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即民生,民生無小事。
當下,對台州市民來說,無論是漫步在海邊江畔,還是遊逛在街頭,湛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都讓人心曠神怡。
近年來,台州市民把這種湛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概括為「台州藍」,成為實至名歸的台州金名片,成了市民口中的幸福熱詞。更有人還得出一個結論:台州之所以能蟬聯「幸福城市」稱號,「台州藍」功不可沒!
回眸「十三五」,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2017年7月,《台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出爐。要通過五年努力,全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治水」「治氣」和 「治土」工作有新突破,主要汙染物和重金屬排放大幅下降,生態建設有新進展,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台州藍」,再次印證了這目標得以實現。
但曾幾何時,說到台州主城區的空氣,許多來台州創業的新台州人含蓄地說「不敢恭維」。尤其住在主城區東面的人們,更是愁眉苦臉抱怨連連,「96365」、「12345」等服務熱線,更是頻頻接到「昨晚又惡臭」的投訴。每逢春節,在報導環保成效時,記者總會提這樣的問題:「今年有關惡臭投訴共有多少件?」
至今呢?
且看來自市生態環境局一份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自查報告,在這三年中,台州空氣品質逐年改善,6項汙染物濃度均同比下降,優良天數比率均同比上升,重汙染天數均為0。
除了科學的數據,空氣品質的排名也能論英雄。近5年來,國家生態環境部、省環境廳幾乎每月、每季度和每年度都公布城市空氣指標,在全國160多個重點城市中,台州基本位列前十名;在浙江省內,與舟山、麗水「比拼」互有勝負,「坐三望二」是台州空氣最真實的寫照。每一次的放榜,屢屢刷屏台州市民的朋友圈。
然而「台州藍」一連串數據的背後呢?
空氣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諸多領域,任務艱巨,要想「台州藍」常駐,需要有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的韌性,貴在行動,成在堅持,容不得我們「松鬆氣、歇歇腳」。
「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五氣共治」……綠劍出鞘!這些年來,圍繞環境建設、整治環境汙染,「鐵腕治理」「飛行斬汙」「雷霆行動」……環境執法部門一個又一個的鐵拳砸下去,一次又一次專項行動,守護著台州的碧水藍天。所以說,「台州藍」並非一朝一夕能鑄就的,它凝聚了廣大市民和各級黨委政府共同的努力,更離不開環保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這場藍天保衛戰中,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必須做好「急先鋒」的角色,並承擔起「扛大旗」的作用。比如今年的環境整治重點,包括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化工業廢氣治理、加快調整能源結構、積極調整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用地結構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來肩負起主導責任。
當然,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同時也要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大力倡導和踐行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清潔能源,不進行露天燒烤,不私自焚燒垃圾、秸稈、雜物,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自覺綠色低碳出行,不燃放煙花爆竹等等。
吃到嘴裡才知甜。對於「十三五」期間,台州城區空氣品質的變化,退休幹部趙小傑有深切體會。趙小傑家住椒江老城區,過去,空氣中時不時的臭味讓他心裡煩悶,晚上失眠,以致白天工作也沒心情。
因此,趙小傑多次和家人提及,如果條件允許,考慮置換房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小傑的憂愁漸漸淡了,到目前基本消除了,原先準備搬家的計劃也隨之取消。他說,這幾年裡,幾乎很少聞到先前這樣的惡臭了,每天睡得也踏實,半夜驚醒的狀況很少出現了。
為此,網上有人熱議,近期在市府大道東端開發的部分樓盤被瘋搶,周邊的房價也被隨之帶熱,難道僅僅是地段優勢嗎?
「這也得益於『台州藍』的恩澤。」長期從事房產中介的林金榮感慨說,對比過去,機場路以東的房地產市場,完全是變了天。
專家建議
(市決策諮詢委特約研究員 餘華君)
台州既要「碧水藍天」,還要「無廢淨土」。
要想生活更美好,進一步全面奔小康,改善人居環境和建設生態城市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進入「十四五」後,我市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制度,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保護機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實施「碧水藍天無廢淨土」行動,深化「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推進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同時,要深入實施國土綠化「四大行動」,推進環綠心生態廊道建設,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深化長潭水庫全國良好湖泊環境保護試點,持續推進灣(灘)長制,保護海洋海灘資源,修復建設藍色港灣、美麗海島。
「台州藍」需要呵護。「十四五」期間,我市應有效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的協同防控,聚焦夏秋季臭氧阻擊戰、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戰,多措並舉削減顆粒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汙染物,推動環境空氣品質持續穩步改善,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市民期盼
市民張金陶:「十四五」期間,要推動百姓日常生活與環保連接,應從身邊事情做起,並持之以恆。拒絕使用非環保用品,每個人都不難做到,比如一次性塑膠袋等。這些非環保用品不但嚴重浪費資源,而且造成環境汙染,增加垃圾處理成本和工作量。因此,大家應該從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拎布袋、自帶餐盒、做好垃圾分類……讓日常生活與環保連接,在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也會降到最低點。
市民李雄法: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的理念,聯繫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天的生活。環境保護,不是一句句空洞的口號。要有實效單靠宣傳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打鐵還得自身硬,對宣傳的環保知識和生態理念,自己首先要真學真信真實踐。比如,儘管小區裡還沒開始垃圾分類的試點,但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垃圾的產生情況先做分類,儘量減少垃圾的產生,推動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度電,儘量選擇綠色出行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