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買房者: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老家!

2020-12-23 騰訊網

有一個讀者發來私信對我說:

「看了你的很多文章,寫得很好,可代表的永遠不是我們這個階層。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不懂房子的金融屬性,也不懂人口紅利對房價的影響。我們只想在城市裡買套房子有個住的地方,可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後卻發現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我們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

我聽了深以為然,因為我也有很多這樣的老鄉,只知低頭幹活,不知抬頭看路,待到他們幡然醒悟時,只宛若漂泊在半空中疲憊的鷹,上不去、下不來,一輩子很可能就這麼蹉跎而過。

時也,命也,能不能抓住「時」,決定了你這輩子的「命」!

本文即為這些漂泊在城市裡的打工者而寫,寫的難聽,道理不假,願共享。

01

曾經的機會一瞬而逝

山東人故土難離,除非生計所迫。

以前的闖關東是這樣,始於1990年代末的農民工外出潮也是這樣。山東人多,能吃苦,去了東北就把東北變成了「大糧倉」,去了大城市就把大城市建設的雄偉、輝煌。

山東人念家、傳統,年初離家,年終回家,在大城市掙到了錢,就回老家蓋新房子,在外邊風雨無阻只為了家人住的舒服、有面子,這是每一位山東男人的責任擔當。

山東打工者,很少有把掙到的錢用於在大城市買房或做生意的。山東打工者把大城市作為掙錢的驛站,山東打工者和大城市互為掙錢的工具,卻鮮有交集。

先有溫州,後有東北,就是沒有山東的炒房客。

每一次過年回老家,都會聽到叔伯兄弟向我感慨:我曾經在某某城市打工時,那裡的房價才幾千塊錢。我要是那時候買幾套房子,現在就發了。

假如時間回到那時候,我敢說你還是不會買房。人的固有圈子和固有思維很要命,你即使在大城市為人家蓋一萬套房子,也不會去買一套房子。

現在大學生不一定有農民工掙錢多,大學生為了面子也好,為了需求也好,去了一個城市總要使勁融入這個城市的圈子裡,買房子、娶媳婦、生孩子,總會自然的向圈子裡看齊。

農民工掙得不少,又省吃儉用,但把掙到的錢都運回了老家,蓋了新房子,榮耀了一陣子。房子變舊了、落伍了,變得一文不值了,就扒了重新蓋。農民工一年一年掙到的錢,就這樣埋到了地下,撒向了空中。

寫到這裡,我絕無貶低農民工的意思,伴隨著一個個房子的倒下與蓋起,一輩輩的農民就這樣延續下去。上面說過,這是山東男人的責任擔當,也是圈子使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當農民工辛苦掙到的錢隨著倒下的房子灰飛煙滅時,大城市的房價卻像離弦的箭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這才有了上面那些叔伯兄弟的感慨。

同樣是房子,一個一文不值到倒下重蓋,一個貴到令人仰止,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和階層就這樣分開了。

這沒有誰對誰錯的關係,你把一個大學生放在農民工堆裡,他一樣不會買房。唯有跳出原來的固有圈子和固有思維,才會變得不一樣。

02

機會又來了,又走了

這位向我抱怨的讀者可能沒有想到,那些年曾經在大城市的機會會在老家小縣城重遇。不幸的是,大城市的教訓也在老家小縣城重新上演。

2010年時,我穿走在山東的縣城時,兩邊看到的還是多層樓房+平房的格局,遠沒有現在的一些鎮看的上檔次。

大約2014年、2015年時,伴隨著大城市房地產走向下半場,以及城改等因素,房地產開始向小城市、小縣城大舉進軍。對於我這種每年回一次老家的人來說,老家縣城的高樓大廈幾乎是一夜之間建成的。

