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蹲點採訪報告 | 援藏路上寫忠誠 雪域邊關展擔當

2021-01-09 澎湃新聞

援藏路上的

微視頻|三年,行車儀記下深圳這群人的援藏之路

一早從林芝城區出發,途經魯朗小鎮,穿過有「冰川之鄉」之稱的波密縣,再經昌都市然烏鎮,其間翻過色季拉山、德姆拉山兩個海拔近5000米的埡口,再沿察隅大峽谷蜿蜒往下,一路伴著奔騰不息的桑曲河水聲,我們採訪組一行在入夜後,抵達察隅縣城所在地竹瓦根鎮。

貢日嘎布曲河畔的察隅農場生態茶葉基地是援藏重點項目之一,如今茶葉長勢良好,滿山鬱鬱蔥蔥。

雪山連綿、谷深流急、道路險峻,這是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交會處高山峽谷區的西藏林芝市察隅縣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在這個外人看來近乎秘境的邊境縣,活躍著一群深圳人的身影。這個群體,就是我們此次蹲點採訪的對象。

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合影。

還得從2016年說起。根據廣東省統一安排,深圳首次單一整體對口支援林芝市察隅縣和察隅農場。當年7月,我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組10餘名幹部人才,從南海之濱奔赴察隅,開展為期3年的對口支援工作。三年來,深圳援藏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認真落實市委書記王偉中「用心用情用功抓好抓實援藏工作」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難,用腳板丈量察隅大地,用責任奉獻書就情懷擔當,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深圳援藏之歌。

「廣東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深圳在廣東援藏工作中走在了前列。特別是深圳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充分展示了特區幹部形象。」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芝市委書記馬升昌如是高度評價深圳援藏人。

深圳特區報-讀特客戶端大局報導組採訪廣東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領隊許典輝併合影。

6月中旬在察隅一周時間的蹲點採訪,正值第八批援藏工作組交接前夕,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深圳三年援藏工作交出的這份亮麗答卷。

精準脫貧攻堅有我

——最偏僻的地方、最難啃的硬骨頭,都能見到深圳援藏人的身影

早上七點半,從察隅縣城驅車兩個多小時,翻越海拔5000米的折拉雪山,採訪組走進130多公裡外的古拉鄉。

高山峽谷間,沿著湍急的怒江支流昂曲河畔,走過一段平整的水泥路,我們來到了日託村。「日託」,藏語是「亂石堆」的意思,反映出這裡惡劣的生存條件。

日託村

爬上一段山坡,藍天白雲之下,迎面看到的卻是綠樹婆娑、民居簇新。79歲的桑巴老人和村民們在村裡廣場上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

「深圳援藏工作組為村裡修好了水泥路、村公房,還把我們的牲畜棚改造一新。」桑巴激動地說,兩個孫子都讀大學了,日子越過越好。

「小康村建設完善了村裡基礎設施,更提升了當地人居環境。」林芝市氣象局駐村幹部、23歲的藏族姑娘阿桑告訴記者,以前日託村找不到一塊平整的地方,到處是亂石頭。深圳把日託村納入小康村建設,從石頭堆裡開闢了一塊地方,為村民建了這個小廣場。「今年村裡的新年活動就是在這裡進行的。」阿桑說,「全村人聚到一起,又唱歌又跳舞。」

援建項目古拉鄉沙堆小康村(村公房)挺立在山川河流之間,格外顯眼。

在古拉鄉政府所在地則巴村,由深圳援建的全鄉第一條市政路吉古路,讓這個300人的村子有了市鎮的模樣。

老家山西朔州的古拉鄉副鄉長魏建平,連連稱讚小康村建設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培養了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圳援建的這些小康村,正成為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環境優美、安居樂業的美麗新家園。」

精準脫貧,攻堅有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察隅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的頭等大事。

「我們始終牢記黨中央要求,堅決按照粵藏兩省區部署和深林兩地謀劃,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堅強有力領導和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幫助受援地實現精準脫貧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來抓。」深圳援藏幹部、林芝市副市長、察隅縣委常務副書記、察隅農場黨委書記顧東忠告訴記者,工作組進藏之初,3個月內走遍全縣6個鄉鎮,深入70餘個村莊,在雪山溝壑間穿行8000多公裡,搜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在詳細論證並與深圳、林芝、察隅多方溝通後,毅然決定向最偏僻、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進軍,挑最硬的骨頭來啃!

