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凝結了幾代人的不輟耕耘,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嘗試同時委約多位作曲家——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把他們的個人視角及感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用音樂訴說信仰、初心與理想。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這四部作品初試啼聲,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在「餛飩皮」完成首次排演。
值得一提的是,委約四個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共寫時代強音的創意,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提出。這四部作品也是此前上海發布的首批以全面小康社會和建黨百年為主題的39項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之一,將在今年年末上海交響樂團傳統品牌「上海新年音樂會」進行上海首演。
在首次排演日當天,2020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上海交響樂團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同日舉行。來自全國多家文藝院團、專業院校、文藝評論、媒體、出版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先聽為快,分享了他們對新作的感悟,助推這些作品在建黨百年之際以更成熟的面貌問世。
上海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楊燕迪認為,重大命題創作對於作曲家來說是非常艱巨的挑戰,尤其是交響樂這種音樂形式,需要創作者用兼具歷史深度、人文思考、藝術高度的音樂,折射黨的崇高信念和堅韌力量,書寫建黨百年以來幾代人心中的民族記憶,展示中國音樂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和音樂思考。「交響樂是非常形而上的藝術,一方面要求創作者用專業的音樂技術和語言表達來體現對藝術的追求,同時也要符合主旋律創作的主題,並且讓作品充分考慮到目前廣大聽眾的接受度,從而獲得更多的認可。」在楊燕迪看來,這四位作曲家分別運用了各自或傳統或先鋒的音樂語言,充分結合了自己的個人體驗和思考,對建黨百年這個重大命題交出了思想深刻的答卷。
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張樹榮直言,提起主旋律音樂創作題材,對於很多普通聽眾來說,大家首先會考慮的是是否聽得進去。「姑且不論交響樂的創作技法有多麼高超、聲部有多麼繁複,我認為最起碼的標準是要讓眾第一坐得住,第二聽得進。如果作品寫得非常好,可交響樂迷都聽不進也坐不住,那麼相信作曲家心裡也會空落落的,這等於作品打了水漂。希望作曲家可以真正走出象牙塔,寫出更多接地氣、更為人所接受的作品。」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在談及此次委約創作初衷時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路上,上海交響始終在思索如何用藝術的手法、用音樂的力量來主動融入這個偉大的進程。「其實上海交響多次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重大節點——從《2019上海新年音樂會 獻給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第一首歌》《中國交響70年唱片集》到如今的建黨百年委約創作,不斷探索如何用音樂延續和傳承精神火種,這是一支國有文藝院團在新時代下的奮進與擔當,也是樂團面對民族奮鬥前行每一步的激情表達。」
關於作曲家四部作品構思
賈達群:樂隊協奏組曲《逐浪心潮》(選段)
被樂評譽為「20世紀音樂語彙信手拈來的結構主義大師」賈達群作為「50後」,憑藉他瞭然於胸的民族文化積澱,以毛澤東詩句「心潮逐浪高」(選自《菩薩蠻?黃鶴樓》)為標題,寫就的樂隊協奏組曲《逐浪心潮》,營造出意蘊大氣磅礴,沒有地域和時空限制的廣袤天地。其中「浪」,暗示自然界和人世間變幻的風雲;「逐」,不是簡單地追、隨,而是一種認知、駕馭和引領;「心潮」,不僅是情感的釋放,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言說。「逐浪心潮」表達了對理想和信念誠摯的態度,並寓意一種寬廣的氣魄、及理性和情懷。
於陽:《中國頌》(選段)
「60後」作曲家於陽交響樂《中國頌》由三?四個樂章組成,作為?部?型交響樂作品,《中國頌》將會是?部把握時代脈動、弘揚理想主義的原創交響樂作品。它將以濃鬱的的中國?樂風格,融合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印象主義的?彩性和現代主義波瀾壯闊的交響?樂語彙,展?中國當代?樂的?種新風尚。最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復興的進程中,為築牢民族?信和?化?信之根基,做出??的貢獻!
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選段)
「70後」著名作曲家郝維亞,曾因電影《西藏天空》獲得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音樂,這次委約作品中,他採用當代著名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為歌詞,通過大型管弦樂隊與女高音的使用,表達百年來在篳路藍縷的現代化道路上,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砥礪前行,永不磨滅的初心。
楊帆:交響詩《父輩》(選段)
「80後」作曲家楊帆則採用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形式,用音樂的語言描繪「父輩、紅潮、新夢、囹圄、覺醒、宣言」等文學意向。作曲家意圖通過音樂尋找與父輩的共鳴,如作曲家在創作構思中所言,《父輩》擬採用雙管樂隊編制配合若干獨奏樂器,紀念的是「那些身陷囹圄中為他人擎起火種的人可敬;那些燃燒生命以殉道於信仰的人可敬;那些從戰火與徵途中活下來的人可敬;那些立於豐碑中的,眠於塵土中的人可敬」。
作曲家楊帆在作品構思題記中寫道:
「……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後面燃燒著過去的殘物/前面照耀著將來的新途徑.……」
——蔣光慈《新夢》
我們生活在你們所開創的世界裡,那麼你們的時代又是怎樣的呢?相距百年的同一片星空之下,你們能看到這個新世界嗎?
我相信,可以。
因為即使肉體隕滅,精神也必將永存,照耀著腳下每一寸山川大地。因為,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
那些身陷囹圄中為他人擎起火種的人可敬;那些燃燒生命以殉道於信仰的人可敬;那些從戰火與徵途中活下來的人可敬;那些立於豐碑中的,眠於塵土中的人可敬。「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仰永存」。
——致我們的父輩,致百年。
攝影:葉辰亮
作者:姜方
編輯:衛中
責任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