當房地產出現在小城市、小縣城時,那些曾經在大城市見識過房價漲勢的人仍是選擇了對它視而不見。

在大城市打工的他們,掙的錢比以前更多了,卻依然選擇讓辛苦掙來的錢放在那裡吃灰,或者繼續翻蓋、加高村裡的房子,以求面子過得去。

當小縣城房價漲到五六千、小城市漲到一萬左右時,當買房的親戚們向他們炫耀房子漲價時,他們又幡然醒悟,可機會已經又一次過去。

向我抱怨的那位讀者就是這樣一次次錯過買房的時機,當他想要買房時,卻發現在大城市買不起,回老家小縣城也買不起,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終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

最關鍵的是,他最終還沒剩下多少錢。隨著存錢的貶值,村裡房子的老化,年齡的增長,希望慢慢轉移到了下一輩。

時也,命也,能不能抓住「時」,真的決定了人這輩子的「命」!

03

今時不同往日

這位讀者最後問了我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

他想向親戚湊點錢付首付在縣城買一套房子,問我行不行。我對他說,你曾經沒有抓住機會,現在卻可能進入一個無底洞。

我在《我不小心捅破了山東樓市的這層窗戶紙!》一文中曾經寫過:

房價漲跌有區塊輪動現象,無論漲跌都是從大城市向小城市輪動。山東的大城市濟南、青島房價在2016-2017年上漲很多,甚至2018年還在上漲,然後就等來了2018年到現在長達兩年多的降價期。

山東省內別的城市,包括所有小縣城,房價上漲時間比濟南、青島晚,房價下跌時間也會比濟南、青島晚,但「房價下跌」不是不來,而是在等待時間。

在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階段,以及中心城市化的發展格局情況下,人口、資金正加快向大城市流入。

濟南、青島的房價現在下跌的猛,之後還有回升的時候;其他城市可能就會一直無盡頭的陰跌或滯漲下去,這將是現在在小城市、小縣城入市買房者的磨難。

曾經的機會找不回來,現在也不能瞎找機會。

現在還想要靠房產增值,只有一個路子可選,那就是去大城市,即使是大城市的郊區。

樓市的下一個階段,將不是本地人來支撐房價,而是靠人口、資金的遷徙。曾經沒有人口流入的小縣城,靠意念、靠拆遷、靠賣地就能實現房價上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也過去了,房價在城市間已經分化,房子越來越像一個有漲有跌、有賺有賠的商品。

此時,濟南、青島郊區的房價已經和其他小城市、小縣城相差無幾,於這位讀者一樣的城市打工者來說,若還想在房子上搏一搏,唯有大城市可選。

有人對我一直反對在小城市買房有意見,我只能說這是我的本意,我就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是這樣說的。