三年來,深圳援藏工作組積極推進項目實施,足跡遍及全縣「三鄉三鎮」。圖為工作組在調研援建項目選址。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一定要把援藏資金用在刀刃上。哪裡條件最艱苦,哪裡需求最迫切,工作組就去哪裡,援藏項目就往哪裡放。」三年來,深圳先後投入察隅縣和察隅農場援藏項目建設資金總計3.55億元,完成實施援藏項目48個,在下察隅鎮共同村阿美組易地搬遷、10個小康村建設項目,以及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下足功夫,助力察隅縣於2018年率先脫貧摘帽。

幾乎和第八批深圳援藏工作組同時來到察隅工作的察隅縣委常委、副縣長楊力深有感觸地告訴採訪組,深圳援藏工作組把80%的資金投入到最偏遠、最難、最迫切的民生項目中,盡全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切身問題,同時把深圳先進發展理念和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管理等優勢帶到察隅,為察隅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民生為重多補短板

——多做暖民心、聚人心之事,讓老百姓自發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嘎巴二橋市政橋梁建設項目,打通了察隅縣城交通環線,改善縣城交通,解決群眾出行問題。

察隅縣城,桑曲河上,色彩明豔的嘎巴二橋如一道彩虹,連接起老城與建設中的嘎巴新區。橋的東北頭,電力公司職工強巴央措和同事次仁旺姆,帶著孩子準備去商場。

「橋通了,河兩邊來往方便多了,平時還可以到橋上散步。」次仁旺姆開心地說,深圳援藏人員不僅修了這座漂亮的彩虹橋,還重建了緊挨著橋頭的電力公司宿舍樓。

「以前我們一家四口住著只有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連衛生間都沒有。」強巴央措接過話頭,「現在住的新房子有90多平方米,有衛生間,洗澡地方也有了,方便舒服多了。」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問題的短板,就是援藏工作的著力點。

出古拉鄉往東南,沿途翻越益秀拉、昌拉、雄珠拉3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埡口,採訪組經歷5個多小時跋涉,一路冒著高山峽谷中的滂沱大雨,於傍晚時分來到了處於怒江、偉曲河谷交匯處的察瓦龍鄉。「察瓦龍」,藏語意思為「炎熱的峽谷」,這裡跟古拉鄉一樣,處在怒江乾熱河谷地帶,炎熱乾燥,植被稀少。

「這裡高溫悶熱,溫度已是跟深圳差不多了。」同行的援藏幹部、察隅縣發改委副主任陳加順告訴記者。他指著峽谷對岸崇山峻岭上隱約可見的羊腸小道說,從那裡過去有深圳援建的康然、前中瓦兩個小康村。當初建設時,工作組人員多次進出,有時甚至需要手腳並用,而建築材料則只能靠村民肩挑或是馬馱,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援藏工作艱苦,隨時都有危險。援藏幹部人才陳加順在下鄉時不慎摔倒造成脫臼,治療後第二天就堅持上班工作。

當一個個項目如期建成,為當地群眾帶去脫貧奔康的希望,深圳援藏人無不倍感欣慰,過程再苦再累再難都不要緊。三年來,深圳援藏工作把民生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補齊短板,多幹老百姓得實惠的好事,多做當地黨委政府需要的實事,多謀打基礎、管長遠的大事。

「組團式」醫療援藏人才進駐察隅,搶救危重患者,送醫送藥下鄉。

讓援藏工作更貼民心、更有溫度。在察隅縣城,深圳援藏醫生搶救藏民馬廣才家熊貓血孕婦和雙胞胎嬰兒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記者在農貿市場找到馬廣才時,這個開了家日用百貨店的32歲男子正在照顧妻子金在乃拜和兩個嬰兒。兩口子抱著即將滿月的孿生姊妹馬一萱、馬一諾,一再向同行的深圳醫療專家羅曉琴,以及吳偉清等深圳援藏人員表示感謝。

「母女平安,感謝深圳援藏,感謝深圳醫生。」馬廣才激動地說,如果妻子生產時沒有深圳援藏醫療專家在場,後果不堪設想。原來,一個月前,他待產的妻子因「重度子癇前期、雙胎妊娠、熊貓血」而被診斷處於「異常危險」地步!可從察隅轉院到林芝,不僅路上要花十個小時,途中還需翻越兩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埡口!

