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要去大城市

2021-02-15 ins生活

點擊題目下方一讀,每天陪你一路讀行


文/葉克飛

來源/好姑娘光芒萬丈(ID:goodgoodgirls)

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小城市過相對安逸的生活,這是一個近年來始終爭論不休的問題。可是,它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嗎?

幾年前的一天,我去某地開一個無聊的會。入會場前,我順手在副駕座位上拿了本雜誌,其中有一篇劉大任的《柏克萊那幾年》。幸有此文,讓我不至於選擇早退。

上世紀六十年代,劉大任從臺灣去美國求學,恰在柏克萊遭遇了自由言論運動風潮。最終,他與許多同齡人一樣,成為了「烏託邦的尋找者」。

儘管劉大任的左翼思維與我並不相投,但不妨礙我被其文字打動。這位如今已垂垂老矣的小說家寫道:「也正是直接參與運動的親身體驗,因『柏克萊人』而感染的 『尋找烏託邦』旅程,接受了殘酷考驗,所有事業夢想全部報廢,學位自動拋棄,人生大轉彎,甚至對人性的本質產生了難以解決的懷疑,然而,直到今天,捫心自問,沒有一絲一毫後悔。」

他還提到了有名的《呼倫港宣言》,開篇是那個著名的句子:「我們這一代的人,孕育於至少是相當舒服的環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學殿堂裡,不安地看著我們繼承的世界……」

這多像個預言,如今的中國年輕人,不也是身處一個「至少相當舒服的環境」,但又不安地看著這個世界嗎?只是,比起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如今的中國更加物質化,甚至使得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屈從於生活壓力。但反過來說,如今這種瑣碎的物質化生活所遭遇的種種問題,在舊日的風起雲湧面前也註定是小兒科。換言之,如果你是一個能為「尋找烏託邦」放棄一切的人,那麼「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式的問題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你能聽到並聽從內心的聲音,任何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顯而易見的優缺點:大城市生活豐富,工作機會多,如果是非體制內領域,還相對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創意產業、科技產業等上年紀的人基本無 法進入的新興領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業務多於重人際(但人際同樣重要)的氛圍,缺點是生活成本高、工作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日子相對安逸,但工作機會少,又普遍是人情社會,任何事都得靠關係,又因人際關係複雜,隱私空間常被侵犯。


這些優缺點並非絕對,它往往會隨著個體自身的特點而轉化。比如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工作主要依靠網絡傳遞,那麼小城市的低房價就顯得誘惑,但如果他又特別喜歡豐富的生活和多元的資訊,那麼大城市的高房價也不會阻撓他。

正如有人所說,世間所有的選擇,到最後其實都是五個字——你想要什麼?

許多過來人見到這句話,會不屑地說一句「圖樣圖森破」,告訴你這種想法實在太不成熟了,因為許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他們會擺出各種大道理,列出一連串的「反面教材」,告訴你若不循規蹈矩,人生將會如何悲慘……可是,如果你連想想的勇氣都沒有,你又能實現什麼?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問題上,我的感情一直傾向於前者。當然,我並不是認為大城市一定比小城市好,更不是說年輕人必須要選擇大城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這個選擇中,天平從一開始就是傾斜的,前者的生存壓力更大,也因此更需要勇氣去承擔。而遵循內心的勇氣,不但是我自己缺少的,也是我喜歡並尊重的。

對於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我同樣尊重,因為他們嘗試過。對於選擇小城市安逸生活的年輕人,我也並不反感,因為那也未必不是遵循內心的選擇。我唯一不能認同的,是某些人對打拼者的嘲笑,以及庸俗化的論調。

我見過不少世俗眼光中的失敗者,雖然我並不認為那是失敗,但他們無一例外遭遇了嘲笑。比如有人被迫從北上廣回到家鄉,就有一些這輩子未曾離開家鄉的人嘲笑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當然還少不了「早說過這條路走不通」之類的論調。還有一些人正在大城市裡打拼,可逢年過節回到家鄉,就會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談資以及被訓導對象,告誡你生活應該如何安守本分,結婚生子再去考個公務員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生標準。

我甚至認為,正是這群人的存在,才逼得許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寧願在大城市孤獨打拼,也絕不回來。

沒錯,大城市裡有許多平凡的打拼者,終其一生也無法躋身這個城市的上遊,他們甚至買不起一套小房子,終日為溫飽奔波。但誰有資格嘲笑他們呢?沒有人可以。正如毛利在《普通女孩,就該滾出大城市?》中所寫,「為什麼一定非要成功、出色,才能留在大城市?為什么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自由選擇去留,她永遠都該仰仗別人的意見生活嗎?」

