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鐵枝木偶

2021-02-19 紫雲齋

潮州鐵枝木偶

陳志民撰文

潮州「鐵枝木偶」也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是流行於廣東省粵東的民間傀儡劇種,也是潮汕地區遊神賽會等場合重要的酬神戲種。演出時藝人利用連結木偶身上的富有彈性的懸挑鐵枝完成動作操縱,有別於提線木偶,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在中國其他木偶劇種裡面極為少見,而且它保留了從皮影操控技巧變化沿革這樣一種形式的脈絡。由於它發源並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因而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北方民間的皮影戲。據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志》(已收入重刊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的考證,潮州皮影戲屬於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得以流傳。至清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潮郡城廂紙影戲,歌唱徹曉,聲達遐邇。」(汪鼎《兩韭庵隨筆》)「潮人最尚影戲,以豬皮為人物,結臺方丈,以紙障其前隅,置燈於後,將皮製人物弄影於紙觀之。價廉工省,而人樂從,通宵聚觀,至曉方散」(陳坤《嶺南雜事詩鈔》)。從這些典藉記載中,可證潮州「鐵枝木偶」確實脫胎於北方皮影戲。

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裡「玉中興」戲班的鐵枝木偶」舞臺 陳志民攝   紙影戲正名「竹窗紙影」,因臺面裝一竹框,裱上透明白紙,如電影銀幕一樣。近代紙影戲日漸衰落,為了以新奇爭取觀眾,改竹窗為玻璃窗,棄皮影不用,模仿木偶戲形狀,用稻草札成軀幹,穿上戲服,接上泥制頭顱,多為浮洋大吳所產的「安仔頭」,紙手木足,背後及兩手穿鐵絲三條為操縱之具,稱「圓身紙影」。圓身紙影的形制,倒是與古代偃師所作的傀儡相似,用紙影之名而演木偶之實。因此,潮州「紙影戲」在全國木偶戲中表演方式可謂獨一無二。

後來,臺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號「陽窗紙影」,以別於「竹窗紙影」,民間便簡稱「紙影」了。二十世紀初,潮州一帶的鐵枝木偶戲班紛紛參照當時的戲劇舞臺,改用繡簾作為幕布,臺上再添擺上小道具,豐富場景用於表演,偶身也改用木頭削制,曲調改唱潮劇曲目,藝人邊唱邊操作,因舞臺狹小,藝人多為一專多能,有時一人要扮唱多個角色。至此,潮州木偶戲初步形成獨有風格。

藝人在演出鐵枝木偶戲場景     陳志偉攝


  「鐵枝木偶」個頭偏小,不及「提線木偶」一半,約30公分左右,由一根鐵枝固定木偶軀幹背部、控制身段,兩枝鐵枝支撐活動的兩臂,做出扭動姿勢動作,如甩水袖等。木偶人身穿戲裝,仍舊如皮影戲一般在背後和雙手安上鐵枝進行操縱。鐵枝木偶的偶頭多使用潮州浮洋大吳泥塑,用泥塑成曬乾烘烤定型後上彩,繪上各種人物的臉譜,再塗上防水蠟。傳統的木偶造型,借鑑了民間神像、古代彩塑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戲曲臉譜表現手法。按照不同的角色身分,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戲服多用潮繡精工繡制,繡工往往精於戲服,是潮劇濃縮的戲裝,也是技藝精湛的工藝品。

老藝人陳謙漢在製作木偶   陳志偉攝


《戲曲人物木偶頭像》從左至右:丑角 老生 烏面 佚名 陳志民捐贈 中國美術館藏

   戲班演出時先要搭建舞臺,臺上鋪著草蓆,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在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傳統戲《桃花過渡》、《柴房會》、《鵲橋會》、《盜仙草》、《楊八姐闖幽州》等,具有濃厚的潮汕文化特色和木偶表演特點,是潮州「鐵枝木偶」的典型代表。

