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聲樂+器樂+戲劇+文學+美術+舞蹈+n
從上面這個簡單的公式可以看出,歌劇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歌劇是使用美聲唱法演唱,所以請注意,音樂劇和歌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歌劇的伴奏,由管弦樂隊擔任,根據作品要求編制大小不同。在歌劇中最常使用的兩種演唱形式是宣敘調(recitativo)和詠嘆調(aria),宣敘調是一種美聲化的說白,為了取代對白而存在,因此也無法單獨演唱。詠嘆調則是歌劇中用來表達角色情感的演唱段落,在歌劇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今天我們在音樂會上所聽到的歌劇選段也全部來自歌劇詠嘆調。
16世紀末-17世紀初,在佛羅倫斯有一個名為「卡梅拉塔」的文人團體,主要成員有巴迪伯爵、作曲家卡契尼、詩人裡努契尼和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伽裡略(天文學家伽裡略之父),他們敬仰和崇拜古希臘時期的音樂,也因此力圖「復興」古希臘的音樂戲劇傳統。
終於在1597年,這幫人總算是搗鼓出了一個西方音樂史上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妮》,由小組的成員裡努契尼作劇,佩裡作曲。但是十分可惜的是,這部作品僅留下了幾個片段,因此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歌劇變成了《優麗狄茜》,但同樣還是由裡努契尼作劇,佩裡作曲,在1600年10月首演。
但這場西方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之爭遠沒有想像的這麼簡單!在1600年2月,距離佛羅倫斯200多公裡外的羅馬,上演了由曼尼作劇,卡瓦利埃裡作曲的歌劇《靈魂與肉體的表白》,但由於其表現的宗教題材與內涵,並且演出於羅馬新教堂的祈禱廳,因此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應該屬於宗教性的清唱劇(oratorio)這一體裁而並不是歌劇。
但在歌劇誕生後的第七年(1607年),在義大利的曼圖亞宮廷,蒙特威爾第帶著他的歌劇作品《奧菲歐》閃亮登場,這部作品的出現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其中用音樂的手段表現了突出的情感力量與戲劇內涵,大量採用了獨唱詠嘆調與二重唱,並使用了40件樂器的樂隊,因此被後世評價為「第一部真正的歌劇」。就此,第一部歌劇之爭總算是落下帷幕。
於是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巴洛克時期,歌劇的誕生成為了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音樂事件。接下來,歌劇也開始在歐洲各地熱火朝天的發展了起來。
當然,不是每個優秀的作曲家都是好歌劇作曲家,比如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就自認為在歌劇創作上沒有什麼才華,因此僅寫過《費德裡奧》這一部歌劇,且在1805年的首演時反應平平。雖然貝多芬敗在了歌劇之下,但歷史上仍然有數量眾多的優秀歌劇作曲家和歌劇作品。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
寫有「第一部真正的歌劇」的蒙特威爾第,除了《奧菲歐》外,還創作了大量的傑出的歌劇作品,如他最後的傑作《尤利西斯還鄉記》和《波佩雅加冕記》,而《波佩雅加冕記》這部歌劇也佔據了一個歌劇歷史上的「第一」,它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部以歷史為題材的歌劇,也由此可以發現在此之前歌劇體裁都是神話題材。
由於當時天主教不允許女性在劇院唱歌,也促使了一種男性職業的出現,傳說中的——閹伶歌手。閹伶歌手的產生方式和我國的一種古代宮廷職業太監相一致,因此他們保持了孩童時的高音聲部,音質也柔韌具有光彩。蒙特威爾第《奧菲歐》中的奧菲歐一角就由閹伶歌手瓜爾貝託擔任。當然這種不人道的方式也使得閹伶歌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27-1791.12.5)
大概沒有哪個音樂創作領域能少得了「莫扎特」這個名字。這個5歲時就開始彰顯作曲才華,卻在35歲便與世長辭的全才作曲家,在歌劇領域也留下了他光輝一筆。
莫扎特最著名的三部義大利喜歌劇,第一部是根據法國著名戲劇家博馬舍的「費加羅三部曲」之一而來的《費加羅的婚禮》。後來十九世紀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所創作的《塞維亞的理髮師》也是根據「費加羅三部曲」其中之一而來。在《費加羅的婚禮》完成後的一年,又創作了另一部喜歌劇《唐璜》,因為莫扎特豐富的音樂想像力與張力,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三部則是《女人心》,腳本寫的才華橫溢,再加上莫扎特譜寫的優美的音樂為作品錦上添花。
