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兇者也》已於9月14日(今天)正式上映。憑著導演曹保平自《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不俗票房以及上海電影節連續兩年的加持,使得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前就充滿話題性。
在電影之外,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黑色喜劇也再次勾起了人們對多年前頗具傳奇色彩的「六盤水五兄弟萬裡追兇」事件的回憶……
2007年8月8日,貴州六盤水水城縣陡箐鄉,一位名叫代天雲的摩的司機被人持刀殺害。
代家一共六位兄弟,老大代成學已經60歲,老二代成舉55歲,老三代成富45歲,老四代成文43歲,老五代成軍41歲,而被害的老六代天雲才31歲。
左:一位參與幫忙的侄兒,老三代成富,老二代成舉,老四代成文,老五代成軍;右:老五代成軍
5位哥哥先後離開村裡發展,只有年紀最小的弟弟代天雲還留在寨子裡,擔負起照顧70多歲老母親的重任。31歲的他已有3個孩子,平時務農,閒時就當摩的司機載客,賺生活費。
面對老弟的悲慘遭遇,看著悲傷的母親和3個年幼的侄兒,代天雲的五位哥哥聚在一起,跪在母親面前發誓:「抓不到兇手誓不罷休。」
然而當地警察不給好臉色看,辦案反應遲鈍,五兄弟遂決定親自緝兇。
五兄弟的事跡在2008年年底一度造成轟動
因為弟弟的摩託車被兇手劫走,所以兄弟們決定從這裡入手,幾乎翻遍了方圓200公裡的每個村子的摩託車。
8月18日,他們看到了熟悉的車轍印(六弟的車胎是五哥代成軍親自換的),隨即跟到了附近一個莊裡找到了那輛摩託。幾位兄弟守住兩個路口,召集了很多朋友過去,然後打電話報警。然而兩小時後當刑偵隊趕到時,兇手陸鳳仁早已聞風逃跑。
劉燁飾演的修車匠老宋,正是還原了五哥代成軍的身份
在這之後,是長達一年的漫長追兇路:幾位兄弟加上一些幫忙的親戚騎著摩託車踏遍中國九個省份一百多個縣市,行程超過萬裡。因為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投入追兇,兄弟們也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一路只得風餐露宿、省吃儉用。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因為推測兇手不會使用真實身份務工,兄弟們首先鎖定的是偏遠山區的礦場、砂石場、煤窯、磚窯。
2008年9月22日,根據17日接到的線索,老三代成富趕到柳州,以找工作的名義進入一家磚廠,很快發現了兇手陸鳳仁。9月23日凌晨兩點,兄弟五人悄悄走進陸鳳仁房間,當場把他押回六盤水交給警方。
五位當代硬漢的傳奇故事自然引起了影視創作者的注意。
幾位主人公作為底層農民,憑藉一己之力就完成了本應由警方完成的任務,他們到底是見義勇為的英雄還是目無法紀的暴民?警察到底有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兇手到底為什麼要濫殺無辜?……圍繞事件產生的討論與謎團帶著滿滿的話題性。
當年的兇手確實如片中張譯(右)飾演的「五星殺手」將白西服落在了摩託車上
同時,這樣的故事天生兼具了懸疑推理的類型優勢,萬裡追兇又有著公路片的運動質感,而情感、法律、道德在此事件中的「邊界模糊」又給人以充分的探討空間,更何況它本身就充滿了緊貼地氣的現實主義關懷。這簡直是影視改編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張天輝(中)
而本片編劇張天輝其實早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就下定決心將此新聞事件改編成劇本。2010年從學校畢業後,張天輝開始動筆,劇本以事件發生地命名,因此那時還叫《吊水巖殺人事件》。為了完成創作,張天輝還特意跑了上千公裡山路,找到當事人代成軍詳述事件經過。
2011年9月,當蔡尚君導演同樣以此案件為基礎改編的電影《人山人海》拿下威尼斯最佳導演銀獅獎的消息傳到張天輝耳中時,張天輝一下子蒙了——有人捷足先登的話,接下來找投資會很難,但稍作調整之後,他還是不想放棄,決定修改劇本。
張天輝(左)與初審評委導演陳果(右)
