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帶著古老的異域之風,伴著豪放又傷感的弗拉明戈舞步,已然離開世界舞臺的中央太久太久,久到我們的記憶還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尋得到它的蹤影。也許,我們當中的一些人還記著俠客佐羅的騎士精神,記著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出行的唐·吉可德。也許,我們當中的一些人能在上海灘品味地道的瓦倫西亞海鮮飯、火腿肉、葡萄酒。也許,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還會為皇家馬德裡、巴塞隆納球隊熱情歡呼。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已然快要遺忘這個曾經的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古老國家。
歷史上,西班牙與英國的愛恨糾葛,並不比西班牙與法國的少。作為先後兩個日不落帝國,人們常常拿西班牙同英國比較,也往往在比較中看到制度本身及其背後民族性的強大力量。的確,與英國相比,西班牙的黃金時代太短暫了,只有區區一個世紀。與大英帝國所建立的精細政治、商業制度,踴躍而出的一大批自由主義思想家相比,西班牙除了勉強可以稱之為醞釀了自由主義的經院哲學以外,好像再沒有更多值得去祭奠。
作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的崛起佔盡了天時地利。在西歐經濟和文化的重心經歷了從萊茵蘭到倫巴底再到威尼斯、託斯卡納,之後再一路向西落到大西洋沿岸的大勢之下,西班牙率先建立起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但要注意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此時的西歐各國已積攢了5個世紀的商品貿易,而奧斯曼帝國的滅亡使得拜佔庭帝國通往東方的陸路被阻斷。此外,法國彼時權力式微,西班牙坐落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優勢,都使得西班牙的崛起成為了必然。當然,必然之外也有偶然。在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道路上,也許最大的偶然就是義大利人哥倫布。這個在葡萄牙的打工人,曾多次請求葡萄牙國王資助其航行計劃。按常理說,剛剛從卡斯蒂利亞-萊昂獨立出來的葡萄牙,應當是會全力支持新航路的開闢的。但是,由於哥倫布本身的航海路線是存在重大計算錯誤的,因此哥倫布的請求被科學地否定。繼續沿著非洲海岸線尋覓通向東方航路的葡萄牙人萬萬沒想到,不那麼科學的哥倫布竟會誤打誤撞發現了新大陸。
自哥倫布開闢航路之後,殖民地源源不斷的黃金、白銀流入西班牙國內。然而,真金白銀沒有給西班牙帶來經濟的昌盛、政治的清明,卻帶來的是國內貧富差距快速擴大、物價飛漲、鄰國的敵視、對外宗教戰爭不斷的惡果。對於一個集權的、缺乏政治制度建設和完善商品經濟市場的國家來說,忽然的暴富,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在以上所有西班牙帝國崛起的必然或偶然因素背後,隱藏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線索,那就是西班牙領土的統一,這是光復戰爭的最終結果。認識西班牙,應該從光復戰爭開始。光復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傳奇,這場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七百餘年,既奠定了今天西班牙的保守民族主義,也奠定了它的統治者和人民幾百年來極度虔誠的天主教信仰。
西班牙地處歐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亞半島,以直布羅陀海峽為界與北非摩洛哥咫尺之遙。這種地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西班牙不同於其他歐洲各國之處——它是唯一既被穆斯林教又被天主教統治過的國家。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建築群長久地保留了穆斯林宗教的風格自不在話下,即使到北部地區,在其首都馬德裡,我們依然能看到大量東西方結合的建築。
北非摩爾人趁西哥特人內部分裂,在公元711年佔領了西班牙。直到1492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爾和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兩人並成為天主教雙王)將摩爾人從最後一塊據點格拉納達驅離,西班牙被異教染指長達近八百年。光復運動能持續七百多年的原動力就是天主教。西班牙天主教雙王在領土統一後,將宗教意識形態發展到了極致。今天,我們依然能在西班牙著名的普拉多國立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看到反映雙王統治西班牙時期,迫害異教徒和強迫人民信仰天主教的畫作。除此之外,宗教甚至成為了西班牙對外擴張的原動力。也許我們從前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在哥倫布寫給女王的信件中反映出,1492年女王能夠資助哥倫布出航計劃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哥倫布提出了要為徵服者布施天主教。雙王的子孫們,各個都是虔誠至極的天主教徒。卡洛斯一世、腓力二世等歷代君主更是把宗教通過權力和戰爭擴展到了歐洲各個諸侯國。