「這樣的病人,若由於轉院耽誤在路途中,因搶救不及時而遭遇不測,將是我們的恥辱!」深圳援藏醫療專家、察隅縣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甘露和連夜從波密趕回的羅曉琴等醫護人員一道,做好周密安排,以精湛技術成功實施剖腹產,讓金在乃拜母女三人化險為夷,一時成為察隅縣醫療衛生上水平的佳話。

「以前,當地人稱我們這裡就是個『轉院醫院』,大病看不了,中病也看不了。」察隅縣副縣長胡秀東告訴記者,自從深圳「組團式」醫療援藏人才進駐後,察隅縣醫院形象大為改觀,現在基本實現了中病不出縣。

援藏工作組對察隅縣中學圖書館進行升級改造,讓察隅縣中學圖書館達到深圳市中學圖書館的標準,為察隅縣中學師生營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最根本的幫扶。改變藏區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富民興邊固邊,教育尤為關鍵,要讓受援地孩子不僅有書讀,更要讀好書。」深圳援藏人才、察隅縣教育局副局長彭銳表示,三年來他們一直致力用優秀師資、先進理念來提升當地教育質量,通過教育讓察隅的孩子走出家門看世界,胸懷世界回到家鄉建家園。

「這裡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開學季節,老師們翻越折拉雪山到校,單程就要7個小時。」在深圳愛心企業捐資援建的華倫同心樓前,古拉鄉中心小學校長胡加祥說,這座嶄新的3層樓房讓80多名孩子住上了安心舒適的新宿舍,不僅解決了原來兩個學生睡一張床的難題,也為學校未來發展拓展了空間。

「組團式」醫療援藏,選派6批32名醫療人才進駐察隅,著力解決看病難;寶安區投資援建察隅縣人民醫院(含藏醫院),幫助當地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優先實施教育援藏,努力補齊教育質量短板;開展「一對一」傳幫帶,為當地打造了一支「能戰鬥、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教師隊伍;援建察隅縣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組織加強人員培訓,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援建察隅縣水廠水質提升工程,讓縣城7000多名群眾喝上清潔飲用水……

努力做暖民心、聚人心之事。三年來,援藏工作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治藏方針,努力解決農牧民最迫切最關心最直接的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讓老百姓更加自發自覺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壯大產業授之以漁

——因地制宜推動產業聚集,確保受援地穩定增收,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下察隅鎮,下午的陽光明晃晃的。夏尼村獼猴桃種植基地裡,28歲的僜人美小芳和20歲的僜人小青在掛滿累累果實的園子裡忙碌著。美小芳和小青在基地打零工,每人每年能掙一萬五六千元,還學到了技術,自家也種起了獼猴桃。

援藏工作組爭取深圳資金,扶持夏尼村建設獼猴桃種植基地,帶動村民土地流轉和獼猴桃產業發展,讓老百姓學技術增收入。

在深圳援建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帶動下,上、下察隅兩鎮7個村已種植獼猴桃3000畝,60多戶農戶自種了120畝。

打造夏尼村獼猴桃種植基地、探索「種植大戶企業+基地+農戶」幫扶模式,是援藏工作組變「輸血」為「造血」,推動產業援藏的一個縮影。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深圳援藏工作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大產業援藏力度,把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富民優勢,切實激發農牧民積極性,增強當地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深入調研後,工作組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稟賦,把旅遊業、農牧業等作為產業發展重點,挖掘精品特色產業項目,以點帶面推動產業聚集,確保了穩定增收和持續發展。

「察隅農場鐵皮石斛試種基地、茶葉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場、梅花鹿養殖基地、熱帶作物種植園等特色產業,在深圳援建下漸次展開。」在察隅農場,深圳援藏幹部、農場黨委常務副書記梁家銘告訴記者,「這裡發展茶葉產業的條件很好,相信不久在深圳也能喝到察隅產的優質茶。」

深圳市光明區投入援藏資金1980萬元援建察隅縣汽車維修培訓基地,將原有零散的汽車維修店面進行有效整合,打造汽修「一條街」,為當地農牧民提供汽修技能培訓。

桑曲河畔,整潔寬敞的察隅縣汽修市場馬上就要迎來首批入駐的汽修店家了。察隅地處新滇藏通道線上,自駕遊客較多,更有越野一族最愛的「丙(中洛)察(瓦龍)察(隅)」線路,為察隅汽修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這裡共有22間店鋪,上下兩層,下面用來搞維修,上面住人,還有培訓基地。」轉業軍人羅啟全是汽修市場施工方項目經理,他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一邊稱讚深圳援建工作有創新、抓得準。「光明區投入1980萬元援建的察隅汽修市場建成後,有效整合了原有小、散、亂的19家汽車維修店面,帶動當地汽修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又騰出了縣城寶貴的土地空間。」

