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展示在滇學習的雜技技能。 李曉琳 攝

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展示在滇學習的雜技技能。 李曉琳 攝

  中新網昆明8月22日電(李曉琳)22日,2013臺灣戲曲學院赴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雜技研修班結業典禮在昆明舉行,34名來自寶島臺灣的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成果。

  此次研習班由雲南省雜技家協會主辦,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承辦。旨在加強兩岸雜技教學交流,促進兩岸同胞情誼的同時通過28天的研修,使34名雜技學員、4名雜技教師在專業技術技能以及訓練方法和觀念上得到提高。

  演出開始前,同學們在教室進行最後的排練。他們當中最小的12歲,最大的20歲。他們告訴記者,由於學習時間較短,面對此次匯報演出有些緊張。

  「學習雜技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無數次的失敗才能收穫最後的成功。」李承漢是臺灣戲曲學院大一的學生,已經在臺灣學習了8年雜技的他告訴記者,經過在昆明一個月的學習,他明白和掌握了很多小技巧,也在雜技技能上獲得很大的提高。李承漢說,從小對雜技充滿興趣的他是主動報名到雲南參加此次研習班的,雖然在臺灣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的人並不多,但他任然要堅持到底。「就算以後不能做雜技演員,我也要做與雜技相關的工作。」李承漢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到大陸來學習和進修,掌握更專業的雜技技能。

  曾任雲南省雜技團團長的龍強在排練廳不停走動著指導同學的動作。作為一名資深雜技藝術家,龍強曾多次到臺灣進行雜技表演與教學的交流,也曾在臺灣戲曲學院教授雜技知識。他告訴記者,臺灣的雜技教學注重動腦,大陸的雜技教學注重實踐,雙方的教學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鑑、互相學習的地方。在龍強看來,除了提高臺灣學生和老師的雜技技術之外,互相交流和學習也是此次研習班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來,滇臺兩地在經貿、文化、教育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兩地往來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雲南省雜技家協會秘書長鄧輝表示,臺灣戲曲學院多年來一直與雲南省各個雜技單位保持良好的交流和聯繫,3年前曾派出雜技教師赴昆明雜技團和雲南省雜技團培訓,此次雜技研修班是臺灣戲曲學院與雲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首次合作,也是兩岸藝術和文化的一次深入交流。(完)

