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怎樣一段話,來評說這個電影?我把所知道的經典語錄想了個遍,不管怎樣排列組合,總覺得那些詞組與段落都差一口氣兒,不能準確描述出它的味道。
《朱莉與茱莉婭》是一塊滋味特別的黃油。這塊黃油滋滋啦啦冒著香醇熱氣,曾經填充了我最貧瘠的精神荒地。
《朱莉與茱莉婭》是女導演諾拉·艾芙隆自編自導的一部電影,也是她人生當中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由片中真實存在的人物,朱莉·鮑威爾所著《朱莉和茱莉婭:365天、524道菜和1間小廚房》與朱莉婭·查爾德所著《我的法蘭西歲月》兩部作品改編而成。
我熱愛諾拉·艾芙隆這樣的女人,就像她熱愛著我們。她十分用心地,想要用最輕鬆幽默的方式,告訴同為女性的我們:困難不可怕,面對困難的態度最重要。
影片中處處透露著諾拉·艾芙隆的善意與慈悲,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閨蜜。
她小心地避開你所有的傷口,用溫馨搞笑的方式,把不那麼美好卻真實有用的故事說給你聽。
你看,巧克力可以掩蓋憂傷;奶油能夠融化淚水;黃油香氣讓人品嘗出希望;小甜點是瑣事狙擊槍,甜槍一划就是24小時無煩惱區。
你看,這世界沒那麼糟!你竟然還在流眼淚?來我們一起去看朱莉與茱莉婭在做些什麼。
食物被賦予了神性的光輝,兩個不同時代的女人,隔著40年的光陰,在不同的廚房裡,被同樣一塊黃油拯救。
29歲的朱莉·鮑威爾,在苦熬了8年之後,她放棄寫小說,成為了一名中級政府職員,每天在小隔間裡接聽9.11事件的善後電話。
工作枯燥,夢想杳渺,在結束一天無趣的生活後,好好吃一頓飯,是她平衡自我的方式。有一天,朱莉決定用美食拯救自己黯淡無光的人生,她拿出1961年出版的《掌握烹飪法國菜的藝術》,定下了365天做524道菜的博客計劃。
《掌握烹飪法國菜的藝術》的作者茱莉婭·查爾德,被譽為「一個改變美國人飲食觀念的美食家」,她認為樂趣與享受,才是烹飪的重中之重。
她從小生活環境優渥,根本不會做飯。茱莉婭·查爾德的父親是著名房產經紀人,母親是造紙工廠繼承人,家裡有好幾個廚師伺候著,她的母親都不用做飯,何況是家中的女兒。
嫁給喜愛美食的外交官保羅之後,茱莉婭·查爾德習慣把最好吃的第一口食物給保羅先吃,總想給最愛的保羅做他喜歡吃的食物。而後,在學習製作餐點的過程中對烹飪越來越感興趣。
37歲那年,連洋蔥都不會切的茱莉婭,報名參加了法國著名的藍帶烹飪學校,開始了系統的學習。
茱莉婭為愛做飯,繼而成就了自己的喜好與事業。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丈夫和貓咪以外,我從未認真看待過任何事,而如今,我一刻也無法忍受離開廚房。
我赫然發現烹飪是這樣深厚豐富且魅力永不止息的迷人事物。
——茱莉婭.查爾德
2006年,32歲的朱莉·鮑威爾憑藉《朱莉和茱莉婭:365天、524道菜和1間小廚房》獲得了全球首屆博客文學獎「布魯克獎」。
這是一個平凡人叛逆平凡的故事,博客時代給了朱莉叛逆的機會,食物給了她叛逆的支點,而她自己才是成就叛逆的最大底牌。
對於導演諾拉·艾芙隆來說,絕望與放棄是人生最大的敵人,她始終都用一種歡快的方式來表現那些如鯁在喉的難題。
在做肉凍、縫合諾曼第烤雞失敗後,朱莉連續崩潰,一個人躺在在廚房地板上嚎啕大哭。這時,電話響起,有報社記者想要採訪朱莉,這個電話給了她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因為一場大雨,朱莉盼望的採訪聚餐泡湯,花費很長準備的勃艮第牛肉沒派上用場,接著被丈夫埋怨她整個心思都花費在做菜上。兩人大吵一架,冷靜後發現,一直以來彼此的理解才是生活的動力來源。
而茱莉婭·查爾德的烹飪書,也是歷經8年的坎坷才得以出版。
堅持熱愛就是對現實的反抗,對平凡的拒絕,對冗長歲月的不屑,人生就是在可樂可笑又難過難受的堅持中,有了一種不可泯滅的璨璨光芒。
其實,《朱莉與茱莉婭》與《濃情巧克力》有點像,都是在講述食物對人的救贖,但兩者表達的風格卻截然不同:《濃情巧克力》像帶有巧克力濃香的風,奢侈又浪漫,甜蜜地吹往虛空,卻難在俗世裡生存;而《朱莉與茱莉婭》就是一塊香醇的黃油,可以任由你調配成任何口味、用作任何用途,它就躺在你廚房的盤子裡,你隨手可以拿來用。
看完這部電影,會有種冬天裡喝了一杯熱紅酒的感覺,暖烘烘,有些上頭,有些感動,覺得有些事情應該著手去完成。
並不是看完就離開了朱莉與茱莉婭,反而更像是你找到了可以陪伴一生的朋友,你不是喜歡這部電影,而是愛它,會有一種撿到寶石的感恩,但更多的是增添了對幸福的確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