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人間失格》感覺很喪?其實不必介意,因為再讀會更喪

2021-01-08 薛丁格的流浪貓

《人間失格》,是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的絕筆之作,發表於1948年。同年6月 13日,太宰治自殺身亡。

小說結構並不複雜,在序言和後記中間插入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三篇手札。除去5次出現葉藏的名字外,通篇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而這個第一人稱卻具備雙重含義,前言與後記中的「我」代表作者本人,三篇手札中的「我」則指葉藏。

然而,通過對比太宰治本人的生平,及其曾五度自殺的特殊經歷,也不難看出,小說中的兩個「我」,其實都是太宰治本人。

因而《人間失格》是一部「私小說」。得出這個結論是讓人痛心的,這意味著這部充斥著壓抑、頹唐等極度消極意味,幾近毀滅式的絕筆之作,真的就是太宰治的遺書!也是其對短篇作品《二十世紀旗手》副標題中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詳盡詮釋。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很明顯,序言中「我」所看到的葉藏的三張照片,就是太宰治本人。透過照片,他審視的也是自己童年、青年和壯年的三個階段,然後用一種極盡嘲諷的口吻全盤否定。而接下來的三篇手札,再與照片相對應,分時敘述了葉藏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結局。

通過這一過程,太宰治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對周遭人事的看法。第一手札開篇便有驚人的一筆:

我這一生,儘是可恥之事。

自此奠定了整部小說灰暗、氤氳的情感基調。「人間失格」,日文中意即喪失做人的資格。一個人怎麼會喪失做人的資格呢?帶著這個疑問閱讀小說,我卻越發困惑了。

人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人的本質是外形和語言,還是思想與靈魂?

我不由得想起卡夫卡的《變形記》,當人與社會、他人甚至自身的關係處於扭曲、割裂的異化狀態時,無論格裡高爾是否具備人的思想和靈魂,在別人眼中,失去外形和語言、變作甲蟲的他,便已經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而葉藏不同,他並沒有失去人的外形和語言。他自認為的喪失為人資格,不過是他與人類世界的格格不入,亦或針對思想與靈魂的自我放逐。但是,仔細閱讀小說,我們又會發現,葉藏的這種自我否定並非完全發自真心,相反這其實是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抗爭。儘管這種抗爭蒼白無力,最終將以自我毀滅的方式收場。但即便如此,他也絕不妥協。

因此所謂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過是太宰治的一句自我解嘲,飽含著他對人類世界的極端蔑視。

小丑精神,用笑的方式哭

從第一張照片裡的假笑和第一手札中的描述,可以看到起初的葉藏,是渴望融入人類,渴望被接納、被認同,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的。為此,他一直在努力,甚至不惜把自己變成一個滑稽角色,一個矯揉造作的小丑。

與舞臺上表演的小丑不同,在世人面前偽裝的葉藏,對人類深懷恐懼。他形容人就像草地上安穩打盹的牛,會冷不防甩尾打死身上的牛虻。正因為如此,葉藏越發不敢暴露自己敏感、怯懦的本性。

小丑的本質是偽裝,將真實的自我深藏;小丑代表的是一種態度,為迎合他人而活。無論內心多麼痛苦與無奈,人前都要永無休止地進行逗人發笑的表演。

因而小丑精神,是用笑的方式去哭;小丑精神,是一種現代人的精神。太宰治的作品也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和現代性。這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是真正為自己而活的,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不過是想活成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最終葉藏是覺醒了的,而這種覺醒,卻表現為對人類世界的徹底絕望。於是他不斷沉淪,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排遣內心的積鬱;他酗酒成性、嗎啡成癮,甚至一度被送進精神病院。

他自認為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或者說已經不能被稱之為人了,他成了世人眼中的無賴。而就是這樣一個無賴,在小說結尾,作者卻藉由酒吧老闆娘之口,評價他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對這個「人間失格」的人給予充分肯定,恰恰表明了太宰治本人,是個極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從「湮沒於世」到「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的意義,不僅在於其作為「私小說」的題材本身,抒發作者自己內心的苦悶,更在於它所引發的共鳴。事實上太宰治在小說中表達了一種普遍情感,即「生而為人的困惑」。