   潮汕是「鐵枝木偶」的故鄉,「鐵枝木偶」戲也俗稱「老爺戲」,過去在潮汕民俗活動盛極一時,尤以潮州金石鄉戲班最著名。在鄉裡一年一度祭拜祖先或者神明的時候,一般都會請木偶戲班來演出,鑼鼓響起,曲聲悠揚,引來老人小孩觀看,在於圖個喜慶熱鬧。許多海外的潮人從小是聽著潮劇的唱腔,看著木偶戲長大的,對鐵枝木偶有一種無比親切的感情,它是潮汕民俗活動不可缺失的一種形式。

   鐵枝木偶戲班多為家族性傳承,外人搭班性質,一般不會超過十來人。隨著改革開放以後,鄉村被更多時尚的娛樂所代替,很多戲班被迫解散,很多能吹拉彈唱的多能藝人被迫改行,背景音樂伴奏也由音響代替,只剩兩三人操控人偶即可。這種流行於鄉村的劇種日漸式微,但仍有一些藝人仍在堅守著這一傳統劇種而努力。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的澄海陳慈黌故居裡,至今仍有鐵枝木偶戲保留表演,每天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駐足觀看。原戲班頭陳謙漢老人是當地隆都鎮前溪陳村人,從小就十分喜愛潮劇潮樂,曾當過前美民間業餘潮劇團的負責人。於1980年自己辦起「玉中興」木偶戲班,是當時澄海僅有的四個紙影戲班之一。陳慈黌故居裡的展廳櫥窗裡,就陳列有陳謙漢老人精心製作的十幾屏代表性劇目的鐵枝木偶作品,陳謙漢老人今已年逾古稀,也退出了他心愛的舞臺。

  老藝人陳謙漢製作鐵枝木偶《斷橋會》作品在陳慈黌故居裡展出  陳志民攝

 澄海目前仍堅持表演者有鐵枝木偶藝人許端傑,也是出生在澄海區隆都鎮店市村一個鐵枝木偶表演和製作世家,自小酷愛鐵枝木偶戲和潮劇,自他祖父創辦"老玉春香"劇團起,經他父親再傳給他,如今他成為第三代掌門人。目前是澄海區的鐵枝木偶表演及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經常到學校傳授鐵枝木偶表演技藝,播下傳統民間藝術的火種。

老潮繡《老玉春香》戲班招牌戲幌   陳志民收藏

潮州著名藝人陳旭庭率龍閣鐵枝木偶團在廣東美術館2008《粵東民間藝術考察展覽》現場演出  

另有潮州著名藝人陳旭庭,也是秉承家傳,帶領其子女及藝徒,1984年創立龍閣鐵枝木偶團,曾代表國家多次赴德國等國演出,並多次參加「澳地利第十五屆國際木偶節」等國際木偶藝術節,被贊為:「來自中國鄉土藝術的瑰寶」,受到高度的評價。潮州鐵枝木偶2006年被國務院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人陳旭庭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鐵枝木偶」代表性傳人,這無疑也激發了從事這一行的藝人傳承民間藝術的熱情。

潮州「鐵枝木偶」目前生存狀況已成為很小眾的特殊劇種,但它的生存與潮汕廣大鄉村的民俗活動興衰悉悉相關,依舊存有復興的豐沃土壤,相信在藝人的努力與堅持下,在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下,能夠得到發揚光大。

 撰稿人:陳志民 

此文是本人2008年廣東美術館《粵東民間藝術考察展覽》撰寫的項目介紹,一些素材採用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與作者聯繫。

作者簡介: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廣州美術學院嶺南傳統藝術客座專家;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顧問;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塈學術委員會顧問。

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級及國外美展。論文、著作、作品多次獲國家、省、市獎項,在國家各級專業刊物《中國陶瓷》等刊物發表作品、論文近百件(篇),主持及承擔國家、廣東省、校級市級社會科學課題近10項。論文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論文一.二等獎;1995年《陳志民陶瓷藝術》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國際臺、廣東電視臺多次播出。

