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助油畫寫實度升高 中國畫匠或曾採用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15世紀30年代左右,歐洲繪畫發生了集體性的質的飛躍,寫實度驟然提升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籠統的觀點認為,線性透視理論的建立帶動了畫家寫實能力的提升。但在美國,有藝術家和光學研究者合作研究,提出了一個別樣的推論:包括達·文西、拉斐爾、小霍爾班、卡拉瓦喬在內的藝術大師們,其實是藉助了「暗箱」和「透鏡」的光學力量才創作出大量可與「單反照片」媲美的偉大作品。此觀點乍聽不可思議,但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路,繪畫史上許多難解之謎貌似有了圓滿的答案。

  寫實度驟然提升

  依靠裸眼難完成

  著名文化人阿城有一年在羅浮宮觀賞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的素描展的感受是:「一百多幅,都很小,精妙之極。那個線條帥得會覺得這個傢伙太不可理解了,形那麼準,幾乎是毫不猶豫的。」

  美國畫家大衛·霍克尼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觀賞安格爾作品展時,也產生了同樣的震撼。根據資料記載,安格爾和他畫中的模特是素不相識的,但他卻畫得很快。霍克尼不禁產生了疑問:「安格爾是如何畫出來的?」為了更好地觀賞,霍克尼把安格爾的作品複印放大,素描的線條讓他想起了當代畫家安迪·沃霍爾——他喜歡利用照片的投影進行勾勒描摹。憑著直覺,霍克尼大膽地設想:在1812年,安格爾是否也運用了某種投影器?

  霍克尼自製了一種叫「顯像描繪器」的設備。它的基本原理是把一塊稜鏡裝在杆子上,這塊稜鏡可以把它對面任何實景轉換為幻象,投射到它下方的紙面上,便於畫家進行描摹。霍克尼用這個方法,畫出了很多類似安格爾風格的素描肖像,確實更快、更容易。後來,霍克尼又在工作室的牆上把歷代西方油畫傑作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然後他發現,以1430年為界,畫家們的技藝集體性地產生了飛躍,寫實度驟然提升,畫家開始擅長於刻畫人物面部稍縱即逝的生動表情,「類照片」的效果讓他很難相信這都是依靠裸眼繪製而成的。

  霍克尼深信,畫面的突然變化意味著發生了一場隱秘的技術變革。15世紀早期,線性透視被發明出來,使藝術家得以描繪空間的後退,空間中的物象則按比例安排得恰如從一個視點看上去那樣。但線性透視並不能幫助藝術家畫出與衣褶嚴絲合縫的紋樣,也不能幫助藝術家畫出鎧甲上的閃光,而光學器材卻可以幫助藝術家觀察並且做到這一切。

  名畫細節中「露餡」的光學技術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光學教授查爾斯·法爾考的幫助下,霍克尼做了大膽的推斷:在1430年前後,包括安格爾在內的眾多畫家們都掌握了一項「隱秘的知識」——利用暗箱、凹透鏡和凸透鏡來繪畫。他的實驗證明了這一推斷是成立的,以這個嶄新的視角來審視世界名畫,會發現很多之前被忽視的細節。

  人物瞳孔縮小暗指光學儀器存在

  許多人物肖像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人物身處非常黑暗的背景下,但臉上的光線卻很強烈。同時,主人公的瞳孔呈縮小狀態,說明他們身處非常強烈的光線直射下。這種「不自然」的狀態,也在暗指可能會有某種光學儀器的存在。

  小尺幅人物肖像作品眾多

  在使用凹面鏡投影的情況下,無論凹面鏡多大,有效圖像的大小都不超過30釐米,這是一切凹面鏡的光學特點。超出這一有效範圍之外的圖像,就不再能獲得清晰的對焦。因此,藉助凹面鏡描繪的作品尺幅必須很小,諸如安格爾大量的小尺幅肖像。

  透視不準的痕跡時有出現

  使用透鏡來創作比較大的畫面時,必須採取分別描繪各個局部的片段及靜物部分,然後再將它們拼貼成全幅的辦法。如此一來,「單點透視」就被「多重窗口透視」所取代。而「多重窗口」總會有「透視錯誤」的痕跡。這種「對焦不準」不可能出現在用肉眼觀察的情況下,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使用了光學儀器。查爾斯·法爾考也認為在畫作中出現一些「模糊點」確實非同尋常,而他甚至可以根據畫面的信息測算出當時畫家所使用的凹透鏡的焦距和大小。