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渴望被群體接納。而最初,這種渴望是盲目的。小說中表現為葉藏種種刻意取悅於人的行為。可當他逐漸發現人類世界的虛偽狡詐、社會現實的冷酷無情後,這種渴望變作彷徨、矛盾,令他既不想苟且其間,又無法獨善其身,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最終淪落為群體之外的邊緣人。

另外還有一個極易被忽略的細節,就是葉藏從小便缺乏飢餓的感覺。因而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成了他記憶中最痛苦的時刻。這種生理上的與眾不同,造成了葉藏心理上與人類的疏離感。疏離感轉化為自卑感,令他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異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覺被越放越大。於第二手札中,葉藏自述:

有個詞語叫作「湮沒於世」,似乎是形容人世間的可憐蟲、失敗者或無良人士的。我卻覺得,自己打出生起就已湮沒於世,於是每每遇到被眾人指責的同類之人,我必定溫柔相待。我那溫柔的心房,連我自己都如醉如痴。

有些譯本中,「湮沒於世」這個詞語,即被譯作「邊緣人」。正因為如此,自我放逐後的葉藏才說,唯有同娼妓在一起時,他才會感到安心。很明顯,他認為娼妓就是自己的同類,他們都是「湮沒於世」的邊緣人,甚或都是「人間失格」的人。

所為世人,不就是你嗎?

在《人間失格》中,太宰治不止一次借葉藏之口提及「世人」這個概念。當堀木說「世人可不會饒恕你」這句話時,葉藏心想:

所謂的世人,不就是你嗎?

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個個體嗎?當我們擔心某種行為會被世人如何看待時,不就代表了我們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嗎?

所謂世人,雖然是每個個體,但當世人組成「人世」,也就變成了群體,變成大多數。大多數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這便又回到我在前文說過的,那個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問題,就是關於人的定義。

所謂喪失做人的資格,那麼相對來說,怎樣才算符合做人的資格呢?換句話說,人應該什麼樣?我覺得如果不去精確定義,便可以簡單回答為「大多數的樣子」。如果你過分與眾不同,那麼你很可能「人間失格」了。然而真是這樣嗎?

有個故事,說一個人流落到盛產致幻蘑菇的荒島,島上居民全因吃過蘑菇而變成了瘋子。但在他們眼中,當然自己是正常人,而這個剛剛上島的人才是瘋子。於是為了生存,儘快適應島上的生活,這個人最終選擇痛苦地吞下蘑菇,變成和島上「大多數」一樣的「正常人」。

就像在閱讀《人間失格》時,大多數人以為這是一部絕望的小說,感覺很「喪」,於是少數人便也先入為主地隨聲附和。但我卻不這麼看,雖然讀過兩遍,也感覺得很「喪」、很絕望,然而讀第三遍時,我在這種絕望中看到更多的卻是抗爭,甚或希望。

具體表現在葉藏做了絕不妥協的極少數,他的這種精神本身代表了一種抗爭和希望。雖然小說是悲劇結局,昭示個體力量的微弱。但同時,從另一方面,太宰治也敬告世人,應避免過分偏激、過於追求完美而走上絕路。這是我在小說消極的表象背後,所看到的積極寓含,如在寫作《二十世紀旗手》後,太宰治說:

我在萬分絕望之中,寫下了《二十世紀旗手》;但我依然深信,在絕望的彼端,一定充滿了希望。

群體雖然不代表正確,但同時,也不是所有的融入群體都代表妥協;更不是所有的妥協都叫「同流合汙」,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詞,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所謂世人,就是由千千萬萬個個體組成的群體,群體的性質由個體決定,當個體不甘墮落時,群體就有希望。