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寫作了可謂是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部歌劇——德語歌唱劇《魔笛》。關於《魔笛》的音樂有多美妙,不如來問問貝多芬。在貝多芬為大提琴寫作的三首變奏曲中,有兩曲的主題都來源於《魔笛》的曲調。而在《魔笛》中的夜後詠嘆調也成為花腔女高音詠嘆調中數一數二的炫技性名曲。
威廉·理察·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5.22-1883.2.13)
華格納可以說是19世紀最激進的作曲家,也是一個「野心家」。他不喜歡義大利歌劇,不滿意歌劇目前的形式,不喜歡歌劇中過於優美的唱段,不喜歡娛樂性的音樂,因此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歌劇體裁——樂劇。在華格納的樂劇理想中,音樂是一個整體,所以器樂、人聲、戲劇都處於平等的地位。管弦樂隊是音樂的主要因素,聲樂線條則是音樂織體的一部分。這樣對歌劇的顛覆性也鑄造了華格納在歌劇史上極具個人化而突出的重要地位。
樂劇這一理想實現的最佳代表,就是著名的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包括了《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和《諸神的黃昏》四個部分。因為華格納的「霸道」和對音樂的意志、精神性的追求,這個歷時26年的龐大作品需要四個晚上才能演出完成,對於觀眾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
在樂劇理想實現之前,《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也是華格納具有開拓性的作品,對後世也就是20世紀音樂創作具有極大的啟發,也體現了華格納極限的情感體驗。
但不得不說,華格納的歌劇作品對於歌劇演員而言絕對是極大的考研,他龐大的樂隊編制導致演員的聲音必須是「大號」嗓子才能不被伴奏掩埋。
朱塞佩·福圖尼諾·弗朗切斯科·威爾第
(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0.10—1901.1.27)
華格納在狂妄的「擴張」著自己的樂劇理想,但也有執著於傳統義大利歌劇寫作的作曲家在以歌劇創作予以反抗。威爾第是19世紀義大利歌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以自己的方式捍衛著義大利歌劇傳統。當然,反對華格納的歌劇作曲家不僅僅有威爾第,創作了具有中國情調的《圖蘭朵》的普契尼也是其中之一。
提到威爾第,不得不提他的「靈魂伴侶」莎士比亞。威爾第幼時起就喜愛莎士比亞的作品,《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威爾第第一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為腳本譜寫的歌劇作品,此後威爾第還譜寫了另一部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奧賽羅》。在威爾第人生最後的創作生涯中,他的最後一部歌劇,仍舊採用了莎士比亞的戲劇腳本《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譜寫成了人生最後的傑作《法斯塔夫》,這部作品也成為了義大利喜歌劇的巔峰之作,也是威爾第唯一一部成功的喜歌劇。
除了以莎士比亞的腳本譜寫的優秀歌劇,威爾第還有十分多優秀的作品,如《弄臣》、《遊吟詩人》、《茶花女》、《阿依達》等。
優秀的歌劇作曲家絕不止以上四位,傑出的歌劇作品也數不勝數。
當然在以理論基礎為前提下欣賞歌劇作品,絕對能幫助你發現一些作曲家埋藏在其中的小心機。但音樂的一大用途始終是為了愉悅耳朵(並不包括一些現當代作品),因此用心感受音樂中的美,感受歌劇中音樂與戲劇緊密結合的魅力,或許,不失為看歌劇時的一種最佳體驗。
文章來源:上海音樂藝術發展中心,特此感謝!
尚音愛樂 | 音樂人文
本公益平臺原創素材、以及部分來源於期刊和網絡已授權的素材,歡迎只為交流和學習的轉載,實現原文的文化增值,以達尚音愛樂,人生新境界。對原文作者我們一起深表謝意,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我們當及時處理。
尚音愛樂
shangyinaiyue
聆聽世界 感悟人生
△長按或輕點後右上角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投稿&推薦 shangyinaiyue@163.com.
將音樂推向更深更遠處,我的意義
感謝支持專業化、人文化的音樂學習和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