南山區與華僑城集團投入資金打造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如今該項目已初具規模。

在林芝巴宜區,旖旎的湖光山色間,南山區和華僑城投資援建的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初具規模,成為318國道上的新晉「網紅打卡地」。這是深圳援藏工作結合實際,創新推出的「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異地產業扶貧援助模式。

「扶上馬送一程」,助力當地脫貧摘帽後,持續抓好產業援藏工作,可以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工作組大力推動消費援藏,協助察隅在深圳招商推介,實施產銷精準對接,把察隅木碗、雞爪谷等特色農牧產品帶到福田農批市場展銷,為深圳人的餐桌增加了「雪域江南」的味道。

轉變思想觀念提升發展理念

——用特區觀念理念帶動藏區發展,激發當地幹部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更好守護祖國邊疆

群山環抱中,然布曲河奔騰向前,流向怒江。

今年51歲的來好,是位於河岸上的古拉鄉則巴村村支書。見到記者時,他黝黑的臉龐露出憨厚的笑容。「現在路修好了、電通了,微信也用上了,與外地上學的孩子聯繫方便多了。」來好說,感謝深圳援藏,不僅完善了村裡的基礎設施,更給當地幹部群眾帶來思想觀念轉變和發展理念提升。

24歲的次旦卓瑪快人快語,是古拉鄉「三支一扶」幹部,駐鄉一年多了。在這位西北民族大學畢業生看來,深圳援藏工作注重在當地農牧民觀念轉變、理念更新上下功夫,用實際行動落實中央有關治邊穩藏、富民興藏要求,成效顯著。

「在援藏項目實施中,工作組善於運用深圳經驗、引入特區先進發展理念,激發了當地群眾在新時代奮勇爭先、自發創造美好生活,更好守護祖國邊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旁的駐村第一書記白瑪頓珠贊同地說。

援藏工作組從進駐察隅縣起,不斷深入三鄉三鎮調研,讓援藏項目援藏資金更切合當地實際。

來了就是察隅人,來了代表深圳人。採訪中,援藏幹部人才表示,十分注重把深圳好的理念、好的做法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去。三年來,工作組把藏鄉當故鄉,讓改革創新的理念在當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借鑑深圳土地開發經驗,將縣城中心的縣醫院土地置換出來,擇址新建,「騰籠換鳥」,助推舊醫院土地開發;參考深圳醫療改革經驗,協調選派深圳寶安人民醫院(集團)醫療專家任縣醫院院長,率先推行醫院綜合改革;參照深圳醫聯體做法,指導推動縣醫院與林芝市醫院、鄉鎮衛生院組成醫聯體,與駐邊部隊醫療室雙擁共建……

援藏工作組投入30萬元資金,在察隅縣首建了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對動物疾病監測監控、對肉製品進行檢測。

「正是在工作組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縣動物防疫工作走在了全市前面。」楊力說,深圳援藏人才、察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丙先帶著農牧專技人才走訪了20多個村莊,對縣城周邊10個養殖場進行了全面排查。隨後,幫助察隅新建縣獸防站檢測實驗室,為全縣動物疾病預防及檢驗檢疫建立了標準,為當地加強生豬養殖提供了良好條件。

「建章立制抓管理,深圳援藏工作組在抓關鍵、管長遠上為察隅留下了制度性成果。」楊力告訴記者,以前縣城裡施工現場多是腳手架亂搭、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魏興增、賴慧科等深圳援藏人才來後,推動建立了嚴格規範的現代化建設工程管理制度。

思想觀念活了,致富門路寬了,幸福日子甜了。援藏幹部、察隅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梁中原說,工作組全體成員齊心協力,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同步,轉觀念、強理念,多造血、補短板,激發起了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鞏固基層凝聚人心

——念好「促、謀、助」三字經,以深圳經驗推動察隅黨建創新固本強基

察瓦龍鄉,怒江之畔,狹窄山地中落成的藏式特色左布村村公房分外醒目。村公房共三層,設有黨員活動室、會議室,也有便民的醫務室、小超市,一層還有籃球場和小廣場,三三兩兩的村民在聊天。

「深圳援建的村公房讓我們開展黨建工作、群眾工作有了穩固的場所,廣場為村民跳弦子舞、打籃球提供了好地方。」藏二代、駐村第一書記李高闖說,為基層黨建打造堅強「堡壘」、帶動村「兩委」班子建設,深圳援藏工作抓住了根本。

李高闖講了個故事:村公房現址所在地原來是村民的老宅子,為支持村公房建設,村民積極配合、拆除了老宅子。全村21戶人家、24個黨員,現在村黨支部這個主心骨更強了,家家戶戶都掛起了鮮豔的國旗。

