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風靡中外的老電影南斯拉夫「橋」!如今卻是這樣壯觀

2021-01-07 點圖

說到橋必須要說說這座位於歐洲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的這座橋,蒙特內哥羅共和國位於歐洲,於北京時間相差7小時,這座橋位於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的北部地區,橫跨歐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峽谷,全長為366米。

這座大橋不一般,現在看的這座橋梁宏偉氣勢,方圓200裡的必經之地,這座橋梁的歷史很有來歷,據老電影前南斯拉夫《橋》記載這座橋在二戰期間當地的遊擊隊員為了阻止德國軍隊的進攻要把這座美麗的橋梁炸掉。

當年實施炸橋工作的成員正是建築這座橋的工程師給含淚炸毀的,峽谷之間建一座這麼美麗的橋可見耗工巨大,不過二戰以後又從新修復,還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世界各國的遊客絡繹不絕,站在橋的上面來攝影能清晰看到大峽谷的宏偉壯觀。

橋梁之上的遊客們在附欄而望如此美麗的景色,歷史卻不堪回眸,當初建橋的工程師被遊擊隊帶走以後說要他幫助遊擊隊來幫助完成炸橋人物,問工程師橋有心臟嗎?工程師說每個橋都會有他的心臟的,可見當時工程師是有多大的不情願。

峽谷的水流常年不斷由山體之內流出,流出的山谷之水有一種特別的顏色,可以隨口飲用,圖為拍攝為橋一樣望去的壯麗的塔拉河大峽谷一角。

橋下拍攝山谷近照也尤為顯得這裡的生活極其的好,住在下面閒來無事打打高爾夫,釣釣魚也是人生在世的一大樂趣。

為了紀念這位建橋的工程師藥科維奇橋頭為他立了一塊豐碑永遠緬懷他建橋和炸橋的事跡,為了阻擊德國軍隊重要去路親自炸毀自己所設計的橋梁,當時他對橋的情感有多深,對當地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圖為管理大橋及時養護及維修的辦事處,坐立在橋體的東下方位置,如果一個人去旅行迷路可以去這裡來諮詢一下。

