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庚與蔡牽,兩位老鄉同學,一位從軍入伍,一位亡命海上,一位威震閩浙,成為感動皇帝的大清猛將,一位稱王臺灣,成為清軍聞風喪膽的海盜王。海盜王蔡牽把猛將李長庚滅了,猛將李長庚的部下卻最終逼得海盜王蔡牽自殺,誰也不欠誰。從李長庚的角度看,蔡牽代表了作奸犯科的勢力,從蔡牽的角度看,李長庚成為了壓抑海上貿易的幫兇。話說,沒有蔡牽,李長庚又如何能死後封伯,沒有李長庚,蔡牽也成就不了稱霸東南沿海,甚至南洋的「海洋巨盜」 。做老鄉做成這樣,也算是夠死磕的了。 —— 小編
李長庚故居,馬巷後濱「伯府」
馬巷後濱村,有清代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故居。《翔安區志》介紹道:
李長庚故居,又稱「伯府」,位於馬巷鎮後濱村27號。建於清乾隆年間。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310平方米。兩進、磚木結構,懸山頂。前進門廳面闊3間,進深2間,後進厝面闊3間,進深2間,原為穿鬥式梁架,硬山頂。兩側有護厝,現僅存南側一列,面闊五間,進深1間。穿鬥式梁架,硬山頂。此建築為閩南紅磚民居樣式,土木、磚石結構,建築風格樸實。
後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2010版的《廈門市地名志》對這個現今稱為社區的昔日村莊作如是說:
在馬巷鎮中部。東接舫陽社區,西連內垵、黎安社區,南毗西坂社區,北鄰五星、友民社區。駐地後濱村故名。鎮政府駐地。面積約3平方千米。轄後濱、張林、上莊、路邊許4自然村。1123戶、3690人。老區村。
清屬民安裡十一都界頭保、翔風裡十二都後蓮保。1943年馬巷鎮侯濱保。1950年稱後濱鄉。1959年為馬巷公社後濱大隊。1961年屬巷南公社。1964年屬馬巷公社。1984年為後濱鄉後濱村委會。1987年屬馬巷鎮。2004年12月改制社區。
原名侯濱,諧音後濱。有「武功之鄉」稱譽,是清乾隆年間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李廷鈺故裡;也是清廣東提督李增皆、登州鎮總兵李阜師、廈門水師提督李維華、金門協副將李維實故裡。還有武舉人李廷獻、李光庚,河南司郎中李應昌,羅定州通判李承恩等鄉賢名宦。
後濱的故事應該從李長庚開始,而李長庚的故事又始於蔡牽。蔡牽的戶籍在「西柯同安縣從順裡三都西浦」,也就是今日同安西柯鎮西浦村。舊日西柯與馬巷同轄於同安縣治,因此也就有了蔡李二人同裡同學之說。二人命定互為天敵、剋星:
蔡牽之生也,與李忠毅公同裡閈。少時同就村塾讀書,蒙師出,則共習擊刺跳縱之術,皆精絕。牽好大言,嘗言他日得志,當踞某邑,屠某城,殺某官。公斥之曰:是賊也,子得志,吾必滅之。聞者皆笑,以為戲言耳。(王崧辰《老薑隨筆一則》)
不管黑道、白道,要想成為魁首,幼小時便要與眾不同。這李長庚天生「倜儻警敏」。剛入蒙學,就能提筆書寫「天生我材必有用」(阮元《壯烈伯李忠毅公傳》)。其父「於課讀之暇,令習騎射」(《李忠毅公遺詩》《寄示次兒廷鈺》附註),開始其不凡經歷: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武進士,由藍翎侍衛補浙江衢州都司。升至遊擊參將、樂清副將。後入閩代理海壇鎮總兵,旋因民船被盜,誤為海壇盜所為,被革職。返鄉後自辦鄉勇。多次擒獲海盜,被朝廷起用,歷任銅山參將、海壇遊擊等職。多次擊敗安南(今越南)海盜和蔡牽海上抗清武裝,升澎湖副將、浙江定海鎮總兵。(《廈門市志》)