在中國人的人生選擇中,女性比男性的空間更為狹窄,沒在三十歲前把自己嫁出去仿佛是一條死罪,結婚後沒生出孩子來同樣是死罪。在毛利筆下,「這些美劇的忠誠東方女性觀眾們,並沒受到多大的感召,她們在爸媽的房子裡看著別人為所欲為,一點不為之所動,因為世俗說,大城市的榮光並不屬於她們。」

一個社會對女性的苛求與偏見,意味著整體價值觀的缺陷。女性遭遇苛求,男性同樣不會好過。認為女性留在小城市安於現狀就是最好的七大姑八大姨,同樣也是逼婚、逼考公務員的主力,她們的逼迫對象其實不分男女,這也許是小城市最讓人窒息的一面。

我有一個朋友,不諳世事,不善交際,有一份穩定工作和中等收入。與許多獨生子女一樣,她在父母支持下買房買車,一個人住著140平方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開車上下班,不知不覺年過三十。也是在三十歲這一年,她放棄了這一切,選擇北漂,租房、擠地鐵……

當然有人會說她傻,可她卻比以前開心多了。她離開這個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獨,同時,她又不願像長輩們所說的那樣,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告別孤獨——那樣的話,也許會更孤獨。

在某些人看來,這種孤獨似乎有點矯情。他們還會搬出「適應社會」這一萬能法則,告訴你這是你自身的問題,你要改變自己,釋放自己,接觸社會,就能有更廣闊的圈子。可是,這個說法從根本上抹殺了人與人之間原本就具有的差異,忽略了人的個性。就好比看電影,看特呂弗和費裡尼的人跟看《小時代》的人很難有共鳴,你不能強求其中一方遷就另外一方。價值觀的差異也與身份、地位無關,即使都是高學歷,即使都有體面的工作,但一個讀哈耶克、薩義德和《古拉格群島》的人,又怎麼可能和一個除了課本再沒讀過其他書的人有心靈上的契合呢?在人際交往上,我們最多只能做到禮節上的互不侵犯,但越是交心,越不可能越過價值觀的差異。因為價值觀而造成的孤獨,無法因為自身的改變而緩解。而且,即使改變,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說,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去適應別人的高度,但無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遷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

在男權社會裡,有較高文化素養和能力的女性,更容易在小城市裡感受到這種孤獨。工作沒有挑戰性,缺少有共同話題的朋友,找不到看得上眼的男人,還要因為沒拍拖、不結婚和沒生孩子這樣的事情被當成異端,這已經不僅僅是孤獨的問題,更關乎尊嚴的喪失。


所以,一個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別說那些內地封閉小城了,即使是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即使距離港澳僅僅一兩個小時距離,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 你依然要忍受以下這些事情:同樣的雜誌和電影,比廣州深圳遲一個多星期上市和上線;你還是得自己開著車跑去大城市看話劇和演唱會;老一輩永遠關心你為什麼 大學畢業了還不拍拖,二十五歲了怎麼還不結婚,結婚都一年了怎麼還不生孩子;如果你沒考公務員,某些人更是會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輕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來就跟你談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經,見到育兒和養生講座就像打了雞血;許多你的同齡人,有著高學歷和體面的工作,可家裡沒有一本書,你們永遠找不到共同的話題;在事業上,你不能靠創意打動客戶,跟人摟著肩膀忍著滿口酒臭氣稱兄道弟幹上幾杯也許更管用……

有時,我甚至會有這樣的錯覺:能忍受這些,簡直需要比在大城市打拼還要多萬倍的勇氣。當然,後來我明白了,這不是勇氣,而是妥協和懦弱。大城市當然也存在這些問題,但你起碼有躲開的機率,如果你有足夠能力,還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故鄉在一個內陸不發達省份的小城,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死也不會回去的,因為我不想在二十多歲時看到自己六十歲的樣子。」因為,在那樣的小城裡,除了公務員、國企、學校、醫院之外,你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他用可以在老家買別墅的錢,供了一套北京的小房子,然後告訴我:「房子再小, 也是我買的,路再難,也是我自己選的,這樣的話,誰也沒有藉口來幹涉我的生活。」

我知道,這就是勇氣。它似乎可以回應某些老人的另一種荒謬論調(也許是我在這個問題上聽聞的最荒謬論調)——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是一種逃避,比如逃避生活的責任和傳宗接代的重任等。且不說年輕人選擇大城市大多有著理想和追求的因素,即使真的是逃避,我也建議持此論調的人先檢討一下自己:為什麼人家甘願放棄安 逸,以孤身去大城市打拼的代價去逃避你以及你所期盼的那些東西,是什麼讓你和你的期望比巨大的生活壓力和激烈競爭更恐怖?

