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是比說唱,真的強你好幾倍」;
「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
「做你的對手,愛情的對手,分開又彆扭」......
今年夏天,說唱主宰綜藝市場。
芒果TV的《說唱聽我的》、B站的《說唱新世代》、愛奇藝的《中國新說唱》,三家平臺利用說唱音樂為內核,不停分羹。
「人人都是rap star」的時代或許已經到來了,可是說唱真的出圈了嗎?
那年夏天 是說唱的夏天
說唱音樂作為一種地下文化,在2017年因為愛奇藝一檔《中國有嘻哈》成功從「地下八英裡」走向主流平臺。
那個夏天,是說唱的夏天。
你有「freestyle」嗎?成了很多人認識說唱文化的第一個標籤。
三年的時間,說唱類綜藝每年都在和我們碰面,甚至在今年出現了「井噴」。
各大綜藝上也都會出現「說唱類」或者「說唱融合類」的歌曲,比如爆火登上春晚的老舅的「野狼disco」,今年中秋晚會上王源表演的《說唱百家姓》。
「說唱歌手」也活躍在各大綜藝,如艾福傑尼參加真人秀網綜《青春環遊記》,Jony J擔任《青春有你》的導師,GAI參加各大主流真人秀。
或許,說唱真的火了。
各種各樣的廠牌湧現,每個城市都有自己代表的廠牌和說唱文化、代表的歌、代表的說唱歌手,抖音等主流短視頻上也充斥著說唱的bgm和「網紅說唱歌手」。CSC和CDC,你總該聽過一個。
伴隨著這些蓬勃發展的現象的還有說唱文化被主流文化收編的風險。
迎合市場的說唱並不是說唱的全部,很多的說唱還在地下掙扎,還是live house裡100塊就能看到的演出。
Rapper不能不real
「我覺得你不real」這句話,可能是對一個說唱歌手最大的諷刺了。
Real,潛移默化中成為一個rapper的量化指標。那,說唱文化究竟是什麼呢?
說唱文化屬於嘻哈文化的一種,對於中國來說屬於「舶來品」,因為畢竟現在也沒人會把「數來寶」當成嘻哈。
百度百科中,關於嘻哈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
從百度百科的定義延伸開來,嘻哈是美國貧民區的青年們反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一種亞文化形式。
所以,作為嘻哈文化的說唱文化,必然要沿襲其「反抗正統」的精神,於是美國說唱歌詞大多具有描繪社會現實、生活狀況、反抗權威的現實主義色彩。
說唱文化進入中國,最早應該是1993年尹相傑的專輯《某某人》。當然,大多數的年輕人第一次接觸說唱,大多都是周杰倫和MC Hotdog。
至今,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和MC Hotdog《差不多先生》依舊成為說唱界不斷翻唱,永不過時的OG。
說唱也分很多種。老派說唱(Old School)、新派說唱(New School)、匪幫說唱(Gangsta Rap)、硬核說唱(Hardcore Hip-hop),陷阱說唱(Trap Rap)、爵士說唱(Jazz Rap),當然也不乏基於此創新的新形式,比如以《說唱聽我的》中「魔動閃霸」為代表的新浪潮(New wave)。
相較於美國和韓國等rapper眾多的環境,我國的rapper也在2017年的「嘻哈元年」之後,出現了蓬勃增長之勢,以至於網友戲稱「人人都是rapper」。
節目的不斷輸出,臺前的說唱市場就像「練習生男團女團」市場一樣,一茬一茬又一茬。
說唱的Real,無非就是想說就說,嫉惡如仇,或者真情流露表達情感,站在「小市民」的視角去呼喚「大世界」。
用音樂當做武器,用思想武裝說唱。
泛娛樂化的驅動致使rapper也被流量同化,國內主流rapper的身份不再是rapper,憑藉著說唱類綜藝出圈之後,他們成為會唱說唱的「綜藝咖」。
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艾福傑尼在2019+2020年,一共出了五首單曲(不包括在我是唱作人上創作的歌曲),但在這段期間內,他一共參加了15檔綜藝。所以,大家總說,《五億探長》是艾福傑尼的巔峰。
從地下走到地上的rapper,沒有一個想放棄「露臉」的機會,包括2017年獲得冠軍的GAI。
2020年,GAI憑藉著中國風說唱,成功打入主流市場,成為了各大平臺必請的「香餑餑」。
伴隨著地下走到地上的,還有說唱圈飯圈化。
「萬物皆可飯圈」,說唱圈也沒有逃過飯圈的裹挾。
比如《說唱聽我的》中,從節目伊始,就用「顏值」將rapper標籤化,刻意打造顏值型說唱歌手,比如「廖效濃」,迅速為節目和選手收割一批看臉粉絲,並逐步推動粉絲群體向飯圈進展,比如廖效濃已經有了個站和站姐。
在rapper遇到形象危機和黑料的時候,被「飯圈化」的粉絲也會迅速出擊。
硬核說唱歌手法老,在不久前因為私人感情問題掛在熱搜排行榜接近一整天。
但對於法老的道歉的微博下面,粉絲們展現出了超強的飯圈「反黑」、「控評」能力。
不管怎麼樣,主流說唱歌手的「綜藝化」、說唱粉絲的「飯圈化」,實則都是說唱文化進入主流,被資本收編的代價。
資本驅動的影響顯而易見。
起碼,他們很多人,歌詞失去了real,歌曲無傷大雅,卻似乎失去了說唱的靈魂。
除了主流說唱,還有什麼?
看似風光無限好,各大平臺、各大綜藝、各大音樂中都有說唱的影子。
但在說唱的紅利過後,負面漸漸掩蓋正面,除了說唱愛好者的狂歡之外,市場大眾對於說唱的評價也「並未出圈」。
基於法老事件,不少人對rapper又再度產生敵意。將個人問題誇張成為整個說唱圈的大問題,將對個人批判的矛頭直接轉向了國內說唱。
這些人可能並沒有聽過幾首歌,就說國內99%的rapper品行都差,歌曲做的水平也不好。
他們對於說唱文化的印象,僅僅是活躍在熒幕上的「主流rapper」,在微博上不斷diss別人,與他人建立「beef」獲取關注度的rapper,或者是打著說唱旗號的譁眾取寵的「說唱愛好者」,如:暴扣哥、giao哥。
這些僅僅是將rap作為跳板的人,卻被大眾當做是行業先驅者和代表者,伴隨著信息繭房不斷強化。
其實還有很多說唱歌手屈居地下,參加音樂節、做做歌、開開巡演,他們像每一個心有熱愛的人一樣,對所堅持的real忠誠。
走向主流的說唱往往越來越難,但地下的說唱仍有好歌持續出現。
說唱文化作為一種小眾文化,在資本的助力之下,衝破圈層嘗試進入主流。
看似蓬勃發展的現象卻並不能代表著整個說唱圈,大眾只看到了頭部,只看到了表面,卻忽略了佔大部分的地下rapper和本質。
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說唱出圈了嗎?
對於知名度來說,確實出圈了。但對於好歌來說,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