1995年,2013年獲汕頭市「優秀園丁」稱號。

2013年獲廣東省「優秀社科普及專家」稱號。

                        

                       請  關  注  公  眾  號

相關焦點

  • 潮州鐵枝木偶の前世今生
    廣東潮州的鐵枝木偶戲,是迎神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作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潮州的鐵枝木偶戲,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演變過程呢?Slide down↓ 帶你探尋鐵枝木偶戲的前世今生!潮州鐵枝木偶戲歷史悠久,是由南宋時伴隨經福建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的。
  • 鐵枝木偶——潮汕獨創的紙影戲
    潮汕鐵枝木偶戲,俗稱紙影戲,是中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其歷史悠久,廣泛流行於粵東以至閩南一帶,技藝精湛,頗具特色。
  • 央視《2018春節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活動29日晚舉行,精彩節目搶先看!
    晚會除了設有北京主會場外,還設置了陝西延安及廣東潮州兩個分會場,展示不同地方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潮州戲曲文化底蘊深厚,潮人同鄉會遍布五湖四海,潮劇在廣東、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有較大的影響,但其他地區的人對潮劇的了解其實並不是很多。
  • 《潮州》MV來了,大美潮州,太美了
    潮州詞曲:許名燦演唱:許名燦潮之州 大海在其南韓江水 孕育這座城東門樓 守望廣濟橋大鑼鼓 敲響牌坊街爺爺講 十八梭船廿四州奶奶說 兩隻鉎牛一隻溜鹹菜果 還有媽媽的味道工夫茶 喝出爸爸的驕傲潮州潮州潮山潮水潮州人 夢裡永遠的家園
  • 電影《匿名者》潮州開拍 以潮州警察為原型 全部在潮州取景拍攝
    日前,公安部宣傳局巡視員、全國公安文聯秘書長楊錦到潮州,看望慰問電影《匿名者》劇組成員。  據了解,電影《匿名者》以潮州偵破公安部督辦的「2 21」建國以來最大網絡賭博案,以及在偵辦該案中湧現的英雄人物、市公安局科信支隊朱戊源同志的先進事跡為題材改編,影片全部在潮州取景拍攝。
  • 潮州歌冊
    解放後,潮汕地區的專業和業餘作者還創作或改編了許多新歌冊,使潮州歌冊煥發出新的風貌和活力。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潮汕的鄉村依然隨處可見潮州歌冊的說唱場面。隨著在破四舊以及文革命等運動到來,潮州歌冊備受波及,多數作品被燒毀殆盡,據說現在留存下來的歌冊大約有兩百部。
  • 潮州饒平縣長當主播,在線推廣潮州柑
    3月10日,饒平縣領導走進愛心助農直播間,在線推廣潮州柑。直播現場,饒平縣領導介紹柑膏、柑餅、陳皮等柑桔製品的製作方法和功效,「解鎖」柑桔的多樣吃法,全方位、多角度推介潮州柑。吸引了30多萬網友同時在線觀看,在4個多小時的直播中,線上銷售潮州柑3600多件約2萬斤。饒平縣縣長 陳躍慶:今天是一個嘗試,學習一些網上銷售的模式,接下來我們會考慮茶葉、青梅、龍眼、荔枝等農產品,能夠把我們的產品更好、更快、更大範圍地銷售到外地去,能讓農民朋友增收,這是我們黨委政府迫切的一個心願。
  • 【阿鋼講壇】潮州電視臺《親歷潮州》欄目訪談實錄
    潮州電視臺2020年5月30日《親歷潮州》節目,有我的訪談,播出後,不少觀眾詢問是否有文字說明,現整理如下:主持人問:潮州的非遺文化應該如何傳承和發展?陳耿之答:潮州文化是潮州歷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她具有隱形性文化和顯形性文化的兩個特徵,隱形性指的是潮州的人文精神,包括思想、道德、風尚、宗教、民俗等。
