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鐵枝木偶
陳志民撰文
潮州「鐵枝木偶」也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是流行於廣東省粵東的民間傀儡劇種,也是潮汕地區遊神賽會等場合重要的酬神戲種。演出時藝人利用連結木偶身上的富有彈性的懸挑鐵枝完成動作操縱,有別於提線木偶,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這種藝術表演形式在中國其他木偶劇種裡面極為少見,而且它保留了從皮影操控技巧變化沿革這樣一種形式的脈絡。由於它發源並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因而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雖形似木偶,其淵源卻是北方民間的皮影戲。據蕭遙天在《潮州戲劇音樂志》(已收入重刊饒宗頤總纂《潮州志》)的考證,潮州皮影戲屬於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滅亡時,由一班逃難的孤臣、義民將皮影戲帶到南方來得以流傳。至清代,潮州皮影戲最盛行,民間稱為「紙影戲」。「潮郡城廂紙影戲,歌唱徹曉,聲達遐邇。」(汪鼎《兩韭庵隨筆》)「潮人最尚影戲,以豬皮為人物,結臺方丈,以紙障其前隅,置燈於後,將皮製人物弄影於紙觀之。價廉工省,而人樂從,通宵聚觀,至曉方散」(陳坤《嶺南雜事詩鈔》)。從這些典藉記載中,可證潮州「鐵枝木偶」確實脫胎於北方皮影戲。
「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裡「玉中興」戲班的「鐵枝木偶」舞臺 陳志民攝 紙影戲正名「竹窗紙影」,因臺面裝一竹框,裱上透明白紙,如電影銀幕一樣。近代紙影戲日漸衰落,為了以新奇爭取觀眾,改竹窗為玻璃窗,棄皮影不用,模仿木偶戲形狀,用稻草札成軀幹,穿上戲服,接上泥制頭顱,多為浮洋大吳所產的「安仔頭」,紙手木足,背後及兩手穿鐵絲三條為操縱之具,稱「圓身紙影」。圓身紙影的形制,倒是與古代偃師所作的傀儡相似,用紙影之名而演木偶之實。因此,潮州「紙影戲」在全國木偶戲中表演方式可謂獨一無二。後來,臺前罩的玻璃窗也棄去,號「陽窗紙影」,以別於「竹窗紙影」,民間便簡稱「紙影」了。二十世紀初,潮州一帶的鐵枝木偶戲班紛紛參照當時的戲劇舞臺,改用繡簾作為幕布,臺上再添擺上小道具,豐富場景用於表演,偶身也改用木頭削制,曲調改唱潮劇曲目,藝人邊唱邊操作,因舞臺狹小,藝人多為一專多能,有時一人要扮唱多個角色。至此,潮州木偶戲初步形成獨有風格。
藝人在演出鐵枝木偶戲場景 陳志偉攝
「鐵枝木偶」個頭偏小,不及「提線木偶」一半,約30公分左右,由一根鐵枝固定木偶軀幹背部、控制身段,兩枝鐵枝支撐活動的兩臂,做出扭動姿勢動作,如甩水袖等。木偶人身穿戲裝,仍舊如皮影戲一般在背後和雙手安上鐵枝進行操縱。鐵枝木偶的偶頭多使用潮州浮洋大吳泥塑,用泥塑成曬乾烘烤定型後上彩,繪上各種人物的臉譜,再塗上防水蠟。傳統的木偶造型,借鑑了民間神像、古代彩塑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戲曲臉譜表現手法。按照不同的角色身分,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戲服多用潮繡精工繡制,繡工往往精於戲服,是潮劇濃縮的戲裝,也是技藝精湛的工藝品。
老藝人陳謙漢在製作木偶 陳志偉攝
《戲曲人物木偶頭像》從左至右:丑角 老生 烏面 佚名 陳志民捐贈 中國美術館藏
戲班演出時先要搭建舞臺,臺上鋪著草蓆,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在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傳統戲《桃花過渡》、《柴房會》、《鵲橋會》、《盜仙草》、《楊八姐闖幽州》等,具有濃厚的潮汕文化特色和木偶表演特點,是潮州「鐵枝木偶」的典型代表。
潮汕是「鐵枝木偶」的故鄉,「鐵枝木偶」戲也俗稱「老爺戲」,過去在潮汕民俗活動盛極一時,尤以潮州金石鄉戲班最著名。在鄉裡一年一度祭拜祖先或者神明的時候,一般都會請木偶戲班來演出,鑼鼓響起,曲聲悠揚,引來老人小孩觀看,在於圖個喜慶熱鬧。許多海外的潮人從小是聽著潮劇的唱腔,看著木偶戲長大的,對鐵枝木偶有一種無比親切的感情,它是潮汕民俗活動不可缺失的一種形式。