「突出黨建引領,深圳援藏抓住了核心和實質。」目巴村駐村第一書記郭易霖有著同樣的感受。他說,5月份交付使用的目巴村村公房堪稱全鄉最好的村公房,村民們經常過來議事談心。

深圳援藏幹部人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擔當。

三年來,工作組從鞏固基層政權出發,積極參與謀劃察隅黨建工作,先後投入資金4600餘萬元,支援建設了10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村公房)。鮮紅的黨旗輝映著鮮豔的國旗,在雪域高原的各族村寨高高飄揚。

「助推鄉村黨建標準化建設工程,用援藏力量鞏固基層組織政權,是深圳援藏工作的一大特色。」察隅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袁野告訴記者,三年來深圳每年支持100萬元用於察隅當地基層黨建工作,援建了古玉鄉玉和村、羅馬村和古拉鄉沙美村等10個鄉村黨建標準化建設工程,修建便民服務設施,用援藏力量鞏固基層組織政權。此外,還投入230萬元援藏資金,幫助22個基層黨組織解決實際困難、改善工作條件。

援藏工作組從進駐察隅縣起,不斷深入三鄉三鎮調研,讓援藏項目援藏資金更切合當地實際。

援藏項目以深圳意識規劃、深圳標準設計,深圳質量管理。

「察隅農場黨群服務中心是下察隅鎮的第一家,鎮上很多人挺羨慕的。」52歲的藏族漢子鄭衛東在察隅農場生活、工作幾十年,提起工作組人員讚不絕口,「農場裡、菜園子、職工家中,經常看到他們與農場職工在一起的身影。」

顧東忠說,基層鞏固了,才能穩邊興邊富民,這是深圳推動黨建援藏的出發點。「援藏工作組在黨建創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方面,為察隅帶來了『深圳經驗』,注入了源頭活水,融入了創新之魂,推動了察隅基層黨建工作發展。」袁野認為,這充分彰顯了工作組以藏為鄉、以察為家、穩邊興邊固邊的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懷。

援藏工作組組織察隅縣幹部人才到深圳學習培訓,提高當地幹部人才「軟實力」。

三年來,深圳援藏工作組正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推動深察兩地交流交往交融。深圳12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與察隅方面「結對子、走親戚」。察隅方面先後選派3批24人次幹部人才到深圳掛職鍛鍊,組織35人分批到深圳學習交流。民族團結之花在藏區與特區間綻放。

察隅縣中小學校長及部分教育行政管理幹部,到深圳大學學習培訓,提高察隅縣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援藏路上寫忠誠,雪域邊關展擔當。在西藏察隅的一周蹲點採訪,讓我們看到了深圳援藏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西藏工作以及對口支援一系列指示要求,落實「兩個大局」思想、實踐「先富幫後富」,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作為與擔當。這是大海對高原的承諾、特區對藏區的深情。

人物專訪

林芝市委書記馬升昌:

沒有援藏工作,就沒有今天的新林芝

深圳特區報大局報導組採訪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芝市委書記馬升昌時合影。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開展25年來,廣東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深圳更是在廣東援藏工作中走在了前列。」「可以說,如果沒有援藏工作,就沒有今天的新西藏、新林芝。」

在廣東省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工作隊輪換之際,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芝市委書記馬升昌近日在林芝接受了本報專訪。他表示,廣東、深圳援藏幹部人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和西藏工作座談會等精神,務實、高效、創新、有力推進援藏工作,為推動新時代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藏林芝察隅縣城。

一聽說廣東、深圳來人了,我們就覺得親戚來了

「廣大特區援藏幹部人才在藏期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創新當尖兵,維護團結作表率,嚴守紀律樹標杆,忠誠擔當、作風過硬、爭創一流,集中體現了特區擔當、特區精神和特區作風。」馬升昌說,自己進藏工作36年來,目睹了西藏的可喜發展變化,見證了包括廣東、深圳在內的全國各地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西藏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

馬升昌感慨地說,多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秉持「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理念,先後派出6批24名能力強、素質硬、作風優的幹部人才進藏工作,把深圳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民生改善的實際舉措,幫助解決援助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與察隅各族幹部群眾建立起了深情厚誼,有力促進了察隅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玉曲河畔。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25年來,廣東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深圳更是在廣東援藏工作中走在了前列。」馬升昌說,根據2016年中央、廣東省委省政府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新一輪援藏工作部署,深圳市單一整體對口支援林芝市察隅縣和察隅農場。這意味著,這三年來,深圳對口支援林芝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援助的面和領域更廣了。

