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荊志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作者: 華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下肢靜脈血栓較為常見的症狀是下肢腫脹,有時伴隨疼痛。但反過來,下肢浮腫一定是深靜脈血栓形成嗎?這可不一定,因為有多種生理現象或疾病都會造成下肢腫脹。
1.「不是病」的浮腫
有些浮腫並非是疾病的表現,而是一種生理反應,一般無需治療。
體位性浮腫。有些人發現自己晚上雙腿浮腫,睡一覺清晨浮腫消失,即「晨輕暮重」,這是由於白天長時間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積造成下肢浮腫,一旦平臥或抬高下肢後,浮腫可自行減輕,消失,這種體位性浮腫很常見。
特發性浮腫。有些 20~40 歲的女性,早晨起床後,眼瞼及顏面常出現輕度浮腫,下肢有凹陷性水腫或緊繃感,但這種浮腫往往隨著活動逐漸減輕消退,可以反覆發作。這被稱為特發性浮腫,也比較常見。
激素水平相關的浮腫。有些健康女性在月經來潮前一周或半個月內,出現眼瞼、手背、腳踝甚至雙下肢輕度浮腫,以及煩躁、失眠、疲乏、頭痛等症狀。月經來潮時,浮腫及其他症狀可逐漸消退。
藥物相關的浮腫。比如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雄性激素、胰島素、甘草、鈣拮抗劑類的降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等,可導致臉、手、足出現浮腫,停藥後浮腫會逐漸消退。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其他疾病引起的浮腫
心性浮腫。患有各種心臟病的患者,當心功能不全時,主要由於心臟泵「回抽」血液的力量不足,使下肢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引起下肢浮腫。隨著心功能下降,浮腫可以逐漸加重,延伸至全身。
肝性浮腫。肝臟發生病變後,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漿滲透壓降低,不能「留住」血管內的水分而使之流失到人體組織的間隙,體內水量增加,也可引起下肢浮腫。
腎性浮腫。腎臟發生病變後,排水功能受損,造成體內水鈉遊留,再加上從尿裡丟失了大量蛋白,產生低蛋白血症,從而引起浮腫;
淋巴水腫。發生丹毒(這是指一種皮膚淺層淋巴管的感染)或急性蜂窩組織炎時,可能出現單側或雙側肢體的持續性腫脹。多從肢體末端開始,逐漸向上發展。早期呈凹陷性水腫(手指壓迫水腫部位時,可形成凹陷),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情逐漸進展可出現皮膚日漸粗糙、變厚、變硬,形如象皮,故又稱「象皮腫」;
下肢深靜脈病變性浮腫。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盆腔或下肢腫瘤壓迫靜脈時,由於靜脈回流受阻,也可導致下肢浮腫。有些心臟搭橋手術後的患者,由於將腿部的一段大隱靜脈「移植」到心臟的冠狀動脈,被取走靜脈的下肢由於靜脈回流障礙,可以出現浮腫。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甲狀腺機能低下性浮腫。
綜上所述,引起下肢浮腫的原因多種多樣。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腿腫了」,首先不要恐慌,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要確診下肢靜脈血栓,不能單純依靠症狀表現,而需要藉助一些輔助檢查方法,例如血漿 D- 二聚體測定、都卜勒超聲檢查、螺旋 CT 靜脈成像、MRI 靜脈成像、靜脈造影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譚江山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