鐵枝木偶戲班多為家族性傳承,外人搭班性質,一般不會超過十來人。隨著改革開放以後,鄉村被更多時尚的娛樂所代替,很多戲班被迫解散,很多能吹拉彈唱的多能藝人被迫改行,背景音樂伴奏也由音響代替,只剩兩三人操控人偶即可。這種流行於鄉村的劇種日漸式微,但仍有一些藝人仍在堅守著這一傳統劇種而努力。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的澄海陳慈黌故居裡,至今仍有鐵枝木偶戲保留表演,每天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駐足觀看。原戲班頭陳謙漢老人是當地隆都鎮前溪陳村人,從小就十分喜愛潮劇潮樂,曾當過前美民間業餘潮劇團的負責人。於1980年自己辦起「玉中興」木偶戲班,是當時澄海僅有的四個紙影戲班之一。陳慈黌故居裡的展廳櫥窗裡,就陳列有陳謙漢老人精心製作的十幾屏代表性劇目的鐵枝木偶作品,陳謙漢老人今已年逾古稀,也退出了他心愛的舞臺。
老藝人陳謙漢製作鐵枝木偶《斷橋會》作品在陳慈黌故居裡展出 陳志民攝
澄海目前仍堅持表演者有鐵枝木偶藝人許端傑,也是出生在澄海區隆都鎮店市村一個鐵枝木偶表演和製作世家,自小酷愛鐵枝木偶戲和潮劇,自他祖父創辦"老玉春香"劇團起,經他父親再傳給他,如今他成為第三代掌門人。目前是澄海區的鐵枝木偶表演及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經常到學校傳授鐵枝木偶表演技藝,播下傳統民間藝術的火種。
老潮繡《老玉春香》戲班招牌戲幌 陳志民收藏
潮州著名藝人陳旭庭率龍閣鐵枝木偶團在廣東美術館2008《粵東民間藝術考察展覽》現場演出
另有潮州著名藝人陳旭庭,也是秉承家傳,帶領其子女及藝徒,1984年創立龍閣鐵枝木偶團,曾代表國家多次赴德國等國演出,並多次參加「澳地利第十五屆國際木偶節」等國際木偶藝術節,被贊為:「來自中國鄉土藝術的瑰寶」,受到高度的評價。潮州鐵枝木偶2006年被國務院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人陳旭庭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鐵枝木偶」代表性傳人,這無疑也激發了從事這一行的藝人傳承民間藝術的熱情。
潮州「鐵枝木偶」目前生存狀況已成為很小眾的特殊劇種,但它的生存與潮汕廣大鄉村的民俗活動興衰悉悉相關,依舊存有復興的豐沃土壤,相信在藝人的努力與堅持下,在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下,能夠得到發揚光大。
撰稿人:陳志民
此文是本人2008年為廣東美術館《粵東民間藝術考察展覽》撰寫的項目介紹,一些素材採用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與作者聯繫。
作者簡介: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副主任;
廣州美術學院嶺南傳統藝術客座專家;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顧問;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塈學術委員會顧問。
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省級及國外美展。論文、著作、作品多次獲國家、省、市獎項,在國家各級專業刊物《中國陶瓷》等刊物發表作品、論文近百件(篇),主持及承擔國家、廣東省、校級市級社會科學課題近10項。論文獲得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論文一.二等獎;1995年《陳志民陶瓷藝術》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國際臺、廣東電視臺多次播出。
1995年,2013年獲汕頭市「優秀園丁」稱號。
2013年獲廣東省「優秀社科普及專家」稱號。
請 關 注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