「沒有包括廣東、深圳在內的全國各地多年來的無私支援,就沒有今天的新西藏,就沒有今天的新林芝。」馬升昌充滿感情地說,「林芝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對廣東、深圳20多年的援助銘記在心。一聽說深圳、廣東來人了,我們就覺得親戚來了。我們去廣東、深圳,感覺就是走親戚,也覺得很親切。」

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有「三快」

「我來林芝工作3年了,基本與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的時間重合。」馬升昌說,三年來,深圳援藏工作始終按照中央要求、粵藏兩省區部署,政治站位有高度,工作推進有力度,民生援藏有溫度,成效顯著。

「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有『三快』。」馬升昌說,以顧東忠同志為組長的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的幹部人才,進藏後適應環境快,進入工作角色快,推動援藏工作快,融入察隅、建設察隅、發展察隅、穩定察隅,有力推動了當地幹部群眾思想觀念轉變、發展理念更新。

「察隅是林芝最偏僻的一個縣,單程需要10小時,交通十分不便。」馬升昌說,察隅與深圳發展程度差別很大,又是多民族地區,是與印度、緬甸接壤的邊境縣。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的幹部人才來到察隅後,克服高原反應和離鄉背井不便,迅速適應當地環境,當天進入工作崗位,並在顧東忠帶領下用三個月時間跑遍了察隅全縣6個鄉鎮,深入到古拉、察瓦龍等偏僻地方,走訪了70餘個村莊,進村入戶,與當地幹部、群眾拉家常,了解地方風俗民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系統研究謀劃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地方富裕、長治久安之策。在粵藏兩省區、林深兩地大力支持下,工作組大力實施項目援藏、產業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醫療援藏,為推動受援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開創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援藏工作模式,確立了援藏工作排頭兵的地位。

開創了對口支援察隅工作新局面

「在對口支援過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中央要求,把察隅縣和察隅農場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不斷推動對口援藏向縱深發展。」馬升昌說,三年來,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嚴格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要求,堅持突出項目援藏、構建發展的硬支撐,突出產業援藏、增強發展的新動能,突出消費援藏、激活發展新活力,突出智力援藏、提升發展軟實力,把項目建設與邊境發展、邊疆鞏固有機融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實施「粵藏同心攜手奔小康」行動,全方位助力脫貧攻堅,幫助察隅縣通過國家驗收,成功脫貧摘帽。

「受援地不能開口就是要錢,最關鍵還是轉變思想觀念,提升發展理念。」馬升昌說,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組實施援建項目48個,不僅把幫扶和關愛送到林芝最偏僻的百姓家中,讓他們體會到深圳在內的全國各地人民的關心、支持,更是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高度,把做好對口援藏工作、富民固邊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同時,結合察隅地方特點,拓寬群眾致富門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茶葉、獼猴桃種植、藏香豬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逐步形成察隅地方特色產業及鏈條,讓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強,進一步堅定了老百姓愛黨愛國守邊固邊的決心。

「特別是工作組精心打造的2個邊境小康示範村,以點帶面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為察隅縣實現屯兵與安民並舉、固邊與興邊並重作出了有益探索。」馬升昌如是說。

梅裡雪山-日照金山。

希望你們一如既往宣傳林芝宣傳察隅

「三年援藏人,終生西藏情。」馬升昌動情地說,希望下一批深圳援藏工作和援藏幹部人才一如既往,帶來新理念,樹好新形象,展現新作為,以謀發展、保穩定、促團結的實幹精神,在雪域高原創造新時代深圳援藏工作一流業績。同時,進一步加強林、深兩地在旅遊產業、特色農牧業、文化產業、物流產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深圳特區報的影響非常大。」馬升昌說,深圳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改革開放伊始,我們接觸改革開放、認識了解深圳,很多都是從看深圳特區報開始的。

「深圳報業集團、深圳特區報一直重視深圳援藏、林芝發展的宣傳報導工作,專門選派了駐察隅記者,通過你們的宣傳報導等方面的努力,讓更多讀者、更多深圳市民認識了解察隅,讓更多外地遊客來到察隅、愛上察隅,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察隅發展,對此我們表示真摯的感謝。」馬升昌說,「深圳特區報作為有影響的媒體,是個好平臺、好窗口,希望你們一如既往宣傳林芝、宣傳察隅,助力幸福繁榮綠色美麗林芝建設。」

採寫︱深圳特區報記者周斌葉曉濱肖意吳德群

視頻| 齊潔爽/拍攝莫榮寶/剪輯

圖片|深圳特區報記者齊潔爽

監製︱詹婉容

編輯︱周宏博

深圳特區報

深圳權威媒體資訊平臺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廣告聯繫電話:0755-83518499