言盡於此,只盼餘生安好。

相關焦點

  • 回老家買房被同事制止,看完同事給出的三個理由後,甘願被勸退
    如果想要孩子必然就需要一個好的住處,總是租房子有些不現實,但是在一線城市想買房子確實很困難,畢竟要支出的費用實在太高。於是兩人就萌生了回老家買房的想法,結果卻被一位老同事極力阻止。小雲覺得不解她問老同事在老家留一個房產不好嗎?老同事告訴了她三點理由,順利讓小雲放棄了回家買房的想法。
  • 《我和我的家鄉》: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
    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一直是很多人的糾結。其實,人們外出打工無非是為了錢,如果在家鄉可以賺到客觀的收入,誰願意背井離鄉、漂泊萬裡!在今天這個時代,幸福感一定是和經濟能力掛鈎,沒有穩定的經濟條件,別說生活,連夫妻感情都會受到影響1前兩天,一位粉絲找到我。聽了她的故事,我思考了很久,有感而發決定今天和大家說點什麼。
  • 留在北上廣,還是回老家發展?看完他們的真實經歷,你就有答案了
    近期,似乎聽到身邊討論最多的就是,該繼續待在一線城市呢還是回老家三四線城市發展?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已經回老家,還有一部分人正在糾結中。那麼,年輕人到底是該留一線城市還是回老家發展呢?看看一線城市工資和生活壓力,你還會羨慕在大城市的生活嗎?
  • 三十而已丨爸媽讓我回老家 or 我渴望在大城市紮根
    ● 我想要留在大城市●江疏影所飾演的王漫妮,在上海漂了8年,在一家奢侈品店裡做高級銷售。和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一樣。她是畢業後選擇留在大城市或外地來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子的縮影:爸媽都在老家,單身族,租房。這樣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什麼依靠的女孩子,想要在大城市裡待住就只有努力打拼。
  • 買房紀實: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在大城市打拼,那縣城老家的房產算什麼?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哪怕已經完全融入了這裡,在老家縣城也要擁有房產的。這與貧富無關,似乎就是一種中國人的信念。我以前的同事,收入在北京算比較高的了,全家早就是北京戶口。一年回一兩次老家。但在縣城擁有好幾套房子,其中一套還是「四室五廳」最時髦的超高層。到現在我也沒想起來,除了門廳、客廳和餐廳,另外兩廳是什麼。
  • 雙重邊緣人,回不去的農村,留不下的城
    【雙重邊緣人,回不去的農村,留不下的城】【01】馮欣決定回老家了,他思念著家鄉的父母,想念著家鄉的美食,渴望著家庭的溫暖,也希望能在老家,尋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同事朋友們都說馮欣把日子過的緊巴了,對自己太摳了,掙來的工資為什麼不捨得花呢。別人的不理解,只有馮欣知道。他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能多攢點錢,好有資本去買車買房,好為將來做打算。「我還沒娶媳婦呢,結婚需要很多錢,我不得不多攢些。」馮欣如是說。
  • 再說一次,過年回老家,記得別亂買房!
    我是星叔,全國資深房產投資專家,你相見恨晚的買房軍師,目前已為5000人提供買房最佳解決方案。星叔不像其他自媒體,遮遮掩掩的讓你摸不清頭腦!你現在的資金情況並不算很優質,甚至於需要賣掉老家唯一的住房,借到所有的錢,才能勉強在深圳買個單間。人生,並不是只有買房子。我們買房賺錢的目的,不也是為了讓生活更好?
  • 留不下回不去,尷尬的雙非兒童
    她小孩今年9歲,出生在香港,是因為疫情,小孩沒法正常去香港上學,只能在深圳等候消息。原計劃開學的日子因為疫情多次延後。在漫長等待的過程中,和家人一次爭吵後,她的抑鬱症再次發作,從29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 大城市城中村越來越少了,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買房顯然不現實
    在大城市很多打工者買房是很困難的。房價那麼高,要買房也要奮鬥十幾年才買得起,因此這十幾年之中他們必須要租房子住。但是越來越多的城中村被拆了。他們就無處可去了。下圖是一條繁華的步行街,由於拆遷這裡的商戶全部搬走了,現場留下一片垃圾。
  • 《三十而已》:大城市回不去,小鎮不習慣,王漫妮只剩一條出路
    鍾曉芹(毛曉彤 飾演)在三十歲之前選擇了離婚,重新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生活。而王漫妮(江疏影 飾演)則顯得狼狽,在三十歲的時候,告別了自己奮鬥八年的城市,有些狼狽地回了老家的小鎮。王漫妮是典型的滬漂,漂著漂著,青春沒了,事業沒有,愛情也沒有。
  • 北漂買房故事: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
