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十而已》片尾的彩蛋,讓很多觀眾都很感慨,這個細節最動人,《三十而已》這部劇好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個彩蛋故事也告訴大家,家不在豪華,而是溫馨。
也通過這個彩蛋小故事,讓《三十而已》具有了一定的煙火氣息,這個小短片可以說是全劇最大的亮點,也是整部劇的光,也許他們是這個繁華城市裡最不起眼的人,但卻充滿了溫暖。
這就是平凡的一家人,過著平凡的生活,我們無法成為世界的中心,卻可以是自己生活的中心,雖然這個小短片沒有聲音也沒有任何字幕註解,但每個畫面都柔和而溫暖,治癒力十足,而且最巧妙的一點是三位女主竟然和小攤主人有互動。
顧佳的兒子和攤主兒子是朋友,王漫妮經常找攤主買早餐,鍾曉芹的貓丟了之後被小男孩收養,這種關聯讓觀眾們都覺得非常感動,《三十而已》片尾的這些彩蛋以單元故事的形式出現,名字也都別有深意:《我們》、《小攤》、《朋友》、《光》、《創可貼的秘密》、《風雨》、《它的新家》...?
在上海默默奮鬥的這一家三口其實也是顧佳、王漫妮、鍾曉芹生活中的一部分,妻子每天開著餐車賣純正老上海蔥油餅,丈夫每天騎著電動車送外賣,兒子會乖乖的跟在媽媽身邊。他們信任這座城市,可以在餐車上擺放「有事離開,掃碼自取」,這座城市也信任他們,顧客會自覺掃碼付款。這種小細節,真的太戳人心了。
一家三口擠在小小的房子裡,他們沒有抱怨,沒有憤恨,而是充滿了善良,充滿了希望,夫妻眼中滿是溫柔,兒子會細心照顧走丟的小貓咪,對衣著講究的許子言沒有任何偏見,主動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書,也會用自己的方式照顧爸爸媽媽,可見父母雖然平凡,對孩子的教育卻非常成功。
煎餅攤和送外賣的片段是什麼意思
在最新的劇集中,鍾曉陽向鍾曉芹表白,陳嶼也表示後悔離婚,王漫妮和梁正賢分手,打算辭職不幹,顧佳發現許幻山有外遇,原本平淡的生活,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的改變。
而唯一不變的是每集最後一分鐘出現的煎餅攤一家,無論颳風下雨,他們都努力經營自己的小攤位,雖然賺的錢不多,卻樂得自在。
很多人不明白,他們和劇情沒有一點關係,為什麼要多此一舉描寫他們,導演用意何在?其實,如果你真的看懂這部劇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就明白,煎餅攤一家的出現才是這部劇畫龍點睛的地方。
劇名叫《三十而已》,講述的是30歲左右的人生,而攤煎餅的這對夫妻也是30歲,他們就是大城市裡每個普通人的縮影。他們無處不在,可能在每個街角,可能在每個看不見的地方,他們很渺小,小到被人忽略,但城市不就是由這一個個小小的個體組合而成的嗎?
雖然幾個主演穿著光鮮亮麗,在奢侈品店或者辦公室工作,看似不受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但是和煎餅夫婦比起來,大家都是一樣的。煎餅夫婦雖然出現在每集的最後一分鐘,但是他們沒有臺詞,沒有語言,導演用鏡頭的方式表達了影片要傳達的意義。
接下來我就分析下,他們的出現到底有什麼用意?
第一,和主角們一樣,煎餅女人也是30歲,也是主演
看似煎餅攤的女人和主角們沒什麼交集,其實你錯了,在第一集,三位主演都和煎餅攤女人碰面了,只是你沒注意到而已。顧佳跑步的時候路過煎餅攤,王漫妮和鍾曉芹都在這個煎餅攤買過煎餅。四個30歲女人的出現,正式拉開了這部劇的序幕。
煎餅攤女人代表了底層人民的生活,畢竟看電視的30歲人群中,不是每個女人都能自己開公司,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在奢侈品店工作,也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坐在辦公室。而像煎餅夫婦一樣,靠雙手努力工作,為家庭打拼的才是我們大部分人的現實寫照,他們也是主演,演的就是我們這樣的人。
第二,他們和顧佳夫妻一樣,也在創業
30歲的女人能像顧佳一樣開公司,開茶廠的畢竟少,碰巧今年疫情的出現,很多人失業,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更是水深火熱。國家鼓勵創業,地攤經濟興起,煎餅夫婦的地攤正好代表了廣大人民的訴求。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要是靠自己雙手努力打拼出來的,哪怕賺得少一點,也是安心的。
其次,他們和顧佳一樣都有自己的孩子,而且孩子年齡差不多。在第5集的時候,顧佳帶著兒子路過煎餅攤,轉身發現兒子不見了。顧佳著急地尋找孩子,煎餅女人也在著急地尋找孩子,當她們發現兩個孩子躲在角落玩耍時,會心的一笑讓人印象深刻。那笑容是一樣的,他們著急的心是一樣的,他們愛孩子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樣的女人,一樣的媽媽。
顧佳的兒子使用的創可貼是國外進口的,是最好用的,而在第11集,煎餅夫婦的兒子也用了創可貼,而且還用創可貼在窗戶貼了一個房子,這是用孩子的視角給兩個家庭形成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