族的取暖方式要落後一些,但實際的取暖效果其實差不多。

但由於古代社會的物質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匱乏,而且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統治階級佔有。所以很多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勞苦大眾,在冬季的時候就連取暖都成問題。就更別提「人體取暖」和燒炭,這種只有貴族階層和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的取暖方式。

實際上古代社會中大部分人的取暖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燒木頭或者火盆為主。因為這兩種取暖方式不僅特別方便,而且所使用的原料也特別容易獲得。對於家庭稍微富裕一些的人來說,冬季的時候他們的取暖方式則多為燒炭。

筆者認為古代人冬季取暖的方式,其實對後世北方人都有很大的提示和借鑑作用。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很多生活在邊遠山區的人家。在冬季的時候主要的取暖方式,依然是火炕、火牆和爐子。

【參考文獻】

《古代取暖器》

《古代人如何取暖》

《古人怎麼取暖》

《古人取暖那些事》

相關焦點

  • 古人生活揭秘,沒有手機,古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小宮一樣好奇過,古代技術落後,古人沒有手機,電視和其他電子設備,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夜的呢?接下來,就讓小宮就和大家來一探究竟吧。首先,小宮先把分為兩種情來跟大家討論,一種是達官貴人,另一種是窮人。古代農民生活得很有規律,日出時工作,日落時休息。畢竟,農民有重稅。農民們經常在凌晨三點就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從早忙到晚,回到家吃完晚飯就睡覺。
  • 古代人如何取暖?紅樓夢最暖和的地方是哪裡
    題:古代人如何取暖?紅樓夢最暖和的地方是哪裡?文/姜子說書青埂峰下一頑石,曾記幻相併篆文,月旨石見《石頭記》!榮即華兮華即榮,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紅樓夢》!聲能兩歌手兩牘,兩鑑風月兩生花!那麼,問題來了:古代人沒有空調、取暖器,他們是怎麼過冬的呢?要知道,古代的氣溫,可是比現代更低呢!畢竟,全球變暖幾十年了,不說遠的,就我們80後小時候的冬天,可比現在的冬天冷多了。《紅樓夢》故事裡,作者提到了許多古代人的取暖方式,比如暖閣、燻籠、手爐、腳爐、湯婆子。
  • 如今大冬天有「暖床業務」,可古人是這樣的,有一取暖方式最尷尬
    如今大冬天有「暖床業務」,可古人是這樣的,有一取暖方式最尷尬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驅寒取暖呢?有一種奇葩方式你絕對想不到!雖然現在北方暖氣已經普及,但是南方人在寒冷的冬季只能捲縮在被窩裡瑟瑟發抖,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下沒有暖氣的古人是如何取暖的。
  • 明末進入小冰河期,人口銳減,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為此,機智聰慧的古人想出了多種禦寒取暖的方法。 古人如何度過寒冷期? 1. 禦寒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上層階級,自然在各個方面的待遇都要優於底層貧苦大眾。這其中一個表現方面即穿著。穿著不僅是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禦寒保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 古代如何檢驗女子是否為清白之身?此方法沿用至今,古人真聰明
    此方法沿用至今,古人真聰明生活在古代的女人,她們的地位真的是太低了,沒有任何權利可言,而對於古代女子而言,恐怕就數貞潔最為重要了,而且古代也有對女子貞潔檢驗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到現在還在使用這也讓我們感嘆古代人的智慧,那麼,古代人是使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女子是否還有貞操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種方法。
  • 取暖界出現一「無恥之徒」,標榜取暖不求人,暖暖過寒冬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取暖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就靠著火爐,現在出來了空調,地暖這些設備,改善了人們的冬季生活。不過空調的弊端太多了,很多人都不喜歡使用空調,家裡裝修的時候,都會選擇安裝地暖。地暖雖好,但是很多人沒時間和金錢再次裝修,冬季取暖的時候還是只能使用空調。小編推薦大家使用新式的取暖器,你們取暖還在用空調和地暖嗎?
  • 「雙點水、三點水、四點水」,竟是古人的溫度計
    「雙點水、三點水、四點水」,竟是古人的溫度計中國的漢字,作為現存為數不多的象形文字,在這裡面包含了很多古人對大自然的思考。比如說我們之前在《化蝶其實不容易》裡說過的「化」這個字,就是古人對生死變化的思考。在《不忠之人,常生忐忑之心》裡說過「忠」這個字,就是古人對道德情操如何定義的思考。那麼古人怎麼在文字裡,表達溫度這個含義呢?
  • 古代皇帝無恥的取暖方式,宮女哭喊著請求:皇上不可以!
    就拿我們如今看似簡單取暖進行對比吧,古人們絕對羨慕不已,如今的人們的保暖方式很多,不僅可以穿著各種保暖衣物,美觀保暖兩不誤,還有各種保暖設備,讓人冬天出汗,可以說是人們最愛的季節。    現代人可以用暖氣,吹空調,那麼古代人怎麼取暖?古代即使帝王也沒有暖氣和空調,他們怎麼熬過寒冷的冬天?在這裡,我想大家透漏一個秘聞,古代帝王才能用的取暖方法——女人的身體!
  • 古代人又沒手機,他們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