相關焦點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在網易雲留言的「抑鬱重鎮」,要屬一首叫做《人間失格》的鋼琴曲。5萬多條留言,都很負能量,但又都相互攙扶。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
  • 《人間失格》:初讀不識其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透徹的刻骨
    《人間失格》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書中的主人公和太宰治的生活極其相似,是太宰治的自傳體小說。對於《人間失格》人們的評論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讀懂的人深有體會,感覺到了這本書的苦,也感覺到了作者的苦。《人間失格》初讀不識其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而沒有讀懂的人則被葉藏荒誕的行為搞得不知所措,甚至有點可笑。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這本書是太宰治的半自傳體小說,在日本文壇頗有地位,近幾年在國內社交媒體上也十分流行。說到這本書,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人間失格》這麼喪,我們在愛它什麼?不妨看看10句經典語錄
    也許你沒有翻閱過《人間失格》,但你一定聽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作者太宰治描繪了一部靈魂的自白,而他自己,也把一生活成了這句話。主角葉藏悲觀、脆弱、敏感,他經歷了家人的虛偽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趣無味、社會現實的殘酷冷漠,到最後,不惜用生命作為賭注。有人說,《人間失格》太喪了,那為什麼它這麼喪,卻還有很多人愛,我們到底在愛它什麼?
  • 《人間失格》最喪的一句話,短短9個字直抵人性本能,拯救靈魂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一定是許多人了解太宰治的開端吧。這是《人間失格》,是太宰治,也可能是你我。書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句,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但有人說這是文章裡最喪的一句話。
  • 小慄旬*蜷川實花《人間失格》:喪到極致的一生
    太宰治說到《人間失格》,先科普作者太宰治。他的一生真真是極致到絢爛的喪。殉情、妓女和酒。《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字裡行間到處都體現的是一個「喪」字。①「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他的名句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了,看多了他的作品,感覺真的會抑鬱。這次的同名小說《人間失格》則是他具有自傳形式的毀滅式絕筆之作。也是世人公認的『喪』書。說到《人間失格》,大家還記得2010年生田鬥真主演的那部嘛?當時小慄旬的大親友,我們的toma醬生田鬥真也曾飾演過相關角色。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懂這4句話你就明白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人間失格》這本書,那一定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光從名字便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本喪到不行的書,人間失格又可以看做是喪失為人的資格。按道理來說,這樣一本喪的書應該是人人喊打的,但卻受眾人追捧,影響了千萬人。《人間失格》這本書目前的銷量已過1000萬冊,豆瓣評分常年在8.0以上,這樣喪的一本書,為何有那麼多人愛看?阿胖會與你分享書中震撼人心的4句話,看完你就明白原因了。
  •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現代人有多不浪漫呢?他們把殉道者叫做喪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作品。其因為內容並不是那麼積極的原因,雖然一直未被主流文學界所認可,但近年來一直受到中國年輕人的追捧,將他還有他的作品《人間失格》看作是「喪文化」的代名詞,使這樣一本小眾作品變得流行了起來。
  • 《人間失格》《沉默的巡遊》登頂噹噹年中好書榜 「喪文化」再度...
    誰說電子書只能免費讀?使用悅讀卡服務後,噹噹雲閱讀用戶平均閱讀時長後1個月與前一個月環比上漲67%,月人均閱讀頻次增長233%。購買電子書的會員也不少在噹噹下單買紙書,看看當當網友的評論你就知道了:  《人間失格》《沉默的巡遊》登頂噹噹好書榜 你最愛哪一款?
  • 10句經典告訴你:《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它
    曾有人問過一個問題,你有因為一句話讀完一本書嗎?我的回答:有,《人間失格》。很早就聽到過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後來才知道它是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太宰治的一生,充滿了頹廢的陰暗和消極的灰色,從20歲到39歲,他曾5次嘗試過自殺,最終,他在《人間失格》完成後的一個月投湖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感覺他是被世界拋棄了一樣,一生視消減自己的壽命為事業,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話。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人間失格太宰治「喪系文學」被瞎編99%