天主教早已流淌在了西班牙的血液裡,成為了他們民族的一部分。在許多西班牙人眼中,天主教即是國家。正如卡雷羅·布蘭科將軍的名言所揭示的那樣,西班牙「要麼是天主教的,否則就什麼都不是」。儘管佛朗哥去世後西班牙走上了現代民主法治道路,去除了佛朗哥時代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做法。並且隨著西班牙於20世紀80年代加入歐共體,自由主義進一步流傳,現在的90後、00後群體當中信仰天主教的人數有所減少,但整個西班牙仍有9成左右的天主教信徒。自16世紀以來,西班牙一直縈繞著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力量。保守主義認為天主教是西班牙的光榮傳統,是西班牙的民族象徵。自由主義者認為正是天主教尤其是諸如「多明我會」那樣殘酷宗教的迫害,阻礙了啟蒙運動進入西班牙,因此是造成西班牙沒落的罪魁。可見,天主教信仰也是造成我們所稱的西班牙黑白色兩種傳奇的根源。
第二個認識西班牙的入口是民族的多樣性。認識一個國家,往往是從它的地圖開始的。西班牙的總面積為50.6萬平方公裡,只比我國的四川省略微大一些。但其地理、氣候等條件卻極為多樣。倘若我們打開地貌地圖,就會發現,西班牙山脈林立,是一個典型的山地國家,平均海拔超過了600米,由北往南分別有庇里牛斯山、木拉散山、莫雷納山等2000米以上的高山。中部卡斯蒂利亞高原佔了全國面積的60%,海拔高度近1000米。西北部加利西亞地區多雨,中部高原地區卻極為乾旱,西南部和東北部平原地帶雨水相對適中。
多元的地理、氣候條件,把西班牙劃分為了橫橫縱縱的不同區域。據悉,在希臘人、迦太基人等外來民族到達西班牙以前,這裡就已經有五種古老的語言了。加之,西班牙地處伊比利亞半島,外部往來方便,通過陸路來此的北方哥特人與通過地中海來此的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在達到西班牙本土之後就聚居在不同的地域,又進一步固化了民族的多元性。在哈裡發時代以前的一千多年裡,西班牙也一直沒有形成強大的足以統一整個領土的中央集權。因此,各部分長久以來都基本處於獨立發展狀態,哪怕羅馬人曾給西班牙帶去了「泛西班牙」的概念,但西班牙整體上還是分散的。在西班牙歷史上,長久以來獨立發展的民族主要包括卡斯蒂利亞民族、加泰隆尼亞民族、巴斯克民族和加利西亞民族,它們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北部地區。公元8世紀,摩爾人的入侵又導致了伊斯蘭教和北部的基督教相互衝突,宗教的衝突又加劇了地區的分裂。有人形象地比喻道,西班牙的民族多元性是馬賽克式的,多元多彩的。
歷史上,西班牙只有三次短暫的中央集權大體壓制地方主義的時期,分別是哈裡發時期、黃金時代、佛朗哥時代。這三個時期的共同特徵是中央集權足夠強盛並且有足夠多的利益可被分割。否則,地方主義甚至分離主義就會現身。自通過光復運動建立了統一國家後,西班牙歷史上已經上演了許多次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歷史已經證明,中央不適合採用武力激進的方式壓制地方主義,否則就會造成地方的叛亂。20世紀30年代,佛朗哥將軍繼承了19世紀雅各賓派的中央集權主義思想,用武力血洗了地方分離主義者,廢除了巴斯克地區和加泰隆尼亞地區的自治地位、民族語言,但結果是這兩個地區的民族主義如山洪海嘯般難以阻擋。這也成為了西班牙1978年民主憲法恢復地區自治的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西班牙憲法》第2條在以國家統一、地區團結為最高原則的前提下,承認了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權。1978年憲法的草擬者們都是法學出身。他們帶著民主法治民族團結的理想,實實在在完成了中央權力巨大的讓步。但也有些矯枉過正,依舊存在沒有平衡好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權之嫌。
時至今日,西班牙仍然普遍地盛行地方主義。除2017年10月的加泰隆尼亞公投案之外,2018年後已有地方的民粹主義政黨快速崛起進入國會議席。如何尋求中央集權和地方之間微妙的平衡,也成為了西班牙歷任執政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的民族多元的背景下,我們就能較好的理解為何西班牙憲法中不斷地強調團結和統一,並通過其他部門法、行政法令等不斷強化團結和統一的價值內涵。
加塞特的代表作《沒有主心骨的西班牙》(España Invertebrada)講述了西班牙的地方主義和分離主義。書名中的invertebrada本意是無脊椎動物,這就非常有意思。多山的西班牙號稱是歐洲的脊梁,但這個脊梁國本身卻是「沒脊椎」的,著實令人感慨。
研究過西班牙的文化、歷史、法律之後,人們就會感受到西班牙同中國的諸多相似之處。甚至會推翻從前「法蘭西是歐洲的中國」這樣的看法,轉而新立西班牙為對標國。但我們還是要緊緊把握住認識西班牙的兩把鑰匙。西班牙是天主教的西班牙,也是民族多樣性背景下所醞釀出的地方主義強盛的西班牙。
最後,希望看過此文的諸位,腦海中能有一些關於板鴨國的印象。願此文能撥開神秘的面紗,輕鬆的筆調猶如手風琴的琴聲悠揚,讓你感覺到西班牙並不遙遠,它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