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早老去,然後定義生活。比如認為房子車子和金錢就代表生活的全部,認為別人也應該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成熟不知足,或是以過來人的姿態強調平庸的可貴,把「平庸」等同於「平淡」。可是,許多人未曾想過,你認為好的未必是別人想要的,我們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人,未必是關懷,而是侵犯,不管你是否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這樣的事,在這個國家固然隨處可見,但小城市似乎更明顯一些,同時讓人無處可躲,也無從辯駁。越是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生活的 人,越是庸碌無知的人,越喜歡嘲笑那些有勇氣去承受壓力的人。

不夠現實的烏託邦,總會引來嘲笑。但是,如果你現在二十多歲,你是希望看到一個烏託邦,還是看到自己六十歲時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社會】我們為何一定要背井離鄉去大城市?
    許多過來人見到這句話,會不屑地說一句「圖樣圖森破」,告訴你這種想法實在太不成熟了,因為許多事情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他們會擺出各種大道理,列出一連串的「反面教材」,告訴你若不循規蹈矩,人生將會如何悲慘……可是,如果你連想想的勇氣都沒有,你又能實現什麼?  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問題上,我的感情一直傾向於前者。
  • 我為什麼支持女孩子去大城市
    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總有年輕人沒有技巧,沒有顧慮,沒有衡量的,僅執著一夢憑一腔熱血投奔遠方。真好!當下,年輕人到底該留在小城市還是去大城市闖蕩的討論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儘管說再多總難免有舊瓶換新裝的嫌疑,但我仍然想熱一熱冷飯,談談我為什麼支持女孩子去大城市闖一闖。有理有據總是離不了生活裡的真人出鏡,那麼我就講講身邊的故事。
  • 《青春在大地》年輕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打拼嗎
    年輕人發展總喜歡往大城市跑,大城市工作壓力又大,競爭強,拼死拼活掙到的工資一半都交了房租,但其實我們國家疆土這麼寬廣,有很多的地方和不同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實現自我價值和經濟飛越,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裡面擠格子間。
  • 沒學歷,沒背景的年輕人去大城市該怎麼抉擇?
    有學歷的人在大城市選擇就會更多一些,機會就會更多一些,那沒有學歷的年輕人去了大城市要怎麼抉擇呢?請君往下看!可以先找一份服務為基礎的行業,比如餐館、酒店服務員,或者商場、超市營業員等,如果想輕鬆一些,可以選擇保安員。
  • 年輕人要不要留在大城市?《二十不惑》導演這麼說
    陳卓這麼做,他一定是違背了基本的道德觀,你已經有一段關係了,還要再去展開另外一段關係,這種做法是不被接受的,這我也不會接受。只是從角色塑造角度出發的時候,我會去跟他聊,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情況,他是在內心裡怎麼達到的某種所謂平衡。他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就會變成說,即便我心裡達到了這樣一種情感上的所謂平衡,但我們依然要知道,這種行為違背了正確的一個情感觀。
  • 你這麼美,為什麼不去大城市看看
    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總有年輕人沒有技巧,沒有顧慮,沒有衡量的,僅執著一夢憑一腔熱投奔遠方。真好!當下,年輕人到底該留在小城市還是去大城市闖蕩的討論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儘管說再多總難免有舊瓶換新裝的嫌疑,但我仍然想熱一熱冷飯,談談我為什麼支持女孩子去大城市闖一闖。
  • 讀大學一定要去大城市?受益一生的解釋在這裡!(深度好文)
    眼下正值2020年高考季,近日,俞敏洪在直播中建議高中生在填報志願時有兩條原則:第一,儘量離開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第二要去大城市,不一定是北上廣深,武漢、西安也可以。在最後他還建議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到哪個城市去上了大學跟過去住。從俞敏洪的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覺得大城市對年輕人來說是大有幫助的。
  • 知乎高贊:為什麼許多人寧願月薪5、6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過程要說難麼,在大城市摸爬滾打,沒有輕而易舉的吧?該沮喪的沮喪,該懊惱的懊惱;要說不難麼,只要你不妄想一步到位,它似乎也沒什麼太難的。同學最大的感觸在於:當你選擇一座城市時,就為自己的人生鋪設好了底色。01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寧願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擠地鐵,除去雜七雜八的不剩幾個錢,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