廣告聯繫郵箱:850874136@qq.com

微信聯繫ID:yingying62588

相關焦點

  • 腳踏熱土 定向務實——安徽省人社廳赴山南召開第八批短期援藏專業...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陳志浩就強化隊伍建設,著力夯實援藏工作基礎;強化責任擔當,著力完成援藏工作任務;強化服務保障,著力助推援藏工作開展等方面做了工作匯報。
  • 杭州黨史丨雪域雄鷹—杭州援藏25周年故事集·許明:羌塘豪情—擔任...
    援藏期間在西藏工作生活的場景又浮現在眼前,讓人仿佛又重新回到魂牽夢縈的雪域高原,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1998年6月,我從「人間天堂」的杭州市西湖邊來到與天最近的藏北羌塘草原擔任西藏那曲縣委書記。
  • 【同心奔小康】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盟員蔡雲餘的醫療援藏行
    2020年6月,瑞安市人民醫院第二批援藏醫療隊一行6人從東海之濱奔赴雪域高原,他們不畏艱難、克服高原反應,全力以赴投入那曲市色尼區人民醫院醫療幫扶工作。日前,醫療隊一行6人已圓滿完成為期兩個月的援藏工作,回到家鄉瑞安。「這短短兩個月的援藏經歷讓我們終身難忘。」民盟盟員,瑞安市人民醫院第二批援藏醫療隊隊長、瑞安市人民醫院紅十字分院醫務科科長蔡雲餘說。
  • ...丨誰知雄鷹翔雪域——讀周鵬程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 陳宇
    誰知雄鷹翔雪域——讀周鵬程長篇報告文學《藏地心跡》陳宇一部部書寫西藏的書,為讀者架起一座座通往神秘雪域的橋梁。就是「援藏」。《藏地心跡》雖然將黨政幹部作為援藏隊伍中普通勞動者來寫,但群雁高飛靠頭雁。援藏團隊取得出色成績和他們密不可分:昌都市衛計委保健辦楊利坦言:「重慶第八援藏工作隊為什麼這麼團結,這麼有活力,說句實話,主要是我們有一個好領隊!」而重慶第八援藏工作隊正、副領隊,就是昌都市委常務副書記黎勇和昌都市常務副市長蔡家林。在採訪時,黎勇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 追記和宇平:31載從警路寫滿忠誠與擔當
    31載從警路寫滿忠誠與擔當追記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公安局原副局長和宇平2017年3月15日晚,其宗臨時檢查站剛成立不久,和宇平(右二)與檢查站各部門負責人匯總當日工作,對第二天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擔當有為,專啃「硬骨頭」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和宇平最閃光的品質,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擔當有為」。在大家眼中,和宇平有勇有謀有擔當。
  • 淄博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領隊畢寶鋒:在雪域高原書寫無悔青春
    資料照片肩負著淄博市委、市政府的重託,帶著家鄉人民的殷殷深情,2019年7月2日,淄博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抵達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昂仁縣,開啟了新一輪的對口援藏工作。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第九批援藏幹部為昂仁發展做了哪些工作?7月12日,記者專訪了淄博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組領隊、昂仁縣委常務副書記畢寶鋒。
  • 援藏隊周末幹什麼
    西藏是通往天堂的大門,有如詩如畫的風景和引人入勝的文化,有人說「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珍惜時光,援藏隊在周末行走西藏,並不是抓緊時間的「玩」,而是調查研究、謀事創業、深挖底蘊,努力讓「藏族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 「五四特輯」丨星城院:檢察官援藏手記——湘遇山南 行走雪域
    在第101個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用一位青年檢察幹警的援藏故事,致敬正在奮鬥的你們、我們、他們!2019年6月,長沙市星城地區人民檢察院幹警鍾雨周響應上級院的號召,主動赴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人民檢察院開展為期半年的掛職援藏工作。2020年4月,鍾雨周同志因援藏期間業務熟練、作風優良、表現突出,被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榮記個人三等功。
  • 木棉花和桃花牽手,傳播南醫護理經驗到雪域高原,南方醫院柔性援藏...
    木棉花和桃花牽手,傳播南醫護理經驗到雪域高原,南方醫院柔性援藏隊員肖超群前往西藏林芝 2020-12-11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智力援藏:「和美教育」伴「雪域雛鷹」成長
    經典文化長廊、漢藏歷史故事展示,藏餐藏服體驗等體驗板塊,讓人們身臨其境走進雪域高原,感受漢藏文化交融的無窮魅力。多年辦學實踐中,常州西藏民族中學始終秉持「和而不同,藏漢情融」的辦學理念,以多維度的「和美教育」培養西藏學生開放包容的心態及高度的民族認同感,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常州西藏民族中學是江蘇省為落實國務院「智力援藏」精神所成立的首批內地西藏學校之一。
