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最被低估的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慰藉了多少孤獨的靈魂

2021-03-04 新番之家

聽說當一個人孤獨時,會格外喜歡看星空。你平時會感到孤獨嗎?孤獨的時候,你會做什麼呢?

新海誠的動漫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背後,是成年人不敢直視的孤獨真相。

1 我來這裡是為了和一個舉著燈,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遇

「以前,就那一次,我收聽到很神秘的音樂。以前,從沒聽過的音樂。簡直就如人的心靈變成那音樂一樣。

那個時候,幸福和悲傷的感覺都一起湧過來。讓我覺得我並不孤獨。一直都留在心裡。我想再聽到那音樂。「

明日菜和順相遇了。

明日菜一直忘不了的音樂就是瞬奏響的生命絕響。

人和人之間是存在著相同頻率的吸引的。

她可以認出他來,他可以認出她來。

即使他來自另一個世界雅戈泰,一個她從未聽過的地方。

第一次遇見,他們仿佛已是心有靈犀的知己。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裡寫道:

「陌生得連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遠遠地卻又那麼親近地發現了你的生命,透過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觀,向你的生命發出了不求回報的呼應,這豈非人生中令人感動的幸遇?」

正如託馬斯·特蘭斯特勒默曾說,「我來這裡是為了和一個舉著燈,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遇,我們必須相信很多東西 ,才不至度日時突然掉進深淵。」

我們一直期待,當一個人遇到了同頻率的另一個人,當一個人的靈魂和另一個人的靈魂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我們就不再孤獨。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人,一直在尋覓著靈魂伴侶,期待著靈魂伴侶的出現。

徐志摩就曾經感嘆,「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命;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正如周國平在《愛與孤獨》 裡說到,「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

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

2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兒,都渴望有人愛,有人疼;孤獨是源於與他人聯結的切斷

明日菜滿心期待她和順第二天的見面。

第二天,她沒有等到順。

等到的卻是他的死訊。

課堂上,從老師那裡,明日菜了解了關於另一個世界雅戈泰的傳說。在這個世界,人可以復活想要復活的人。

明日菜去老師的住處向他請教關於死亡、復活的傳說時,感到非常抱歉, 覺得打擾了老師。老師說,我一個人住,放鬆點,家裡只有書。

是啊,妻子離去後,他過了十年一個人的生活,家中很難尋覓到家的溫馨和生活的氣息。他一直潛心研究各種傳說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復活妻子的辦法,找到去往雅戈泰的入口。

可以想像,老師的生活是多麼的孤獨,他的內心是多麼的孤獨,失去了生命中的摯愛,一直沒有從失去的悲痛中走出來,他時常遭受著思念妻子和孤獨的煎熬和折磨吧。

他們的心中,都有想要復活的人。

明日菜遇到了心,瞬的弟弟,另一個世界雅戈泰的人。

就這樣,他們踏上了未知而危險的旅程。

在旅程中,他們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和險境。

「沒有星星的夜晚,人類是多麼孤獨的存在。」老師感嘆道。

在水中疾奔躲避夷族的追殺時,明日菜終於明白了自己來的目的。

"我為什麼要來到這裡?」

「原來我只是太孤獨了。"

小時候,爸爸就逝去,媽媽工作太忙,明日菜的童年是孤獨的。

突然出現在她生命中的瞬就像命中注定的夥伴和知己。讓她有了不再孤獨的感覺。

遇見瞬的第二天,早上她做了兩份便當。媽媽問她給誰做的。她說給朋友。媽媽露出一臉狐疑而欣慰的笑容。

從明日菜的口中聽到朋友這兩個字多麼少見,所以才讓人這麼驚喜和驚訝。

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來到雅戈泰,為了復活他們心中要復活的人,原來是因為太孤獨了。

經歷喪失的人,也許內心都有想復活的人。

但孤獨,卻是我們共通的情感。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一個人旅行的時候,孤獨的感覺常常將我們抓住。