再說這蔡牽自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四處飄零替人打工。此時正是嘉慶初年,粵閩浙三省沿海海賊頻現,名目有紅梅幫、和尚幫、攔腳幫等等。蔡牽混跡其間,漸漸混成黑道大佬,立起山頭,拉起幫派,號「蔡牽幫」。「率巨舶數十,大肆劫掠」,禍害及於浙閩粵三省沿海。其搶劫綁票,手段最為毒辣,「每劫係數人為質,約以番銀取贖。如違限,則刳腸暴鮝以示眾」(《四明談助》)。「刳腸暴鮝」也就是剖開肚子,曬成魚乾狀。蔡牽駛的都是烏艚船,配以大型火炮,配備比官軍優越許多。清軍因此連連敗戰。浙江巡撫阮元緊急向朝廷舉薦定海鎮總兵李長庚。
烏艚船是閩、廣沿海的一種木製帆船,船體塗黑色,船型如槽狀,船頭兩側繪雙眼,故稱烏艚。
李長庚畫像(來源:《福建戍臺名將列傳》)
李長庚諳熟海情,之前剿滅海賊屢有戰功。阮元便請其以定海總兵身份統領定海、溫州、黃巖三鎮水師。
浙江巡撫阮元,系江蘇儀徵縣人,素擅文名,兼通武略,見了李長庚,談了一回剿寇事宜,甚為合意,遂大加賞識。惺惺惜惺惺。長庚獻造船制炮兩大策,阮撫臺一律採用,即為籌款十餘萬兩,交與長庚。天下無難事,總教現銀子,長庚得了這項巨款,就放著膽子,造起大船三十艘,名叫霆船,鑄就大炮四百尊,就各船配搭,乘風破浪,所向披靡,連敗蔡牽於岐頭東霍等洋,擒住賊目張如茂等,兵威大振。
霆船(圖自網絡)
嘉慶八年,蔡牽至定海,到普陀山進香,長庚探悉,將霆船一齊放出,四面掩擊。蔡牽不及防備,忙跳下小船,單舸逃去。餘外大艇,多被長庚一陣炮彈,打得篷穿桅折;並傳令舟師追趕。
此時的蔡牽,正如喪家犬,漏網之魚,逃至閩洋,又見霆船追至,據著上風,不能衝突,他連忙取了數萬銀子,遣人至閩督玉德處乞降。玉德見了銀子,好似蒼蠅見血,叮住不放,為了此物,誤盡天下官吏。還管什麼真假,立飭興泉道慶徠,赴海口招撫。蔡牽與慶徠約,如果許降,須令李長庚退兵回港,勿得窮追。慶徠飛報玉德,玉德飛飭李長庚回兵。長庚明知蔡牽詐降,無如提督的位置,要受督撫節制,總督有命,不得違拗,未免落了幾點英雄淚,帶兵回港。
蔡牽恰慢慢兒修好檣械,備好餱糧,揚帆遁去。暗地裡恰賄通姦商,替他製造巨艦,比霆船還要高大,只說載貨出洋。一出了口,便交與蔡牽。蔡牽得此巨艦,又縱橫海上,劫得臺灣米數千擔,接濟朱濆,與濆合勢,再犯溫州。(蔡東藩《清史演義》)
有了新的大船,蔡牽就有了越洋的能力。嘉慶9年夏,蔡牽率80餘艘大船攻打臺灣鹿耳門,福建水師抵抗無力,蔡牽「燔木城,毀炮臺,搶鐵炮大小五十餘架」(陳壽祺《福建通志》)。嘉慶5年時,朝廷欲命李長庚為福建提督,玉德曾以李為福建人,例當迴避而拒之。如今臺海形勢緊迫,玉德不得不和阮元合奏,請求朝廷任命李長庚統領閩浙水師,以對付蔡牽。朝廷許之。
李長庚雖能統轄閩浙水軍,但攏不住閩浙官場人心。軍中發令多受掣肘,賊行海上卻多有照應。李長庚面對「將怯兵單,民多無行,捕務良難」的現實,寫詩感嘆:
極目烽煙一望賒,南洋醜類竟如麻。
兵單猶得資陳力,將怯誰能為眾誇。
語恐傷時常檢點,才非治世每諮嗟。
可憐沿海諸村落,盡作犯科罔法家。
嘉慶10年4月,蔡牽佔領臺灣,自稱「鎮海王」,改元「光明」。全臺各股武裝力量風從響應。嘉慶緊急委任賽衝林為欽差大臣,到臺灣督辦軍務。11年2月,李長庚水軍在臺南洲仔尾大勝。蔡牽在水陸夾擊下大窘。11年4月,兩軍交戰鹿耳門港,蔡牽大敗,卻乘潮水突圍,倏然遁去。嘉慶怒,下詔革去李長庚翎頂,令其立功自贖。李長庚自感「責重才疏」而「愁腸難解」,作詩道:
衰病殘年強自支,長洋淼淼戴星馳。
渠魁未滅恩多負,壯志銷磨事可知。
報國有心愁計拙,封侯無命笑情痴。
眼前醜類猖狂極,不世勳名正此時。
此後,李長庚在海上死命追擊蔡牽,屢有戰績。是年8月,兩軍交戰於定海漁山。大戰兩個時辰,傷斃蔡眾數百。李長庚船「專擊牽舟,牽瓦石、火器雨下,公額身皆受傷,牽復遁去」。事聞,復頂戴。
與李長庚同時受罰的還有總督玉德。玉德一直與李長庚不對付。「於李長庚兵船剿賊之時,事事掣肘。如所需火藥、炮位、船隻、兵米等事不能應手,而於盜船接濟之路又不為之嚴行杜絕,以致兵船日形匱乏,盜船駛竄自如,追捕不能得力。」(阮元《壯烈伯李忠毅公傳》)嘉慶皇帝屢次下詔斥責玉德蒞閩多年卻不整治海疆,致使地方防務廢弛,盜寇猖獗。臺灣戰事吃緊,玉德還能安坐廈門養尊處優,既不實力籌辦軍務,又不確實打探情報,一味敷衍。嘉慶最後忍無可忍,以「養癰貽患之罪」將玉德給辦了,降為三等侍衛遣戍伊犁。福建巡撫李殿圖也與玉德一同被貶。「禍首」李長庚由此引發閩中「官憤」,遭到同僚們群起攻擊。
11年5月,新督阿林保上任。其中自然少不了接風洗塵,引見拜會等禮儀、程式。
及阿林保之至閩也,置酒款長庚,謂曰:「大海捕魚,何時入網?海外事無左(佐)證,公但斬一酋,以牽首報,我飛章告捷,以餘賊歸善後辦理。公受上賞,我亦邀次功,孰與窮年冒風濤僥倖萬一哉?」長庚謝曰:「吾何能為此?久視海船如廬舍,誓與賊同死,不與同生!」阿林保不懌。(《清史稿》)
於是,阿林保屢次上章彈劾李長庚「玩誤縱賊」,請「參革治罪」。嘉慶還算是明白人,命浙江新任巡撫清安泰密查。
清安泰疏言:「長庚熟海島形勢、風雲沙線,每戰自持柁,老於操舟者不及。兩年在軍,過門不入。以捐造船械,傾其家貲。所俘獲盡以賞功,士爭效死。八月中戰漁山,圍攻蔡逆,火器瓦石雨下,身受多創,將士傷百四十人,鏖戰不退。賊中語:『不畏千萬兵,只畏李長庚。』實水師諸將之冠。」且備陳海戰之難,非兩省合力不能成功狀。時同戰諸鎮,亦交章言長庚實非逗留。仁宗震怒,切責阿林保,謂:「朕若輕信其言,豈不自失良將?嗣後剿賊專倚長庚,儻阿林保從中掣肘,玉德即前車之鑑!」並飭造大同安梭船三十,未成以前,先僱商船備剿。長庚聞之,益感奮。(《清史稿》)
接到聖旨,李長庚感慨萬千,道:「恭讀九月初六日諭旨,感激涕零,令人思死圖報,而清公知己之感亦不能忘」,於是又賦詩二首,其一道:
忽地風波亦太奇,全憑忠信任飄馳。
是非到底終須定,禍福分明豈可欺?
入世有心圖報國,除奸無日愧相知。
眼前榮辱都休論,浩蕩天恩感不支。
嘉慶12年冬,李長庚追擊蔡牽至廣東黑水洋。此時蔡牽只剩三艘兵船。李長庚兵船將其團團圍住。
李(長庚)因山為壘,以逸待勞,四面圍之,計日可獲。而閩督飛檄催戰,責以逗撓。幕客勸李封章入奏,李斫舷怒曰:「大丈夫以死報國,不受唾面辱也!」因整軍進。下令皆持短兵,為必死計。及戰,浙軍無不一當百。有卒躍登牽船,牽幾被擒,以眾寡不敵死。而牽奴林十小素識李,潛由篷窗發火槍,中胸。李茹痛呼曰:「諸君不殺此賊,老夫死不暝目矣!」長號而終。(《清稗類鈔》)
時年58。陳壽祺在《李忠毅公神道碑》中,對李長庚之死作了藝術化渲染:
俄風大起,水立,舟中皆傾眩,飛炮中咽及額。是日日昃,殞。垂絕,猶左手持刀,右手執盾,目怒視如平生。
嘉慶帝聞訊,即降旨,其中道:
覽奏,為之心搖手戰,震悼之至。朕於李長庚素未識面,迭經降旨褎嘉;並許以奏報擒獲巨魁之時,優予世職。李長庚感激朕恩,倍矢忠藎。不意其功屆垂成之際,臨陣捐軀!朕披覽奏章,不禁為之墮淚。