相關焦點

  • 文化搭臺 兩岸書法名家福建寧德揮毫潑墨促交流
    中新網寧德1月15日電 (林榕生)「兩岸的文化藝術同根同源,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福建寧德市臺港澳辦主任林巖峰15日表示。  當天晚上,以「兩岸一家親·藝術之光璀璨賽江」為主題的寧(德)臺(灣)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在寧德福安市賽岐鎮舉辦。  「自己一直致力於為兩岸的交融與發展做些事。」
  • 2016兩岸水彩畫藝術交流展
    中國上海----東華大學逸夫樓一樓展廳(延安西路1882號)臺北展覽時間:展覽時間:2016年3月5日——3月11日展覽地點: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禮堂>水是水彩藝術不可或缺的媒介,是其靈魂之所在;是連接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
  • 兩岸原創音樂劇同臺競技 靈感火花促深入合作
    「知音音樂劇大賞」由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主辦,旨在為兩岸高校戲劇表演系所的學生、青年編劇導演,提供一個展現才藝、相互交流的平臺。此次競賽的八出原創音樂劇分別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以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臺東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崇右技術學院。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大拇指美術】帶孩子,去臺灣—2016兩岸交流國際藝術、創客夏令營
    活動宗旨開啟兩岸教育交流從小交朋友,兩岸之間不再有過去的糾葛,在中華文化框架之下共築中華夢!合作是從接觸與認識開始,本活動特別針對兩岸學生,藉由探索活動中的團結合作,觸發對團隊合作的重新認識,重視團體及個人的互動溝通;同時在環境優美、設備齊全的校園之中,藉由共同創造拼貼、創意、科技課程,培養兒童對藝術的喜好,增長靈性之美,更進一步對兩岸文化的認同。
  • 臺灣青年體驗福州文化底蘊 兩岸學子交流有淵源
    臺灣青年體驗福州文化底蘊 兩岸學子交流有淵源 2017-07-16 20:24: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謝顒丞訪問藍籌網 交流兩岸文創領域合作計劃
    近日,培養了李安、侯孝賢等多位知名導演的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謝顒丞來到中國創業第一街——中關村大街,訪問網際網路私募股權投融資平臺——藍籌網,尋找兩岸在文化創意領域的合作項目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臺灣學生參觀嶽麓書院。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長沙7月12日電(唐小晴 王萱)「大陸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取經,比如湖南的文化創意產業、高鐵研發技術等。」這是臺灣青年黃冠豪在湘研學期間的感受。臺灣大學生合影留念。
  • 第七屆臺灣戲曲學院暑期雜技研習班正式開班
    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主辦,北京市雜技學校承辦的第七屆臺灣戲曲學院暑期雜技研習班於2017年7月31日在北京市雜技學校正式開班。
  • 首屆海峽兩岸【榜樣少年】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重磅邀約!
    餐食:飯店早餐·午餐·晚餐 住宿:埔裡鎮寶大飯店或同級第四天 日月潭→鹿港→高雄上午:鹿港小鎮【鹿港桂花巷藝術村】,飽覽傳統工藝之美。鹿港公會堂(藝文館)前紅磚道盡頭的聚落,進駐的藝術家包括木雕、木細作、傳統女紅、獅頭、紙雕等,隨後遊覽鹿港老街。下午:前往高雄參觀【駁二藝術特區】。「駁二」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
  • 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原標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新華社記者 查文曄、陳鍵興、尚昊  即將過去的2016年,儘管臺灣政局變動使兩岸關係陰霾再現,但兩岸民間往來、文化交流與社會融合勢頭不減,諸多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為
  • 臺灣政黨輪替下兩岸學生交流發展與困境
    無庸質疑,兩岸間存在制度建構、意識型態、觀念價值及生活方式差異,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嚴重誤解及偏見,造成彼此對立與緊張。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發展利於降低差距,達成求同化異、培養中華文化認同及國族認同,建構新集體記憶。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
    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永萍視頻致辭。 期間將突出地域、文化、線上、青年特色,舉辦第二屆閩臺電影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嘉年華、水仙花微電影短視頻展等線下活動。此外,還重點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雲平臺,研究發布兩岸影視、音樂創作交流計劃,實現兩岸線上定期文藝創作交流研討、文藝精品展示、文創項目合作。
  • 臺灣戲曲學院暑期雜技研習班 在京圓滿閉幕(1)
    臺灣戲曲學院暑期雜技研習班匯報演出8月19日,由中華文化聯誼會與中國雜技團主辦的臺灣戲曲學院暑期雜技研習班在京圓滿落下帷幕。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雜技團和臺灣戲曲學院有關領導出席了閉幕儀式並觀看了匯報演出。
  • 和諧中華 美麗臺灣 兩岸文化藝術鑑賞大展在滬開幕
    和諧中華 美麗臺灣 兩岸文化藝術鑑賞大展在滬開幕 2012年12月04日 10:0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一位「90後」臺籍青年的「兩岸藝術交流夢」
    從大學畢業便開始創業的蔡鶴立,把藝術「玩」成了事業。如今,他又有了一個「兩岸藝術交流夢」:創建兩岸青年藝術展交流品牌,以音樂和藝術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張金川 攝 漳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蔡鶴立幼時便聽著從臺灣來到大陸生活的外婆講家鄉的人與事,自此埋下「兩岸情結」。中學時期起,他開始學習音樂。出於對藝術的熱情,他從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畢業後選擇回到漳州,潛心編織起自己的藝術世界。
  • 臺灣文化交流演出
    >箏者信手撥彈,從容典雅一聲聲清新的音符從指尖瀉出,涼涼的,穿越時空使你愜意的神情不自覺的隨箏音流出2016年暑期,福箏音樂工作室‍的小樂手聯合中關村二小古箏樂團的小團員們,參加了以京韻琴聲兩岸情為主題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臺灣和大陸的相聲表演在口語中就有很多差異,對相聲演員來說,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教授郭孟雍回顧指出,兩岸曲藝屆交流近十年間,始終以展演交流來共同創新曲藝文化的新亮點為目標;在堅持保存曲藝藝術的地域性、種族性的特色外,更在兩岸搭建了一座曲藝藝術民間交流的平臺。
  • 【藝微媒】廣州美術學院暨臺灣藝術大學兩校學術座談、兩岸畫家寫生交流基地揭牌典禮
    2012年,經比玉堂林江山先生與著名文化學者、臺灣胡說草堂文化會館館長胡九蟬先生的努力,以及在海峽兩岸各方力量的協助下,每一屆的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高峰會成為了兩岸藝術界的盛事。如今,秉承服務於兩岸藝術界精神的延續,廣州美術學院暨臺灣藝術大學兩校學術座談、兩岸畫家寫生交流基地揭牌典禮分別於2016年5月24日、25日舉行。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必將為進一步推動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 《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國臺發〔2019〕1號  2020年4月,安徽省協調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保障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