2012年,劇本《吊水巖殺人事件》入圍香港電影節創投單元,然而由於故事中的警察被描寫得過於黑暗,評委們擔心此片過不了審查,張天輝再次碰壁。他只好扭轉自己原本想拍藝術電影的初衷,把它類型化和商業化。
在三年的時間內,半路出家的張天輝每改一次劇本就拿給他的朋友、文學系科班出身的陽建軍修改,劇本易稿26次。直到2013年11月,電影學院文學系主辦的金字獎十歲,成立了一個「最佳劇本扶持獎」,畢業3年的張天輝在陽建軍的提議下,拿著劇本投了金字獎,獲得了最高獎。
張天輝與曹保平在片場
在金字獎執行主席曹保平的幫助下,影片最終得以開拍,張天輝一人籤署了編劇、導演、攝影指導三份合同,但在拍攝完全片60%的時候,因為創作上的意見不合,他的攝影組被撤換,最終影片的署名也僅有「編劇」一欄。
對此,張天輝感到無奈:「爭取過,不給你也沒轍。雖然做了一些導演的工作,但本質上這就是一部曹保平導演的作品,我們還得心存感恩,畢竟是他幫你打開了機會之門。」
前文我們說過,這部2011年由蔡尚君導演執導的作品與《追兇者也》同樣改編自「六盤水追兇」事件,卻捷足先登了5年,還讓導演蔡尚君捧回了威尼斯銀獅獎。
雖然同宗同源,兩部影片的質地卻大相逕庭:《追兇者也》是一部商業元素非常豐富的喜劇作品,《人山人海》卻是十足的藝術電影。
《人山人海》的鏡頭非常長,臺詞也特別稀少,對於看慣商業片的普通觀眾而言,觀賞此片需要極大的耐性。
當年的吳秀波(左二)還不是《北西》中的文藝大叔,也不是《歡樂喜劇人》中的逗比主持人
雖然也是一個追兇報仇的故事,影片卻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將事件本身的傳奇性擠壓殆盡。陳建斌飾演的鐵哥為了找到殺害弟弟的兇手一路奔波,屢遭白眼和欺騙。
按照商業片的套路,這本該是要塑造一個昂首嘶吼的復仇英雄,但影片卻始終處在一種壓抑、失語的情緒中。面對逆境,鐵哥不吭聲,也沒有進行徹底、有效的反抗。
直到最後鐵哥發現辛辛苦苦找到的仇人居然沒被別人打死,絕望的情緒將他徹底吞噬,我們才在片尾同歸於盡的大爆炸中感到一絲宣洩。
「一輛摩託車引發的血案」
相比《追兇者也》的「黑色」,這部影片瀰漫的卻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影片既不是單純對「法外私查」進行道德探討,也不執著於講述一段傳奇故事,更不是對英雄氣概的簡單稱頌,它是對底層國民性格的殘忍解剖,也是向人性深處進行的勇敢探索。
友情提示:該片的公映版和原始版本差異較大,這也造成了很多網友對此片初衷的誤解。至於原因嘛,你懂得……
儘管這部10年前的作品為了通過審查做了多次修改,上映之後也曾面臨僅有4個拷貝去鋪全國院線的窘境,但這依然不妨礙它成為曹保平犯罪題材作品中的巔峰之作。
一樣的雲南話、一樣的農村題材、一樣的多線敘事,甚至反派演員(王硯輝)都一樣,從風格上講,這是目前已知的電影作品中最接近《追兇者也》的一部。
從《光榮的憤怒》到《追兇者也》王硯輝在曹保平的電影中幾乎從未缺席
但與《追兇》不同的是,《光榮的憤怒》的主題在於痛擊農村惡霸、官僚制度。這也讓這部電影在有趣、激烈的戲劇衝突之外,帶有濃濃的現實主義關懷。
但題材的敏感性也給影片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據曹保平透露,審查修改要求大約有數十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怎麼能把黨的基層幹部寫的那麼猥瑣?」
按照指示,他改了幾輪劇本,這期間,連審查的官員也更迭了幾輪。有趣的是,最終因為電影趕上了國家打擊農村黑勢力的活動,《光榮的憤怒》因其「政治正確」,終於在拍攝完之後的一年得以上映。
資勢君珍藏多年的《光榮的憤怒》電影海報
遺憾的是,儘管曹保平並不認為這是一部邊緣作品,影片還是上映得「悄無聲息」:據當時力推此片的百老匯電影中心透露,甚至該片的部分物料和宣傳工作都是由影院自己完成的。
而據曹保平透露,其實《光榮的憤怒》2007年上映時,已與發行方談妥製作70、80個拷貝,投入125萬的費用來宣傳電影。結果合作方「爽約」,最終只花了兩三萬做了兩個拷貝,曹保平急得自己又加做了兩個拷貝,最後是用四個拷貝去鋪全國院線。
友情提示:影片的結尾並非曹保平的原意,但他坦言90%還在他的電影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