  • 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如何在高考及就業時選擇一座城市?
    最近有一個熱點話題: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輕飄飄的一句問話,跟隨著的卻是無數人激烈的爭論,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一個並不輕鬆的話題。中國越來越便利的社保和醫療的轉移流程,落戶制度的放開,為年輕人重新選擇城市和遠距離遷移提供了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一生主要有三次選擇城市的機會。
  • 花2小時上下班,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時間永遠「在路上」
    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打工人,生活就是在公司和床之間兩點一線了,因為光是通勤+正常工作時間,就已經佔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了,再加上基本的睡眠時間,屬於自己的時間基本是沒有的。準確一點來說是,屬於自己且不那麼累的時間,是沒有的。
  • 【文心雕龍文字圈】為什麼要來大城市,它給了你什麼?
    前些天我和朋友去北圖,一進去,滿眼都是馬雲的臉,(眾人笑)到處在兜售他的成功學,這種書賣的很火,不知道坑了多少青年人,他們真的以為照搬馬雲的路子能夠在未來獲得成功,他們不知道書裡的那個年代很快就要過去了,封面上那個人現在正在犯難。  所以,不要把那些土豪當偶像,把你自己當偶像就行了。
  • 你為什麼要為大城市生命戰?因為人是物有所值的
    或者逃離大城市?只要有人,這個話題就會永遠持續下去。幾天前,一篇《我賣掉北京500萬的房產,卻在老家過的生不如死......》的文章再次引發了大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爭端,義無反顧應該轉到大城市?還是要住在小城市?
  • GAY離開小地方去大城市生活是逃避嗎?
    我是覺得,我寫文章還比較有感覺,但視頻是另一套體系,不是我擅長的範圍,所以讓年輕人根據自己的喜好、感覺來做。歸結起來,一方認可柚柚的想法,同志在小地方容易被視為異類,為了更自由的生活,可以選擇去大城市發展;另一方認為不能因為外界不認同而選擇逃避,而應該勇敢面對,努力去改變大環境。
  • 為什麼要去大城市讀大學?眼界決定高度!這或許是最佳答案
    每年高考完後,就到了填志願的階段,很多考生在這時候都犯了難,不知道報考哪個城市好,對於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區別也是兩眼一抹黑,覺得學校好就行。
  • 年輕人租房開門就是床,沒人讓你放棄去大城市,你自己試試就放棄
    租來的房子——年輕人漂泊在異鄉的另一個家。對不少人來說,這個家可能開門就是床,也許伸手就能碰到天花板,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暫時寄放了年輕人的夢想和未來。租房本身是年輕人無法忽視的痛點,如果是在平時,外界的精彩足以消解內心的苦悶,人們可以用「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來安慰自己,但此刻不同於往日,人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這小小的空間內度過,與這個現實空間朝夕相處的時間越長,人們內心的愁悶就被放得越大。租來的房子,到底有多小?
  • 房價都把人壓得都喘不過氣了,為什麼你我他還在往大城市湧?
    房價都把人壓得都喘不過氣了,為什麼你我他還在往大城市湧?但儘管房價高企,仍攔不住年輕人進入北上廣深的腳步。過去一年,深圳的房價上漲超過50%,同時人口數量比上年淨增59.98萬人。在均價5萬元/平方米的房價面前,深圳白領小嘉回家鄉發展的想法異常強烈。畢業時,因為喜歡深圳的環境,她選擇去深圳發展。
  • 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10多年前還能買得起房,現在快租不起房了!
    昨天(12月23日),知名媒體報導:年輕人租房壓力最大的10大城市出爐!根據上述媒體發布的報導顯示:知名房地產研究機構於日前發布最新租房數據報告(《2020新青年居住消費趨勢報告》),今年(2020年)全國年輕人(新青年)租房壓力(套均租金)最大的10個城市,分別是4個一線城市+4個新一線城市+2個二線城市;其中,北京年輕人面臨的租房壓力最大(位列第1),套均租金為
  • 十大糾結2:你那麼愛他,要不要陪他去大城市闖蕩江湖|百家故事
    首先,我們去大城市工作,也就是承認和接受了大城市的各種優勢和劣勢,各種挑戰和誘惑。而對於一個外來者,大城市最明顯的內心感受就是冷漠。我有一次去上海,站在黃浦江邊,望著對面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感覺就像一個個高傲的陌生人,我想不到有哪一個人願意彎腰低下頭來,向我報以微笑或者發出一份邀請。
  • 東京房價這麼高,為什麼年輕人還願意往那兒跑?
    網上的一個熱門問題:「東京房價這麼高,為什麼年輕人還願意往東京跑?」中國年輕人奔向北京上海,有房價在等著打擊他們。所以,想看能不能相互取經,因為扎堆奔向東京的日本年輕人,勢必也面臨同類難題。想聽真大實話嗎?
  • 大城市30歲的年輕人,沒房沒車沒存款,有資格結婚嗎?
    如今來看的話,似乎年輕人結婚,首先會問對方有沒房有沒車,甚至還會要求對方有存款,這樣,才能給得起彩禮。於是乎,不少年輕人便在網上抱怨,抱怨自己30歲的年紀裡,似乎連結婚的資格都沒有了,著實讓人有些無語。  那麼,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30歲沒車沒房的話,真的沒資格結婚嗎?彩禮文化盛行,又是對是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