當一個人安靜下來的時候;當夜晚輾轉反側失眠的時候;當受到委屈和傷害而哭得死去活來的時候;當早上起來城市依然車水馬龍;當房間裡安靜得只能聽到我們自己的嘆息聲。

我們的心時常空空,我們感到自己是那麼孤獨。

有時候我們選擇熱鬧,只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自己跟自己呆在一起。

可是和人群在一起,我們也會孤獨。

當曲終人散,燈火闌珊,孤獨感更加蠶食著我們的心。

主動選擇的獨處和孤獨是我們與自己相處和對話的珍貴時光。

然後當無所適從的孤獨感襲來,我們的生命體驗到的是一種孤寂和無力的感覺。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說,「從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

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

「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人人都是孤兒。」

我們需要親情、友情、愛情的陪伴。

無法想像,沒有了這些,人們會多麼的孤獨。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

胡慎之也說過,人和人之間是需要聯結的,而這種聯結,往往建立在「被需要」的自我價值感上。一旦我們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如果與他人之間的聯結被切斷,我們就會產生深深的孤獨感和無力感。

3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孤獨只存在於孤獨之中,一旦分享,它就蒸發了

老師終於復活了他心愛的妻子─理紗,但是付出了犧牲明日菜肉體的代價,同時也付出了自己失明的代價。

而明日菜也在另一個世界和瞬重逢了。

失去了明日菜的心─順的弟弟,瘋狂地揮舞著手中的刀,想要明日菜回來。那一刻,心是多麼的孤獨。

如果孤獨無法避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孤獨呢?

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龍在《當尼採哭泣》中用講故事的方式探討過人類繞不開的兩大主題,衰老和孤獨。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與世界的分離,與世界聯結的喪失會讓我們內心產生孤寂感和卑微感。

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與人的聯結,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結。

正如歐文·亞龍在書中所說,「孤獨只存在於孤獨之中,一旦分享,它就蒸發了。」

同樣地,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中也提出過殊途同歸的類似觀點:

「什麼是真正的人生意義?它必須是公共意義,是別人能夠分享的意義,也是能夠被別人認可的意義。

能夠解決自己人生問題的好方法,必然也能夠幫助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如何成功應對共同的問題。」

當我們被「看見」、被認同、被需要,我們感受到了和他人、和世界的聯結,深度的聯結會極大地消散我們內心的孤獨和無力感。

職業、社交和親密關係都是與他人、與世界建立深度聯結的方式。也是我們獲得價值感的重要方式。

為他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和價值,能極大地幫助我們走出孤獨。

正如英國詩人在那首著名的詩歌《沒有誰是一座孤島》裡寫得那樣: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在大海裡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瞬對明日菜說:「明日菜,你該回去了。」

漸漸消失的理紗,對著自己的丈夫溫柔地說:「尋找幸福吧。」

懷著喪失繼續生存下去。

放下執念,生活還要繼續。

放下唯一,生命依然美好。

孤獨是我們生命的常態。

我們需要與孤獨共存共舞。

我們需要打開內心。

我們需要向世界敞開。

瞬逝去了,但心在,對明日菜來說,其實朋友就在身邊。

Hello. Goodbye and hello.

與你相逢,現在與你離別。

hello. Goodbye and hello.

向沒有你的世界Say hello.

