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邁出了人類登月的第一步,同月,「斯諾克黑球挑戰賽」(Pot Black)登陸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彩色電視熒幕,混跡街頭撞球俱樂部的斯諾克好手開始被大眾熟知。這一年,一股來自西北的「超級颶風」正在貝爾法斯特的街頭蓄勢,三年後,他將橫掃英倫,將斯諾克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股「颶風」名叫阿歷克斯·希金斯,二十出頭,長相俊朗,行為乖張,喝酒賭錢都在行,還是一桿大煙槍。最重要的是,他是個斯諾克天才。他在16歲時就打出了147分滿分杆,19歲時贏得了全愛爾蘭及北愛爾蘭業餘斯諾克冠軍。
當前輩喬·戴維斯為斯諾克打下職業化基礎,定下基本打法套路之後,北愛爾蘭人阿歷克斯在彩色電視上展現了斯諾克的速度與激情,狂攬萬千迷妹迷弟。
1972年,22歲的阿歷克斯出道即是王者,首次參加世錦賽就奪得了冠軍,他是當時最年輕的世界冠軍,直到1990年,21歲的史蒂芬·亨德利才將此記錄打破。
阿歷克斯於1976年和1980年入帳兩枚世錦賽亞軍,在1982年再次打進世錦賽決賽,並以一桿135分的清臺收尾,總比分18比15戰勝雷·裡爾頓。頒獎典禮上,阿歷克斯摟著女兒淚流滿面的感人畫面傳遍了千家萬戶。
1983年英錦賽決賽是多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場經典之戰,阿歷克斯一上來就被風華正茂的史蒂夫·戴維斯打了個7比0,但他在第二階段回敬了戴維斯一個7比1,並在戴維斯首先來到賽點的情況下把比賽拖入決勝局,最終以16比15逆轉奪冠。
然而,「颶風」希金斯的巔峰時期正如所有自然界的颶風一樣短暫,實際上,1983年的他已經走上了下坡路而且一去不復返。那一年,他經歷了多次「一輪遊」,還在度假期間服用了過量安眠藥,進了精神病院,又和妻子鬧了分居,生活和工作都處於失控狀態。
儘管英錦賽期間,妻子又回到了他的身邊,但不久之後,他的事業、婚姻和健康又碎了一地。
1986年,他因用頭頂撞裁判被罰禁賽五場,成為了斯諾克界「頭撞裁判」第一人。1990年世錦賽負於史蒂夫·詹姆斯後,他拳打賽事官員,暴力指數飆升。
嗜酒如命加上一天吸菸80支的「作死」生活方式最終拖垮了阿歷克斯的身體。1994年和1996年,他兩次切除口腔腫瘤。1998年,他患上了喉癌,儘管手術順利,他在生命最後的十多年裡都發聲嘶啞。
2010年7月24日,人們發現病魔纏身的阿歷克斯已在家中孤獨去世,終年61歲,體重已降至38公斤。吉米·懷特、史蒂芬·亨德利、喬·斯威爾、肖恩·墨菲、馬克·塞爾比等球星都加入了送葬的隊伍。
阿歷克斯·希金斯是令人驚眩的、狂暴的颶風,颶風消逝,但新生的力量會因他的啟發而萌生,人們更願意記住他為這項運動注入的激情和活力。
他的勁敵史蒂夫·戴維斯說過:「從來沒有一位球員比這項運動更偉大,但阿歷克斯·希金斯的天才氣質是前所未見的。」
羅尼奧沙利文回憶道:「阿歷克斯是我進入斯諾克真正的靈感來源之一。他是真正的傳奇,應該永遠記住他,他是史上最好的斯諾克運動員。」
附:「颶風」希金斯 生涯五佳單杆
1. 單杆69分 vs 吉米·懷特(1982年世錦賽半決賽)
在31局16勝制的比賽中,懷特以15比14先摸到賽點。第30局,希金斯上手時,懷特已得59分。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希金斯多次走位不佳,但仍靠準度完成了清臺。這杆69分的單杆得分幫助他將比賽拖入決勝局,並最終獲勝。
2. 單杆44分 vs 史蒂夫·戴維斯(1983年英錦賽決賽)
希金斯從開局0比7落後一直打到15平。進入決勝局,希金斯屏息凝神地擊球,直到超分獲勝。對手戴維斯悲傷難掩,在希金斯的自傳《來自颶風之眼》(From the Eye of the Hurricane)中,他對當時戴維斯的描述是:「像個迷路的小男孩。」
3. 單杆135分 vs 雷·裡爾頓(1982年世錦賽決賽)
這是希金斯在1972年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後的第十年,在賽點局,他憑藉一桿長臺上手並走到黑球下球點,順勢完成一桿135分的清臺,抱著女兒,流下熱淚,舉起獎盃。
4. 單杆62分 vs 史蒂芬·亨德利(1989年愛爾蘭大師賽決賽)
在希金斯40歲之後,事業線似乎開始衰退,但他重新振作起來,這杆62分的單杆得分幫助他贏得了決勝局,以9比8的總比分在年輕一代的巨星面前展示了老將尚能出鞘的寶刀。
5. 單杆137分 vs 泰·皮奇特(1995年世錦賽資格賽)
此時的希金斯不論是競技水平還是身體狀況都已每況愈下,不知為何,在清彩時,希金斯竟然開始哭泣,令對手不知所措。最終5比10不敵皮奇特的希金斯怪罪裁判影響了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