  • 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如今90多歲高齡的葉雪音,被稱為「廈大援藏第一人」。葉雪音是廈大1950級生物學系校友,入校第一年,她就在父親、廈大首屆畢業生葉國慶的影響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步行隨軍進藏。在經歷了8年異常艱苦的援藏工作後,葉雪音轉入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大學前身)從事漢語文教學,直到退休。
  • 鹽湖區25人被授予「忠誠擔當模範」稱號
    」先進事跡報告暨「一封家書」朗讀活動,表彰「忠誠擔當模範」,激發乾事創業精神,弘揚孝老愛親,推進幸福鹽湖建設。區委副書記張悅參加活動並為「忠誠擔當模範」頒獎。    本次評選活動經單位遴選推薦、集體評審、實地考察、社會公示等程序,共評選出25名2020年度鹽湖區直機關「忠誠擔當模範」,其中,田剛、南張強、張康、任文芳、邵晶妮被評為鹽湖區「忠誠擔當模範」,蔡佩傑、趙軍、杜國慶等
  • 永遠忘不了孩子們渴望的眼睛 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為雪域高原帶去...
    圖說:從娃娃到阿婆,積極參與DIY活動、科學課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當我完成後,我覺得我的作品上發著亮光。」「觀察必須有目的,不然很多常見的現象你都會視而不見。」……本月14日至20日,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浦東科經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館組成的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參加了科技部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回到上海後,他們收到了來自雪域高原的感謝。
  • 從0到1,他倆在雪域高原發出了第一封行政檢察建議...
    從0到1,他倆在雪域高原發出了第一封行政檢察建議...... 從0到1,意味著從無到有。從重慶山城到雪域高原,2020年9月,懷揣著組織和領導的信任,肩負著光榮而神聖的使命,5名重慶檢察機關幹警扛起行囊遠赴西藏昌都,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 援藏手記|我和「倒黴熊」布瓊的故事
    編者按:多年來,湖南一批又一批的援藏援疆工作隊員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在邊疆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為進一步展現新時代湖南援藏援疆工作新形象,紅網、紅星網聯合推出《我的初心在邊疆》專欄,通過援藏援疆工作隊員手記,記錄他們在支援受援地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教育醫療、文化旅遊等工作以及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故事和感悟,講述大漠邊關和雪域高原上的湖湘情。「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有:布瓊。」我剛念完名字,同學們就哄堂大笑。
  • 【黨史小故事】援藏醫生趙炬:魂歸雪域 醫者仁心
    【黨史小故事】援藏醫生趙炬:魂歸雪域 醫者仁心 2020-12-21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同雲州區:把黃花種到了雪域高原
    隆冬時節,大同市雲州區峰峪鄉鄉長田恆高興地告訴前來採訪的人民日報社記者。  「這幾天,我們正在準備一些黃花種植技術和管理上的書面資料寄到拉薩去。他們說,黃花長勢良好,苗全苗壯,成功試種。」  大同黃花怎麼就種到拉薩了呢?田恆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大同黃花已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中外馳名,多次獲得國際國內農博會金獎。
  • 忠誠擔當 警徽閃亮 ——寫在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
    如今,從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到保護公民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再到預防、制止、懲治違法犯罪,人民警察隊伍正以新擔當新作為,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在第一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廣大人民警察更加感到「人民」二字的千鈞分量,更加牢記「警察」職業的忠誠擔當。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五、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會師
    7月31日下午,帶著領導、親友、同事們的叮嚀囑託,經過數小時的飛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專家終於抵達雪域高原西藏,與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勝利會師。合影「西藏人民感謝你們做出的奉獻!西藏歡迎你們!」
  • 金慧琳:盛開雪域的「潛山格桑花」
    2019年的8月,金慧琳告別親人,從富饒的江淮大地奔赴壯美的雪域高原,經歷氣候、飲食、人文、心理等巨大的變化,克服頭暈腦脹、血壓升高、心率過速、難以入睡等嚴重高原反應,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中。立德樹人,金慧琳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初到藏區,金慧琳內心十分忐忑,應該如何克服極度高寒缺氧、陌生的語音環境、迥然不同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