    那麼作為古代人,那時候又沒有手機和電腦,他們在天黑以後又有哪些娛樂活動呢?農業社會沒燈沒電,也沒有網絡,古人的業餘生活可不像現代人這麼精彩。那麼古代沒有電的時代,人們在晚上是如何娛樂的呢?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人們活動的時間和範圍擴大,出現了專門的娛樂場所。夜晚來臨,人們喝酒品茶,觀看各類表演,熱鬧至極。
  • 古代人日常生活細(新人古風寫作素材)
    1.古代人的廁所。春秋時期,露天挖坑。漢代,溷廁(hun溷字無三點水),上方坑,下方豬圈。戰國,虎子。唐朝,由於君主名字衝突,改為馬子,又更名為馬桶。收糞工為高薪職業。2.古代人上廁所用什麼。海外羅馬用棍子捆綁的海綿,鹽水消毒。元朝時期開始用紙。元朝之前用廁籌,類似於木片或者竹片。
  • 寒冬天冷,看中國古代有哪些取暖神器
    小雪節氣已過,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現代人有暖氣、空調、暖寶等取暖裝備,古人又是怎麼禦寒取暖的呢? 古代在沒有發明電的情況下,火就成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火為媒介創造出各種取暖神器,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 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有些你肯定想不到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生活習慣多種多樣,那麼,你知道古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呢?他們沒有手機玩、沒有電視看,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無聊呢?然而,並非如此,古代人的生活習慣,有些是你肯定想不到的。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文獻記載中的古人生活習慣。
  • 古人避暑有奇招,吹風扇、用冰箱、喝冷飲,一樣都不少
    寒冬即將過去,盼望春暖花開的日子。春天過後是夏天,炎炎夏日應該如何度過?現代社會我們有各種現代化設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空調風扇早已是基本配備。那麼古人是如何解決的呢?其實古人在避暑方面是很有一套的。古人非常有智慧,早在先秦時就已經會製作「冰箱」,當然這種冰箱與現在不同,只是一個雛形,勝在便捷,不需要用電。古代的冰箱是多層的容器,可以在裡面放上冰塊,然後將食物或者水果也放進去,就能有冰鎮效果。這種「冰箱」不僅僅可以用來冰凍,還可以取暖,裡面既可以防冰塊,也能防止炭火以及熱水一類,這樣冬天就能用來取暖了。
  • 古代人用什麼洗頭髮?看了才知道什麼是純天然,看看網友體驗如何
    我們現代人洗頭髮都會用到洗髮水,超市的貨架之上也可以看到各種洗髮水琳琅滿目,以至於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挑選一款適合自己發質的洗髮水。那麼,在洗髮水還沒有誕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洗頭髮的?更有傳說,古代人一生只洗三次頭髮。其實不然,古代人把頭髮打理得一直挺不錯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見古代人對頭髮的重視程度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習慣了。禮記中記載:「五日則覃湯清浴,三日具沐。」「沐」就是洗頭髮的意思。
  • 古代皇宮沒有暖氣,皇帝如何取暖?有一種方法令人不齒
    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一到冬天很多老百姓就非常頭疼,因為當時沒有空調暖氣,就連炭火也是奢侈品,所以平民百姓的冬天都非常難熬,但是皇帝就不一樣了,作為當時特權最高最富有的人,他的衣食住行都是頂級的,所以皇帝們在皇宮中有許多取暖方法,不過有一種卻令人非常不齒。
  • 沒有指甲刀的時候,古人是如何修理指甲的?
    在此之前,可沒有怎麼方便的東西,那麼古代人怎麼剪指甲,古時候用什麼工具呢?重視指甲的古人古人剪指甲可不像我們現在這般輕易,通過對歷史長久以來的考證,我們知道古代人剪指甲的方法其實就是剪和削,並且也曾出現過很多的專用的工具。古人很重視身體的清潔, 同時也很看重指甲,在周禮中對出生和死亡的人的指甲置放都有明確的要求。
  • 從《羋月傳》裡的「椒房殿」,看古人冬天怎麼取暖
    可你知道古人是怎麼過冬的嗎?你要是認為古人沒咱們這麼多「裝備」肯定過的苦不堪言,那你可就錯了!《羋月傳》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椒房殿」這個地方。羋姝成為秦國王后之後,魏琰故意用先王后所用的破舊茶碗給羋姝敬茶,以打壓羋氏姐妹氣勢。羋月當場摔碎,魏夫人隨即指責「冒犯故人,大為不敬!」
  • 古代人如何過冬?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火炕、火盆、手爐、紙衣,他們有好多取暖「神器」,遍及衣食住行,充滿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講解一下古人的禦寒之法。
  • 古代皇宮沒有空調暖氣,皇帝冬天靠什麼取暖,有種方式很「無恥」
    古時候的這些君王們一沒有暖氣片,二沒有中央空調,那麼,他們到底是如何熬過一次次嚴冬的。在這兒,少有人了解古代這些帝王用嬪妃身體取暖的無恥方式。這種令人無法想像的供暖方式大多數是唐高宗李隆基弟兄們「創造發明」的,能夠稱之為是史無前例了。
  • 古時候的女人是如何避孕的?花樣多而殘忍
    但是古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安全期、排卵期,更沒有保險套這個偉大的發明,那麼古人是如何避孕的呢?據資料記載,以前的人可是聰明的很,僅僅是避孕這件事,就想出了一大堆招式。一.魚鰾幾年前,看湯唯和甄子丹演的一部電影《武俠》,裡面有一個片段湯唯晚上用水洗魚鰾,嘴裡還說「有孩子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