    後來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四年的大學生活讓她更加了解北京,雖然畢業時父母也建議過她回老家,但最終她還是決定留下來加入「北漂」一族。相對於上海、廣州、深圳,林悅更喜歡北京,她覺得這個城市很包容,比其他城市更有親切感。雖然工作不順利的時候也不止一次的想過要離開,但是冷靜下來,內心卻總是無法說服自己。
  • 帶著北京戶口回老家,它變成了廢紙一張
    年初疫情爆發,我沒敢輕易辭職,等疫情逐漸穩定,七月我提了離職,九月回了老家,暫時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但靠著做一些遠程兼職,已經能讓我和父母在老家生活得很好了。北京戶口跟著我一起回了老家,但是離開了北京,它好像突然祛魅了,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個標籤,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
  • 年輕人為什麼要去大城市
    幾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開一個無聊的會。入會場前,我順手在副駕座位上拿了本雜誌,其中有一篇劉大任的《柏克萊那幾年》。幸有此文,讓我不至於選擇早退。上世紀六十年代,劉大任從臺灣去美國求學,恰在柏克萊遭遇了自由言論運動風潮。最終,他與許多同齡人一樣,成為了「烏託邦的尋找者」。儘管劉大任的左翼思維與我並不相投,但不妨礙我被其文字打動。
  • 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農村年輕人的路在哪
    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但比起在農村的其他夥伴,外面打工的收入已經比他們高很多,在城裡的生活似乎也能過得去。但是,隨著這幾年房價高漲,在城裡買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沒有房沒有戶口,城市雖大卻始終不是我們的家,因為在農村老家有還有我們的父母和小孩。
  • 回不去的老家,趕不散的鄉愁!
    2021年春節回家過年的願望變成了一個奢望,從12月初我可以回老家過年的雀躍期待轉折成了我還能過年嗎旋即又為你怎能回家過年!怎能回家過年?是啊,我的小城他還在在兀自堅強地挺著,.我那父老鄉親們在以各自的方式為家鄉奮戰加油,這時候還給家鄉添什麼麻煩。
  • 同學聚會上,留在老家發展和背井離鄉闖蕩的差別
    同學聚會上,陳生看到那些留在老家發展的老同學,藉助父母家族的餘蔭和人脈,或高薪或厚職,住大房子開豪車,每年至少出國旅遊一、兩次地過得相當安逸,不由對比自己在省城每天早九晚五、拼死拼活拼人品地做了近十年,雖然買了房子和車子,但房貸和車貸壓得喘不過氣,而且那種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走到什麼位置的漂泊感越來越厚重,便有些Hold不住了,回家後和母親談起來,沒想到母親趁勢要求陳生借點老家老同學的人脈回老家發展
  • 《三十而已》王漫妮:回不去的故鄉,融入不了的魔都
    年齡還有幾個月王漫妮就要三十歲了,而這之前她曾經對自己的父母說,三十歲安頓不下來就回老家,她的媽媽也因此開始給她準備,但她不想回去。情感單身的王漫妮,渴望遇見優質男,這也是目前她能改變處境的辦法,但是優質男同樣會希望遇到優質女,王漫妮儘管努力、漂亮,但在他們眼裡仍算不上優質女。很多優秀的女畢業生,留在大城市打拼,高不成低不就就是這種狀態。
  • 知乎高贊:為什麼許多人寧願月薪5、6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以下文章來源於臨公子的後花園,作者臨公子好幾年前,我在北京的同學曾有個比喻:大城市是個吸血鬼。輕輕鬆鬆吸掉你最美好那幾年的青春和精力。白天,你啃著煎餅,擠地鐵+轉公車吭哧吭哧爬去上班。晚上,租著10平方米的臥室,盤算著這個月的開支,感慨一年到頭都存不下幾個錢。每次下班從天橋走過,總覺得這座城市的華光璀璨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 中央明確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買不買房都要注意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看作是下一年經濟發展、政策制定的風向標。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從傳遞出的信息來看,明年的樓市調控方向,有「答案」了。 關於樓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如下: 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 在北上廣的打工人就算混得再差也不回老家,看破這3點,你便懂了
    在北上廣的打工人就算混得再差也不回老家,看破這3點,你便懂了 現在的畢業生,大多數都不會選擇畢業後回到老家。而是更願意留在大城市漂泊。很多人說我們之所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去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並非是擺脫貧困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