嘉慶隨後又連頒數道詔書:追封李長庚為三等壯烈伯,予以世襲,封諡「忠毅」;賞銀一千兩辦理喪事,後又續賜銀子四百兩;由巡撫張師誠為特使親往同安代皇上祭奠;拿獲賊犯,如有放炮中傷李長庚之人,解赴同安於李長庚靈前臠祭,倘不能究出放炮之賊,則將賊眾內罪應凌遲者一、二人解往同安臠割致祭;於原籍同安縣建專祠,春秋祭祀。封妻蔭子自是常例。祖上三代皆受封贈,夫人吳氏封一品夫人。李長庚親子廷駒早卒,其親侄中有李世潤、李廷孚二人。李世潤赴臺年久,已無下落;李廷孚又不務正業,李長庚歿後也不回原籍服孝,平日又為李長庚所憎惡。惟有同姓之子李廷鈺自幼抱養撫育,為李長庚平素鍾愛。官方察看後,評價李廷鈺「明白清秀,可有出息」,同意「立繼為嗣」,「承襲李長庚世職」(《清實錄》)。這李廷鈺日後果真成長為一戰將,為朝廷出力。
壯烈伯章(來源:網絡)
嘉慶13年9月,李長庚葬於同安坪邊山。皇上專為其製作祭文及碑文。並敕令總督將所捉獲的蔡牽義子蔡二來砍下首級,祭於李長庚靈前。著名學者洪亮吉應李家人之邀撰寫墓志銘。贊之曰:
(從嘉慶元年以來)歷十二年,凡寒暑晝夜、風霰雪雹,無一日得離海洋,亦無一日不搜海盜,鬢髮以此白,面目以此黧。而公亦誓死滅賊,不復有旋踵想矣。記曰: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者實於公一人。
又有銘曰:
岷山之源,誰神於江?離堆灌口,為公之宗;
閩江之南,誰神於海?高浦浯洲,公神斯在。
公不滅賊賊害公,怒氣上作三天虹。
雷電擊賊滄海東,公之英靈在天地。
一訃傳來十州涕,除夕先膺萬家祭。
公能報國死亦甘,留此正氣維東南。
我銘公墓兮石作函,歷萬萬古兮詞無慚。
御賜墓葬匾額(藏於「伯府」)
李長庚連年徵戰,常過家門而不入。最擔心骸骨無法歸葬故土,因此每有落齒,輒寄回家中,大概有歸骨之意。如今魂歸故裡,備極哀榮。焦循有輓詩道:
皜皜舟山月,矗矗衝冠發。
款款烈士心,矯矯將軍骨。
白骨歸同安,英風匝閩越。
同年五月,寧波昭忠祠建李忠毅公專祠,故友阮元哭祭並賦詩四首,其一道:
粵海閩天接燧烽,大星如鬥墜殘冬。
一生精氣乘箕尾,百戰功名稱鼎鍾。
死後人知真盡節,生前帝許得崇封。
至尊震悼廷臣哭,早有孤忠動九重。
其他亦有「遠探蛟穴五千裡,苦歷鯨波二十年」、「手中曾擊千舟盜,海上如連萬裡城」一類詩句。
李長庚陣亡之後,由王得祿接任福建提督,邱良功接任浙江提督,二人皆為李長庚舊部。此時的閩浙總督也改命漢人方維甸擔任。從此閩浙合力、同仇敵愾。嘉慶14年8月,邱、王二部「同擊蔡牽於定海漁山,敗之。牽東南走,追至黑水洋,合擊累日,良功以浙舟駢列賊舟東,得祿率閩舟列浙舟東,戰酣,良功舟傷暫退,得祿舟進,附牽舟,諸賊黨隔不得援。牽鉛丸盡,以番銀代,得祿額腕皆傷,擲火焚牽舟尾樓,復衝斷其柁。牽知不免,舉炮自裂其舟沉於海」(《清史稿》)。
蔡牽既滅,繳獲的兵器被視為「不祥金」,「既不可用,又棄之可惜」(阮亨《瀛舟筆談》),於是又有一段軼事:
阮文達(阮元)平蔡牽,得其兵器,熔為秦檜夫婦,跪嶽廟前。好事者撰聯語,分系其頸。檜曰:「咳!僕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王氏曰:「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互相埋怨,口吻如生。公謁廟見之,不覺大笑。
以「不祥金」鑄不祥人,任千古人唾罵之。阮元是否將摯友喻為精忠報國的嶽武穆,不得而知;但痛恨奸佞之誤國卻是很明白的。
「伯府」大廳
作者簡介:李瑞光,廈門人,筆名海峽問史,曾貢獻於教育界,現悉心精研廈門文史。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