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棕櫚泉(palm spring)購物回來的路上,看到了焰火。其實,在美國,包括迪士尼所看到的焰火都遠不如國內慶典上的火樹銀花。然後,就想到了幾天前到訪的舊金山唐人街,那裡慶祝新年會不會也有濃濃的中國味呢?
舊金山唐人街是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聚居區。在Grant Ave、Stockton St、California St和Broadway之間的22個街區裡,有41條歷史悠久的小巷,見證了從19世紀四十年代以來近兩個世紀的美國華人史。大紅燈籠、獨特的中英文招牌和中式化的建築,大量保留的店連屋傳統格局,使它自成一片天地。
舊金山唐人有龐大的店鋪,幾乎你能想到的中國日常商品都能買到。而且唐人街的生意人將中國商品和美國生活融合在一起,此行發現許多生花妙筆,例如下面的川普茶葉。
真正促使華埠趨向集中的,是排華運動,排華運動對唐人街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唐人街成為與世隔絕的美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在排華運動中,許多地方的華人遭到種族主義者的仇殺、迫害,他們不得不離開偏僻的鄉村、市鎮,而轉入舊金山、西雅圖、洛杉磯等一些大城市的華埠,以求得到同族華人的庇護。美國西海岸是種族主義勢力最強大、排華最厲害的地區,在小城鎮裡遭到驅趕的華人,或到舊金山等大城市華埠尋求庇護,或跋涉到排華情緒不太強烈、就業機會又比較多的中部和西部大城市,芝加哥、紐約、波士頓等地的華埠正是在加州排華期間形成和擴大的。華人最早到紐約是1847年,而到1860年,也才有51名華人,1870年才有120人,誠如前文所言,華工潮出現在西海岸。但在西海岸的排華運動中,紐約成為中國人躲避敵視和迫害的最重要地方之一,1880年增至850人,1890年增至2559人,1900年更增至6321人,因為這裡城市大,就業機會多,且有幾十萬各族移民,少數華人前來定居,不引人注意,於是以勿街為主幹的包括26條街道的華埠建立起來。但畢竟去紐約比去舊金山等西部大城市難得多,也因此紐約唐人街的出現比舊金山晚了20年。
儘管生存條件惡劣,終有一些19世紀華工不僅經受住所有的屈辱,盡享天年,而且還將自己疲憊但尚未完全乾涸的鮮血遺傳給下一代甚至第三代,唐人街就這樣不斷發展。舊金山的唐人街,從最初散亂分布於蒙哥馬利大街下面的少數棚屋發展成目前這條佔據了格蘭特大道三分之二、欣欣向榮的街道,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滿懷欽佩的遊客。舊金山的老式有軌觀光車,唐人街是核心景點,一節車廂的木質車停在路中間,遊客下車穿行於狹窄的巷道,觀光車繼續爬上陡坡,一如當年華工頂風冒雨地在陌生國家努力向上攀爬。這是奇蹟般的成就。再沒有其他民族能在另一片土地上發揚自己的文化並成功贏得另一個民族的理解和信任了,而且他們不是把這裡當作殖民地,也沒有依靠以軍隊或傳教團作後盾的政府,只憑藉自己的血汗、屈辱和努力工作。他們從未想過,是自己把中華文明傳播到其他國家的。然而以不同形式出現的中華文化正是通過他們獨特而卑微的個體存在才首次在國外揚名。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希望,他們已經創造出多個以祖國命名的城區,「唐人街」並沒有政治意味或宗教企圖,而是當年赴美華人血淚史的見證。
舊金山唐人街太大,我們向一個中年店主打聽牌樓在哪裡。一開始說普通話,他回答得吃力,舌頭有點打結,而且似乎難以說清楚,用英文把他的意思確認一遍,他立即輕鬆切換到英文,又表述了一遍,自如清晰多了。這位店主和他的孩子,應該是出生在美國。如今的唐人街,已經漸漸遠離屈辱和血汗,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不再有避難式的疏離,而是深深融入了美國社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