接受孤獨,走出孤獨,成就自我,走向你想要的未來和明天。

我是@心荷,職業生涯規劃師,性格諮詢師,女性教育平臺合伙人,點個關注@心荷,陪你破解情感和職場困局,一起探討幸福和自由人生之路,讓成長不再孤單。

相關焦點

  • 《追逐繁星的孩子》——汐城の夢
    對於那種傻白甜的白日夢,反正我是已經很久沒做過了,畢竟比起自己給自己去畫個又大又圓的餅,我還是比較在意老闆肯給我多少票子來得實際。然而在小時候,我可是能夠對著窗臺發一整天呆來做白日夢,尤其是在初中與高中的交接期,無憂無慮,無所顧忌,沒錯,那是我最愛做夢的時期,或許說,是我最中二的時期。而這一切的開端,便是從我接觸動漫開始,而其中對我影響較為深遠的,則莫過於《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部動漫.
  • 《追逐繁星的孩子》——汐城之夢
    而這一切的開端,便是從我接觸動漫開始,而其中對我影響較為深遠的,則莫過於《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部動漫……《追逐繁星的孩子》是新海誠於2011年執導的第二部動畫電影(第一部是《雲之彼端》),但或許說,這是新海誠真正意義上製作在這個時代能夠進入人們的視野的長篇動畫電影的第一次嘗試。
  • 《追逐繁星的孩子》放下執念,才不會失去的更多!
    要說到現在的日本動畫電影市場那麼一定會被提到的一位導演肯定就是新海誠導演了,這位半路出家的動畫導演以及監督在日本動畫界乃至全球的動畫界都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地位!
  • 追逐繁星的孩子
    hello goodbye&hello 相遇總是短暫 此刻就要與你離別 hello goodbye&hello 剩我獨自問候 這個沒有你的世界 那一天的我 還不懂得真正的別離 漸漸破碎的心 一直尋覓你的身影 ——《追逐繁星的孩子
  • 我們都是追星星的孩子,動漫推薦:《追逐繁星的孩子》
    今天園園為大家帶來的是由新海誠執導的《追逐繁星的孩子》。電影於2011年5月7日首次上映。甫一上映就引來了很大的爭議,人們對它的評價趨向兩極。它不單單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首「詩」。要讀懂它,需要慢慢踱步,將自己融入它綿緩而盛大的鋪敘中。
  • 追逐繁星的孩子【上】
    」這句話來自2011年新海誠執導的動畫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作為《你的名字》奠基之作,這部電影有著更值得令人探討的思考價值。流暢的人物動作和清新的畫風,以及應景的背景音樂,使得13年第一次看時的我,便喜歡上了這部動畫。
  • 《追逐繁星的孩子》有宮崎駿爺爺的風範,動漫裡的景色真的太美了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動漫電影,是新海誠製作的動漫電影,整部劇裡構設可以看出很有宮崎駿爺爺的風範,劇情也挺感人的,畫風很美,有些景色有點跟《你的名字》比較像,特別推薦大家去看哦,在你被劇情感動的同時又可以欣賞劇中美麗的風景!
  • 放映·上海丨後窗放映;《單身男子》;《追逐繁星的孩子》
    595號上海電影博物館5層觀影廳聯繫電話:64387100-8820票價:48元(藝術會員(限量版)) 54元(藝術會員(普通版))【紅坊民生現代美術館】 《追逐繁星的孩子》讀書觀影會《追逐繁星的孩子》 星を追う子ども (2011)導演: 新海誠主演: 金元壽子 / 入野自由 / 井上和彥 / 島本須美 / 日高裡菜 /
  • 《追逐繁星的孩子》:「你不會如期歸來,這正是離別的意義。」
    ——《追逐繁星的孩子》這是創有《你的名字》和《言葉之庭》的新海誠另一力作。新海誠的畫風乾淨純美,每一幀截下來都是壁紙;故事安靜細膩,緩緩流淌,悄然觸及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角落,相信看過前兩部作品的人都會深有同感。
  • 又甜又虐:票房神話新海誠何以打動人心?
    在《星之聲》後,誠哥又相繼創作了《雲之彼端 約定的場所》、《秒速五釐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以及最近剛剛上映的《你的名字》。其實以上三點基本已經涵蓋了誠哥動畫的特點,當然《追逐繁星的孩子》除外。但還有一點雖然與孤獨感關係不大,但我覺得同樣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對劇情的留白。
  • 推薦丨新海誠展,不見不散
    《秒速5釐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4部電影。展廳內將循環播放《言葉之庭》的正片,休息室將播放《追逐繁星的孩子》製作紀錄片以及新海誠導演有關《言葉之庭》製作的訪談錄像。《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年 全國公映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憑藉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作品世界的展開。