  • 潮州旅遊景點介紹,潮州必去五個景點推薦,潮州好玩景點地方
    廣東潮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瓷都,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潮州旅遊必去的五個景點介紹,一起來看一下潮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三:廣濟橋(潮州市湘橋區環城東路),有歷史,有文化,有美感,絢麗的燈光秀令人震撼,廣濟橋橫臥寬闊的韓江之上,不僅造型精美、氣質極佳,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來潮州遊玩一定不能錯過,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地,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四:韓愈紀念館(潮州市湘橋區韓江東岸筆架山麓),乾淨、清爽、大氣,可以看出在潮州人民心目中,韓文公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 五問潮州
    ◎作者 | 王志綱◎來源 | 智綱智庫(wzggzswx) 已獲授權文旅時代看潮州這段時間以來,潮州迎來了高光時刻,國家領導人來潮考察。站在牌坊街的青石板路上,一句「潮州,我早就想來了」把潮州推上風口浪尖。
  • 潮州阿舍
    這些故事中有配角,就是在潮州本土滋生一批「富洋代」,簡稱〖阿舍〗。    身在潮州的寄生蟲阿舍們,沒有韓國電影寄生蟲的精彩,但他們無意之間為潮州發揚創造了光輝文化,諸如功夫茶、木雕、潮繡等。風雨兼程,經過幾代人的薰陶和認可,老百姓在意人間煙火,而阿舍們在意人間風月,那是茶酒香花詩書畫的幸福世界。
  • 潮州,終於火出圈了
    正是這股熱情讓韓祠得以重修重建,香火至今至今仍流傳著歌謠「潮州八景真風流,韓祠起在筆嶺頭;橡木開花傳佳話,文公恩澤永長流。」從此潮州地區開始亂成一鍋粥據《潮州志》記載整個明代一共出現120餘宗潮州海盜作亂和官府鎮壓事件遭殃的是潮州的百姓1552年,潮州有95萬人1574年,潮州人口暴降至71.25萬減少了四分之一
  • 這位可愛的男孩子,為什麼在潮州廣受喜愛?
    在文化區域上屬於閩文化的廣東潮州,明清以來也流行著太子爺信仰,可惜迄今未見專文介紹。本文希望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探討潮州的太子爺祠祀與相關生活風俗,呈現哪吒信仰在閩文化圈周邊區域的存在形態。本文將要討論的地域在廣東省的最東部,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這片區域以韓江為中心,隋朝以來一直被稱為「潮州」。
  • 一場攝影與潮州文化對話的藝術展,今日翩然開啟 ——「大雅潮州...
    12月19日上午,「大雅潮州——藝術攝影主題展」在潮州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潮州市公共外交協會、潮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市攝影家協會、潮州美術館承辦,潮州王伉傳統文化研究會協辦。潮州市政協原主席、潮州市公共外交協會會長楊志明,潮州市政協副主席、市公共外交協會常務副會長陳炫秋,潮州市直各有關部門、市公共外交協會的有關領導和會員單位代表,潮州市文聯、潮州美術館、潮州市攝影家協會負責同志,潮州王伉傳統文化研究會的代表,以及本次展覽的攝影作者等參加了開幕式。
  • 廣東潮州「最出名」的「潮州滷水」,是起源是經典,遊客:好味!
    潮州滷水,指潮州地區獨特的滷製食品,是潮菜之首,可以稱得上是天下一絕。我們到的正宗潮菜館,發現菜單上絕不可能缺少潮州滷水,以鵝、鴨、三層肉、蛋、豬腳、豬皮等等為主、還有滷蝦、蟹、蝦姑、血蚶、蠔仔以及各種貝殼,還有滷花生、滷水蔬菜……等等,如果真要數,品種可能超過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