本圖為拍攝於橋梁的支柱部位,同樣也是橋梁的心臟部位,這座橋梁也為也為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做出了尤為顯著的:交通,旅遊業,經濟較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主題曲
    《橋》(most),南斯拉夫電影名(1969年),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敵我雙方為守橋和炸橋而引發的驚心動魄鬥爭的故事。德軍在戰場慘敗,其主力逐漸後撤以保衛德國本土,在南斯拉夫境內的一處跨越大峽谷的公路橋是某裝甲部隊撤退的必經之道,戰略價值十分重要,若這支部隊順利後撤,則可以保存德軍作戰實力,而且大大影響在南斯拉夫境內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但倘若它無法後撤,則面臨著被圍殲的厄運;遊擊隊派富有作戰經驗和指揮能力的代號為"老虎"的指揮員負責炸橋任務,而德方則竭力防範遊擊隊對大橋的襲擊……【基本信息
  • 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背後的故事(一)
    國人對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源自一部非常經典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  即使過了很多年以後,許多人再聽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這是因為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部老電影。這塵封已久的影片,來自一個已經走入歷史的國家,來自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國家,來自一個一提起就會讓人想起戰爭而唏噓不已的國家——曾經,這個國家的名字叫做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電影《橋》主題曲《啊朋友再見》,懷舊控必聽
    在當時可謂風靡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學口哨,吹著這首歌。直到今日,在朋友離別或聚會的時候,這首歌還總會被人唱起。《啊!朋友再見》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
  • 南斯拉夫的《橋》: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橋
    我已經不能再忍受……」這首家喻戶曉的《啊,朋友再見》,是1969年上映的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曲。《橋》由狄托時代的著名導演克爾瓦瓦茨指導。在70年代初的中國,它曾風靡一時。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文藝風格成為了革命題材中一抹驚豔的風景線,給我們的父輩帶來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故事以二戰後期為大背景。1944年,德軍失敗在即,試圖從希臘撤退,經南斯拉夫退回本土。
  • 塞爾維亞就是南斯拉夫啊,這些老電影依然記得!
    小的時候沒少看南斯拉夫的電影,比如《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夜襲機場》等等,都給我們那一代人留下了保衛祖國,英勇捍衛國家打擊侵略者的印象。現在,我們依然與塞爾維亞這個國家非常友好。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塞爾維亞就是前南斯拉夫,首都依然是貝爾格勒。
  • 道一聲朋友再見——重溫前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
    國人對這首歌曲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它源自一部非常經典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  即使過了很多年以後,許多人再聽這首歌依然心潮澎湃,我想這是因為聽著這熟悉的旋律,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這部老電影。這塵封已久的影片,來自一個已經走入歷史的國家,來自一個早已不復存在的國家,來自一個一提起就會讓人想起戰爭而唏噓不已的國家——曾經,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作南斯拉夫。
  •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拍攝地
    橫跨峽谷之上的橋, 大橋全長366米,橋距河面149米,是一座普通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它建成於1940年,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1946年重建並一直用到現在。
  • (南斯拉夫電影《橋》插曲)
    此歌曲是義大利遊擊隊歌曲,流傳甚廣,後被引用為前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的插曲。是一首委婉連綿、曲折優美, 豪放而壯闊的歌曲,表達了遊擊隊員離開故鄉去和侵略者戰鬥的心情。歌曲讚頌了遊擊隊員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隊員們對家鄉的熱愛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啊!朋友!再見!
  • 南斯拉夫,你沒看過的風景和歷史都在這裡
    南斯拉夫,這一個不復存在的國家,漸漸地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如今只靜靜躺在了課本裡。70年前,它在戰火之後重建為南斯拉夫民主聯盟,70年後,它的回憶分別藏在6個獨立國家裡。這一次,追隨前南斯拉夫老電影的足跡,閱讀你不曾看過的歷史,欣賞你從未見過的風景。
  • 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的演員對比
    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有兩部南斯拉夫電影在我國產生了轟動的影響。一部是《橋》,而另一部是《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電影《橋》是1969年出品,引進我國的時間是1977年。跟電影《橋》裡的老虎一樣,是一個足智多謀的遊擊隊領導人。
  •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達爾·祖季奇的,由於他犧牲於二戰,同時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峽谷大橋橋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媒體都認為他就是電影《橋》中遊擊隊指揮官「老虎」的原型。
  • 搖晃不毀間諜橋
    南斯拉夫的《橋》?外婆橋仿佛時時刻刻在風雨中飄搖,無時無刻不在搖搖欲墜,總擔心今天過得了橋,明天成了斷橋。但它卻搖搖晃晃過了一春又一春,過了一年又一年。張藝謀獨具慧眼,只有搖過了這個外婆橋,才能看到二十年代老上海的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昏天黑地;才能領悟到刀光劍影,陰謀詭計,口蜜腹劍,血濺鴛鴦樓。也只有搖啊搖,搖過外婆橋,才能真正體會到江湖上的無間道,江湖上的無情和人情。
  • 從《金剛川》到老電影《橋》:趕走侵略者何惜用血肉築起長城
    沒錯,本文開頭就是《橋》的插曲,經典的義大利遊擊隊歌曲《啊,朋友再見》,在上個世紀70年代電影《橋》引進中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電影《橋》是前南斯拉夫1969年出品的二戰電影,跟《金剛川》一樣,劇情也是緊緊圍繞一座橋來展開。如果有對前南斯拉夫比較陌生的朋友,可以查查南聯盟。當地時間1999年5月8日,以m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飛彈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這無異於騎在我們頭上拉屎的事件都知道吧。(這一說又是m國,世界的攪屎棍無處不在)查到南聯盟,也就知道南斯拉夫了。
  • 幾十年前,這部南斯拉夫經典電影,國人每年至少看10遍
    如果不是2020年的這一次災難,估計很多人就會忘記南斯拉夫這個曾經存在過的國家。這怪不得任何人,只能說這個世界太過於風雲變幻。如今的塞爾維亞,曾經的南聯盟,之前的南斯拉夫。估計在老一輩的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西歐小國為何會讓遠在東方的人們心生掛念。原因很簡單,文化輸出,而且是教科書一般的文化輸出。
  • 抗德神劇《橋》的背後:為了阻止義大利進攻,真實大橋被炸毀
    正因為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據重要角色,橋對人們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尤其是戰爭年代,橋可作為自己人快速機動,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  通過炸毀橋梁,也可作為阻擋敵軍進犯的重要手段。很多國家都拍攝過關於橋的故事的戰爭片,無論中外,這其中,最具知名度關於"橋"的電影,當屬前南斯拉夫的電影《橋》。
  • 《經典重現》- 著名中外二戰電影主題音樂會
    1、中外二戰電影主題連奏(樂隊演奏,樂歌編曲,包括電影:風雲兒女、莫斯科保衛戰、桂河大橋、地道戰、魂斷藍橋、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太行山上、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等的主題曲)2、大刀進行曲(男女聲齊唱,麥新詞曲)3、螢火蟲之歌(童聲合唱,樂歌曲,玉蘭詞,獻給抗戰中的兒童)
  • 1985年《電影故事》,當年的中外電影劇照,80年代演員風採
    80年代的電影方面的雜誌書刊,十分受到青年人的喜愛,一本電影雜誌通常要傳閱好幾個人,在當年,畫報書刊是青年們的其中的精神食糧。參演《豐收之後》《平鷹墳》《喜盈門》等電影,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
  • 1985年《電影故事》,當年的中外電影劇照,80年代演員風採
    1985年《電影故事》4月刊,封面是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李羚,封底是李鳳緒在電影《青春祭》中。80年代的電影方面的雜誌書刊,十分受到青年人的喜愛,一本電影雜誌通常要傳閱好幾個人,在當年,畫報書刊是青年們的其中的精神食糧。
  • 經典老電影《劉三姐》當年風靡全國,那些演員們,後來怎麼樣了?
    六十年代的老電影《劉三姐》,如今已經少有人提,電影中的演員和工作人員,不少人也已經離開人世。不過說起電影中優美的主題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優美的旋律至今還是讓人陶醉。這一類電影如今已經非常少見,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畫面風光秀麗,尤其音樂婉轉動人,在當年的人們看來可謂耳目一新。這部電影的故事確實不複雜,改編自廣西的民間故事,主要講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事情。
  • 【給力熱點】從南斯拉夫到塞爾維亞:電影與國家認同
    該片次年代表南斯拉夫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獲提名。這類影片就像「賽璐珞紀念碑」,通過對戰爭的描寫,為這個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頒發令人肅然起敬的「準生證」。影片在美學上追求簡潔,政治上強調忠誠,敘事上高度程式化,意識形態上高度同質化,成為南斯拉夫電影對世界電影的獨特貢獻。我們熟悉的《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在中國持續受到喜愛,就是對此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