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陳光憲和他的團隊結束了在安徽合肥大劇院的演出,當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作為上海交響樂團「掌門人」的陳光憲臉上笑開了花。這場表演,是太平洋保險「樂行天下」全國交響樂巡演的第19場,也是上海交響樂團從2008年起大膽改革, 「引水」做活文藝社團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交響樂團引資改革
對於陳光憲來說,上海交響樂團並非一直如人所見的風生水起。再說起當年遇到的困境,陳光憲眉頭緊鎖。
「10年前,交響樂團一直靠撥款資助,但財政給予的經費有限,樂團不能光靠端『鐵飯碗』過活。」陳光憲說,「為了保證演出質量,那時候音樂季每場演出要邀請著名的指揮家、演出高精尖曲目,需要支付很多費用,所以靠撥款和音樂季賣票收入根本無法平衡演出成本。」
窮則思變!2003開始,上海交響樂團開始嘗試通過走市場化道路,增加商業演出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當時一年的演出費就有2000萬,在許多人看來,似乎困境已經破解,其實卻帶來了我們不願看到的問題。」陳光憲說,因為過多的商業演出無法保證藝術質量,樂團的聲譽可能受到損害,最多時候兩天演出5場,指揮家都不得不睡在演出廳裡。
為了曾經「遠東第一樂團」的聲譽,我們不能純粹走商業化的道路,那麼上海交響樂團應該尋求何種發展模式?
陳光憲說,看了很多資料,最後還是從國外樂團運行模式中得到了啟發。「國外樂團並不是完全靠市場,演出收入只佔演出成本的20%~40%,政府和企業會同時給予支持。」陳光憲說。
在這樣的思路下,2008年,上海交響樂團理事會宣告成立。而正因為這次被稱為「大膽的機制創新」的動作,使上海交響樂團運營管理模式發生巨大的轉變。
「改革後,樂團理事會成員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主管的政府官員代表,一部分是藝術家,另一部分是大型企業負責人等。」陳光憲介紹,這種模式下,政府官員主管,音樂家對藝術質量把關,企業為樂團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目前,樂團已經有9家理事單位。
改革後,樂團收入來源同樣主要為三部分,政府出資三分之一,演出收入、商業性演出收入三分之一,企業贊助三分之一。
「通過改革,平衡了市場化需求,吸引了大企業資金。」陳光憲表示,新機制的引入,也為上海交響樂團吸引了更多國際人才,催生了薪酬體制變化。理事會成立後,上海交響樂團在全球範圍招考演奏員,並邀請世界頂級名團的首席演奏家擔任評審。通過這樣的方式,樂團補充了五分之一的『新鮮血液』,其中多是在海外留學或工作過的演奏員。
陳光憲笑著說,「大家的薪水普遍比09年提升了100%,心齊了,勁足了,我對樂團的未來也更有信心了。」
企業出資出「點子」
陳光憲說,「樂團與企業聯姻不光是資金支持,也碰撞出了許多好創意,同時也為大企業的品牌文化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實現了共贏。」
實現運營管理模式的創新轉型之後,擺在上海交響樂團面前的最為急迫的任務,便是如何挖掘交響樂團與理事企業單位之間的共同需求,從而形成一種長期合作、互利共贏的有效機制,而不是短暫的、快餐式的合作。
樂團經過與太平洋保險等理事單位溝通,認識到要實現有效的「強強聯合」,必須以提升上海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藝術氛圍為共同的責任,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互助協作、資源共享,在服務社會、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打造出屬於雙方的共同品牌。
「太平洋保險對客戶進行細分,發現不同客戶群的需求存在差異,用音樂來作為媒介架起與客戶溝通的橋梁,可以給中高端客戶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體驗。」太平洋保險品牌建設部總經理賈怡說。
2009年,太平洋保險與上海交響樂團即聯合打造了「樂行天下」全國巡演活動,每年選擇幾家分公司所在的大中城市作為演出地,目標觀眾群定位於中高端客戶。目前,「樂行天下」已經先後在南京、成都、上海、濟南、北京、廣州等18地成功舉辦19場,將交響樂普及到國內原來越多的城市。
賈怡表示,「樂行天下」交響音樂巡演暨客戶服務活動傳播了文化,也為企業進行了宣傳,公眾對太平洋保險在品牌認同感、偏好度、購買意願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升。
「作為理事單位之一,太平洋保險給予我們的不僅是資金支持,也會給我們出很多新點子。」上海交響樂團團長陳光憲表示。比如,"樂行天下"在蘇州站舉辦時,就是太平洋保險提出希望交響樂嘗試與蘇州評彈融合,包括推動此次在安徽推出黃梅戲版交響樂。除了交響樂演出,太平洋保險還與上海交響樂團策劃推出了多場經典音樂品鑑會,讓大師們走下舞臺,與音樂愛好者們近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