    因為持續高熱度的「網抑雲」事件,日本作家——太宰治再次進入了國民視野。太宰治的「喪言喪語」也開始滿天飛,還因此被封為「抑鬱教父」。他還創作出廣為傳頌的「喪派聖經」——《人間失格》。然而在此前,太宰治的作品一直活躍在豆瓣、微博上,且在很多社交平臺上也能經常看到他的語錄被用作籤名。當「喪言喪語」成為人人競相傳播的語言藝術後,網友紛紛用自己脆弱無助的敏感內心吶喊著為憂鬱感傷的靈魂代言。
  • 透過《人間失格》,太宰治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讀太宰治的自傳體絕筆《人間失格》是2012年。不記得是哪個版本,只記得樣子有些老舊。因為覺得文字有些壓抑,所以斷斷續續看了大半年才把勉強把它讀完。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不妨看看這10句經典語錄
    二刷《人間失格》是幾天前了,這時我似乎才明白這本書的真正含義。葉藏那般愛著這個世界,可惜世界不曾領情,粗蠻的世界是無法理解葉藏的內心的細膩和敏感,它只會把這個可憐人所擁有的一切毫不留情地奪走,然後任其自生自滅。
  • 《人間失格》:這絕對是史上最喪的書了
    大家好,我是小燁,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的遺作。該書以主人公大庭葉藏的視角,帶領讀者走入一個悲劇世界,這個悲劇世界,是葉藏悽苦的一生。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初看人間失格的時候,是那種很喪的感覺,人間失格又稱喪失為人的資格,初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有點震驚,為什麼會取這麼喪的標題?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作者會寫出這樣的書?又是為什麼這樣的書會被奉為經典之作?除了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時代是一座山,落在人們身上是一粒灰,這也表明了每個人都逃不掉時代在人身上刻下的深深印記,人間失格的作者是以自己為原型,那時候的日本社會動蕩不安,長兄制度讓排行第6的他也失去很多關注,最後在寫完人間失格之後,39歲投水自殺也展示了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動蕩,社會人的異化和人們心中的犬儒主義。
  • 好書推薦 |《人間失格》,書裡藏著每個人的自我
    據說,你一年喪一次 ,一次喪一年。好巧哦,我也是。電影《人間失格》(2010上映)劇照寫給孤獨又單純的靈魂有那麼一部作品,道盡人世間的孤獨、抑鬱、焦慮、自卑、恐懼、脆弱和無奈,探討親情、愛情與社會疏離。
  • 充滿了人性現實、陰暗面的《人間失格》,為什麼受到眾人的追捧?
    說起《人間失格》這本書,是我一個月讀了三遍的書,可能是因為花費了很多時間,感悟就多了,其中有一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讓我對此印象深刻,就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在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看到的時候覺得鼻子一酸,終於有人能懂我的感受了,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喪,但是,喜歡的人也很多,我也不例外。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太宰治這位日本作家?
  • 讀完《人間失格》後,對我們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值不值得被推薦
    很多時候,人們把這句話誤認為是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這本書裡說的,其實並沒有,這句話也不是出自他口。最早是由詩人寺內壽太郎提出的,後來被太宰治引用到了《二十世紀旗手》裡,那許多人為什麼沒有記住出自這裡呢,主要還是因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簡直就是給《人間失格》整本書量身打造的。
  • 《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中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中說: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傷的來襲。《人間失格》中還說:僅一夜之間,我的心判若兩人。她自人山人海中來,原來只為我一場空歡喜,你來時攜風帶雨,我無處可避。你走時亂了四季,我久病難醫。
  • 豆瓣8.2《人間失格》:我們都討厭喪文化,卻沒為自己找到出口
    文/愛讀不人為什麼要活著?這可能是每個人疑惑的地方,活著是為了享受,還是為了飽經生活的折磨,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餘華一部《活著》寫出了那一代人的滄桑歲月,可是依舊有人疑惑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究竟是不幸還是不幸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