  多點聚焦導致人物比例失調

  在很多世界名畫中,人們會發現主人公的比例顯得特別奇怪,其實也是多點聚焦導致的結果。比如法國畫家夏爾丹《從市場歸來》中女孩的兩個長胳膊,荷蘭畫家哈爾斯筆下接近「十二頭身」的貴族,凡·戴克描繪的至少有3.65米高的女士等。這些畫中都存在多個視點,是被分別描繪然後用蒙太奇的方法拼貼而成的。

  畫作中出現大量左撇子

  大概在16世紀,普通透鏡的尺度發展得足夠大,開始取代凹面鏡。普通透鏡具有更廣闊的視域,但是和凹面鏡有所不同,透鏡折射的圖像是左右反轉的。所以16世紀末,在藝術家利用透鏡的時代,畫中突然湧現了大批的左撇子:大多數人用左手端酒杯,革命者舉起左拳,士兵用左手敬禮等。弗蘭茲哈爾斯博物館保留的一幅1660年的畫作中,所有人物都是左撇子,包括一對男女,一個指著他們的人以及一隻猴子,這顯然是極不正常的。而且如果用電腦將這些左撇子的畫作鏡像反轉一下使得他們變成右手,會發現畫面更加自然。「左撇子」現象從卡拉瓦喬開始至少延續了四十年,直到高品質的平面鏡出現,再度反射可以將圖像又反轉過來為止。

  沒有素描傳世的神秘大師

  在霍克尼看來,卡拉瓦喬是使用透鏡作畫的著名代表。沒有任何記載告訴我們當年卡拉瓦喬是如何作畫的,只知道他畫得很快,而且他曾在天花板上開了個洞,引起房東的抱怨;還知道他的財產清單上列有十一件玻璃片;另有記載他曾藉助一面鏡子繪製小幅肖像。更加關鍵的是,他沒有留下任何素描作品。沒有素描,是如何畫出如此複雜的構圖而不犯錯誤、不經修改呢?有些人說卡拉瓦喬具有「上帝賜予的技能」,霍克尼不否認這一點,但同時相信他一定藉助了光學工具做輔助,「或許是他的贊助人蒙特大主教送給他的,這個蒙特大主教曾經向伽利略提過建議,告訴他如何改進望遠鏡,毫無疑問,他非常了解光學器材。」

  利用光學器材並非不光彩的「作弊」

  當然,關於藝術大師是否集體使用了光學器材進行作畫,仍有不少疑問。比如:如果繪畫使用了光學投影,那麼大量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又是如何產生的?如果這些大師使用透鏡或暗箱作畫,那他們那些水平同樣高超的自畫像又是如何畫出來的?此外,雖然霍克尼提到卡拉瓦喬等大師沒有素描作品存世,但也有很多上了他「黑名單」的大師是有素描作品可資證明其超凡技藝的,比如達·文西和小霍爾班等。

  霍克尼表示,雖然他提出六百年前的畫家在利用光學器材作畫,但不意味著這些畫家在進行不光彩的「作弊」,這個推論也完全不是要貶低這些偉大畫家取得的成就。「事實上,光學器材本身不會作畫,唯有藝術家的雙手才能留下筆跡,而那需要有偉大的技藝。對我來說,認識到這一情況,使他們的成就更加驚人。」

  中國畫匠可能也採用過透鏡

  透鏡技術不僅在西方藝術世界中隱秘地存在了幾百年,很有可能也曾傳到過中國。阿城曾經表示,中國宋代、元代的人臉都畫得不太像,有點像義大利的喬託時代。但到了晚明,人臉一下子就能畫準了,正是因為當時的傳教士將透鏡帶到了國內。「一些畫遺容的工匠用到了透鏡,這是一個行業秘密。那是畫得不可思議的好,而且當中沒有發展過程。我看過一本書,書裡收了很多畫遺容的匠人的手稿,神韻好得不得了,跟安格爾是一個級別的。」

  在1839年化學攝影術被發明出來之後,透鏡技術漸漸失傳。在化學攝影術面前,藝術家們對「畫得像」的追求顯得毫無意義,也迫使藝術家們開始對主宰西方繪畫作品的「光學鏡頭的觀看方式是否具有局限性」展開了思索。霍克尼曾經來過中國,對中國捲軸畫的「遊觀」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比歐洲大師們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進行精緻的「窗口繪畫」更加高妙的繪畫思想,也特別值得當代藝術家們借鑑。但現在很多中國藝術家也拋棄了散點透視,所以霍克尼不禁感慨:其實光學投影方式僅僅是觀看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即便從人的視覺角度看,也並不「真實」。對這個問題的思索以及突破,可能蘊藏著為當代藝術打開一扇新窗口的巨大可能。文/圖:記者金葉