  • 《你的名字》大陸首日票房破億:一篇文章讓你補齊對新海誠的全部印象
    僅僅一天時間,官方微博就已經放出了「票房過億」的消息,吸金速度簡直快的令人髮指,而它也成了票房最快破億的動畫電影。《秒速五釐米》的名字被頻繁提及的那幾年正值中二的年紀,充滿了固執與偏見。什麼?青春題材,現實題材,結局傷感?不看不看。大概就是個不長不短的新番動漫吧,不看不看。「新海誠是誰?
  • 「新海誠展」來武漢請你看,製作過程360度無死角全揭秘!
    ▽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5釐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4部作品將集中全裸給你們看。 《秒速5釐米》更是首次獨家在中國大陸公映。每部作品的介紹、公映時使用的宣傳海報、主視覺圖像都不是事。
  • 【盤點】新海誠作品回顧——細膩優美的動畫詩篇
    新海誠,原名新津誠,1973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動畫導演和作家,以其獨立製作的動畫電影為觀眾所熟知。
  • 新海誠如此多著作,為何單單這三部成為其代表三部曲
    小劉最近入手了新海誠大導演的七本著作,其實也不完全算新海誠本人的作品,作為小說來講的話,原作者還包括了加納新太、安岐坂朝日、永川成基等大作家。嚴格講,新海誠導演是電影改編版編劇。很多人說動畫不算電影,可是這位導演的動畫比大部分電影還要有感染力,從時間上來講,確實納入了電影範疇。
  • 這部電影的好畫面太精緻,新海誠絕了!
    現代人常常被冠以「孤獨」的標籤。或者自我標榜「內心孤獨」。那麼是否存在治癒「孤獨」的方法,愛情算不算?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新海誠的《言葉之庭》相較於新海誠導演的其他作品《秒速5釐米》《追逐繁星的孩子》等《言葉之庭》秉承了導演一貫的作風:絕美的畫面、清新的風景描繪、細緻的人物內心刻畫
  • 新海誠動漫電影合集,良心安利放心食用,總有一部你會喜歡
    | 新海誠電影合集眾所周知,新海誠的大多數作品偏重於用電腦作畫,用一種非常動人的電影風格,製作出精良到無法複製的畫面,以及那沁透人心的精緻細節,讓他的許多電影作品成為無數少年少女們心中的永恆經典。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新海誠導演的新電影《天氣之子》,其餘電影放在後面,並附上電影經典語錄,感興趣的朋友快點收藏吧!2019年,新海誠導演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憑藉140.2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8.99億元)的票房奪冠。迫於篇幅有限,只能簡單的介紹一下新海誠導演的新電影《天氣之子》,男主森島帆高在高中的夏天從離島離家來到東京。
  • 刷屏的新海誠與他的「套路」
    19歲時,新海誠考入中央大學文學部國文學專業,這使他擁有了較紮實的文學功底,後來,在《追逐繁星的孩子》後的影片中,多見他來自日本古典文學的影響。大學期間,新海誠在遊戲公司Falcom兼職,並最終留任,負責宣傳片花製作等工作。雖背棄了父親對子承父業的期許,但繼承了母親的繪畫天分。新海誠堅持下班後製作動畫至凌晨3點,早晨6點起床上班。
  • 新海誠《你的名字》製作觀點
    即使有和 40 多歲的人感受也多少有些不同,我十幾歲時也有過苦澀的青春,即便時間已經衝淡了一切,但是現在想起來還是很苦澀很憧憬,即便得不到但是長大後依舊覺得無比耀眼,不斷在青春中尋找答案的妹子們並不會突然之間變成大人,而是要一直持續漸漸的成熟,相較於代溝和性別差異,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歷差別更大,這種人類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是沒有辦法面面俱到都考慮到的
  • 日本音樂人眼中的"少年"新海誠,天門和熊木杏裡這麼說
    為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曾為新海誠創作《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5釐米》等電影配樂的天門,和創作並演唱《追逐繁星的孩子》主題曲的熊木杏裡,揭秘新海誠電影中音樂的創作理念。中國歌迷認識熊木杏裡,是從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的《Hello Goodbye & Hello》開始。在迎接2018年的北京跨年演唱會上,臺下觀眾們一起用日語唱了《Hello Goodbye & Hello》,讓熊木感到驚喜又難忘,甚至在舞臺上高興到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