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舫山書院
臺海網12月17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翔安區馬巷老街有一座書院,150多年來一直在當地發揮著文化傳承和引領作用,並培養出一批批優秀人才,它便是舫山書院。
本期《走街串巷話馬巷》老建築系列,記者帶您走進這所百年書院。
書院歷史悠長 培養出一批批優秀人才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馬巷老街人文氣息最濃厚的一條道路——書院路,舫山書院就坐落於此,這是一幢典型的閩南明清古建築,書院後方是文昌樓閣,門楣高懸「紫陽過化」金匾,中廳沿古例供奉朱文公神像,上層供奉文昌帝君,配祀魁星公、朱衣神。書院附近還有馬巷文化活動中心,以及觀音宮、新華書店、馬巷公園等文化民俗活動場所。
據《馬巷廳志》記載,舫山書院由時任馬巷廳通判鮑復康創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動工,歷時兩年半完成。當時,書院主要是培養參加科舉考試的童生,科舉制度廢除後,改成近代學堂。
解放後,舫山書院改為小學(馬巷中心小學舊址),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如國際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廈門大學蔡啟瑞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湧。它還培養了一批為翔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民教師,如馬巷中心小學原副校長陳劍基、馬巷鎮逸夫小學原校長朱文傳等。此外,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廈門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謝水墨,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許培坤,中國象棋特級大師鄭一泓等也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一直以來,舫山書院在老馬巷人的心中都佔有較高地位,它的歷史當地老人都能娓娓道來。老人們說,《小城春秋》作者高雲覽,在1929年至1931年期間,就在這裡執掌教鞭,並寫下了處女作《前夜》。
繼續文化引領 為新時代新馬巷添磚加瓦
歲月如梭,舫山書院已不再辦學,不再傳出學子們的琅琅讀書聲。但它依舊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引領作用,不斷以自己的方式為馬巷的文化底蘊添磚加瓦。
2003年,經過修繕,舫山書院成為馬巷鎮老年學校、康樂大講堂的舉辦地。舫山書院道德講堂定期舉辦講座,內容涵蓋養生保健、文明禮儀、消防知識、交通安全等,受眾遍及各個年齡層,成為我市的「道德講堂示範點」。
2010年,舫山書院新增一塊牌匾,被市委宣傳部授予「市級理論進基層示範點」,成為馬巷黨員幹部學政治理論、學健身養生、學文化知識的陣地。之後,馬巷鎮還依託舫山書院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子,如陳劍基和朱文傳等老教師,又回到舫山書院,義務承擔起老體協的工作。在他們的帶領下,馬巷鎮老齡事業開展得紅紅火火,書院內的老年學校每周都有康樂班、音樂班、曲藝班、民樂班、舞蹈班等課程,讓老人們老有所樂。
【心聲】
舫山書院修建的初衷,一是感念朱子的教化之德,二是繼承朱子的教育精神,培養真正為民謀福利的人才。作為舫山書院的一分子,我們將不負先人的期望,為發揚馬巷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馬巷鎮逸夫小學原校長朱文傳
(文/記者 戴舒靜 通訊員 何振邦 圖/陳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