相關焦點

  • 菲涅爾透鏡的故事
    菲涅爾透鏡是由法國物理學家奧古斯汀.菲涅爾(Augustin.Fresnel)發明的,他在1822年最初使用這種透鏡設計用於建立一個玻璃菲涅爾透鏡系統——燈塔透鏡。       通過將數個獨立的截面安裝在一個框架上從而製作出更輕更薄的透鏡,這一想法常被認為是由布封伯爵提出的。孔多塞(1743-1794)提議用單片薄玻璃來研磨出這樣的透鏡。而法國物理學家兼工程師菲涅耳亦對這種透鏡在燈塔上的應用寄予厚望。根據史密森學會的描述,1823年,第一枚菲涅爾透鏡被用在了吉倫特河口的哥杜昂燈塔上;透過它發射的光線可以在20英裡(32千米)以外看到。
  • 一顆透鏡的進化史2──菲涅爾透鏡
    與傳統透鏡和GRIN透鏡不同的是,這類元件是基於光波的衍射理論,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集成電路製備工藝(IC),在基片(wafer)或傳統光學器件的表面上刻蝕(etching)出高低不平深淺不一、具有特定浮雕結構的純相位衍射光學元件,從而實現對入射光相位進行調製。
  • 如何在OpticStudio中建模菲涅爾透鏡
    菲涅爾透鏡在光學中有多種應用場合,像近年火熱的VR技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的核心是菲涅爾透鏡。OpticStudio裡有許多建模菲涅爾透鏡的方法,我們曾經推送過一篇《如何建模複雜菲涅爾透鏡》的文章,它介紹了如何建模一個每個環都不同的菲涅爾透鏡。
  • 菲涅爾透鏡的原理及應用
    菲涅爾透鏡的在很多時候相當於紅外線及可見光的凸透鏡,效果較好,但成本比普通的凸透鏡低很多。菲涅爾透鏡可按照光學設計或結構進行分類。菲涅爾透鏡作用有兩個:一是聚焦作用;二是將探測區域內分為若干個明區和暗區,使進入探測區域的移動物體能以溫度變化的形式在PIR上產生變化熱釋紅外信號。
  • 「凸透鏡」簡單發展演變:眼鏡
    元帥奏道:『眼鏡之類,觀書可以助明。』」孫雲球還根據凸凹透鏡的屈光原理,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並採用它驗光配鏡。孫雲球是我國主覺驗光的先驅。圖 孫雲球普及後的眼鏡西方的時間不可考(據說):據稱西方史料記載西元1世紀的時候,被後世稱為「嗜血的尼祿」的羅馬皇帝尼祿曾佩戴著用祖母綠打磨過的鏡片觀看了一場決鬥表演。我們現在無法去考證這時的祖母綠鏡片放大效果如何,但尼祿皇帝應該是戴彩色鏡片的第一人。這之後,義大利天文學家託勒密曾描述過一種凸透鏡可以幫助閱讀。
  • 如何建立菲涅爾透鏡模型?
    菲涅爾透鏡的表面是不連續的,與光焦度相同的傳統透鏡相比,菲涅爾透鏡的厚度要低得多。因為它很薄,從而材料吸收而損失的光很少,成像質量所付出的代價也小。菲涅爾透鏡常被用在燈塔、背投電視、太陽能聚光器等多種場合。本文介紹菲涅爾透鏡在序列模式和非序列模式中的各種建模方式,並比較他們的異同。
  • 微課堂 | 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
    照相機鏡頭是由幾片透鏡組成的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透鏡的兩個表面中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這種透鏡叫做薄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因此凸透鏡又叫做會聚透鏡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視頻《焦點和焦距》凸透鏡的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 光學透鏡稜鏡生產廠家/晶亮光電
    光學透鏡通常是用玻璃或者塑料製成的表面為球面的光學元件,光學透鏡是利用光學折射原理咋光學系統中實現:光線聚合、光線分散、光學成像;光學透鏡經過設計由多個透鏡組合而成的複合透鏡可以對色彩校正進行優化,糾正球面像差等。
  • 科普:凸透鏡
    凸透鏡分為雙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彎月形)等形式,凸透鏡有會聚光線的作用故又稱會聚透鏡,較厚的凸透鏡則有望遠、會聚等作用,這與透鏡的厚度有關。遠視眼鏡是凸透鏡。一、原理凸透鏡擁有放大作用。凸透鏡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實虛正倒。
  • 光學球面凸透鏡與非球面透鏡的關係及成像原理/晶亮光電
    可以採用增加透鏡的方法,增加凹凸面,從而減小球差的大小;另外再不能增加透鏡的情況下,常使用二次曲面來消除球差,即常說的Conic 非球面。彗形像差,又稱彗星像差,此種像差的分布形狀以類似於彗星的拖尾而得名。軸外物點發出的錐形光束通過光學系統成像後,在理想像面不能形成完善的像點,軸外視場不同孔徑區域成像的放大率不同形成的。
  • 《命運2》普羅米修斯透鏡屬性怎麼樣 普羅米修斯透鏡屬性一覽
    導 讀 普羅米修斯透鏡是《命運2》中的一把追蹤步槍,屬於異域級的武器,和冷酷無情一個類型,下邊就給大家帶來命運
  • 物理 |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3、凸透鏡成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4、物體離焦點越近,像離焦點越遠,且像越大。   凸透鏡成像公式,即透鏡成像公式、高斯成像公式,其形式為1/f=1/u+1/v。其中f為焦距,凸正凹負;u為物距;v為像距,實正虛負。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1/u+1/v=1/f(即:物距的倒數與像距的倒數之和等於焦距的倒數。)一共有兩種推導方法 。
  • 如何模擬複雜的菲涅爾透鏡
    這篇文章介紹了如何模擬每個菲涅爾環都由不同數據定義的複雜菲涅爾透鏡。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定義複雜物體。文中使用的示例文件請從以下連結處下載:https://customers.zemax.com/ZMXLLC/media/Knowledge-Base/Attachments/Complex-Fresnel.zip菲涅爾透鏡與普通透鏡有所區別,它是將普通透鏡連續、光滑的表面分成一系列同心圓環,這些同心圓環被稱為菲涅爾環帶 (Fresnel zones
  • 電影與古典油畫相結合的探索之《斯巴達三百勇士》
    但當時我正在進行我的油畫連環畫成名作《光輝歲月—beyond樂隊的故事》的創作,這個提議只能暫時擱置。我的油畫連環畫代表作《光輝歲月—beyond樂隊的故事》(入選十一屆全國美展)選頁2014年,我愛人韓麗娟被國外影視美術的大量優秀作品吸引,決心從事這項工作,我本身就是個電影發燒友,當然沒道理反對她,同時,也打算助她一臂之力。
  • 大眾高爾夫改燈 滷素燈升級透鏡LED大燈 專業改燈更安全
    與老款高爾夫車型相比,它的前臉與早前發布的海外版車型基本一致,高爾夫7.5採用全新「X」前臉造型,鍍鉻裝飾條與日間行車燈相連,延伸視覺寬度,與下格柵設計精彩結合,形成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立體前臉線條,勾勒「X」造型,可以說高爾夫7.5的造型在「小鋼炮」中還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 高效非成像聚光非球面透鏡光學系統設計與性能分析-晶亮光電
    基於此,在Zemax的非序列模式下,完成了非球面透鏡和棒錐鏡的建模和優化,通過蒙特卡羅光線追跡分析實現了光學效率為87%、接收角為0.9° 的非成像聚光光學系統。最後,基於非球面透鏡陣列和棒錐鏡樣品,實現了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組的封裝與測試。測試結果表明,該模組的光電轉換效率達30.03%,與菲涅爾透鏡構成的高倍聚光型光伏模組相比有顯著提升。
  • 八年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超全梳理!
    放大鏡就是凸透鏡,能成放大的、正立的虛像。現象:同一個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問題:凸透鏡成的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跟物距 有什麼關係?1.物距(u): 物體 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2.像距(v): 像 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
  • 油畫初學者技法入門:詳細地講解油畫的步驟,值得油畫愛好者收藏
    當然可以採用溼蓋溼的畫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採用透明畫法的藝術家同時畫幾幅畫。 (4)薄塗。 透明著色之後,為增加物象的體感、質感,高光及細節部分常採用薄塗方式強調,用大量白色調和大量的調色油塗於幹後的上光色上,多加調色油是為了遵守「肥蓋瘦」的原則。注意:這一階段不要使用松節油。松節油只在灰色畫階段使用。
  • 初二物理重難點,兩個公式暴力破解透鏡問題
    課本或輔導材料中關於凸透鏡成像的知識一般都是大篇幅的,如: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其成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線通過凸透鏡後發生折射形成的,成像規律為:一倍焦距分虛實;二倍焦距分大小;像倒立,虛像正立;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成虛像時,物近像近像變小。
  • 斯巴魯XV升級小糸Q5雙光透鏡+歐司朗5500K+導光天使眼+霧燈雙光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