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熱點話題:年輕人不去大城市就沒出息嗎?輕飄飄的一句問話,跟隨著的卻是無數人激烈的爭論,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一個並不輕鬆的話題。
中國越來越便利的社保和醫療的轉移流程,落戶制度的放開,為年輕人重新選擇城市和遠距離遷移提供了可能。
現在的年輕人一生主要有三次選擇城市的機會。
第一次:高考,第二次:讀研,第三次:就業。
第一次的高考選擇是最重要、也是父母參與度最高的一次選擇。
高考的志願填報,有人說專業放在第一位,有人說城市放在第一位,說專業的人是從行業的角度考慮,說城市的人是從資源的角度考慮。但有一個問題是非常重要,卻反而最容易被忽視的,那就是:你的大學所在地很大概率會成為你人生的安身立命所在地。
有人說大學只是一個讀書的地方,可以不作為落腳點的啊,但只要你去了,就會有太多的未知出現,即使像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這一類地域偏遠的大學,每年也會有大量的外地學生選擇留在當地工作。
原因很簡單:
1、當地的企業資源豐富,每年的校招,大量的本土企業會湧到校園裡招聘,而外地大城市的企業,有多少肯跨越千山萬水到那麼偏遠的大學裡去招聘?
2、當地的認可度,像我上面列舉的這兩所大學,雖然都是211,但外面的認可度並不高,因為地域偏遠,高考收分也比較低,但在當地,這就屬於高校中的老大哥,所有的當地企業都非常認可。
3、校園戀愛,無論哪所大學,本地大學生必然是數量最多的一個群體,一個外地學生與一個本地學生談戀愛,這也是大概率事件,而畢業的時候人隨愛情走也是極有可能的,這也大大增加了留在當地的可能性。
4、從眾心理,如果有比較多的同學留在當地工作,在同學人脈及各方面資源的召喚下,留在當地似乎順理成章,甚至有很多同學在外地工作幾年後,還是會選擇回到大學所在的城市工作,這是人性中對安全感的本能追求。
另外有一些專業的地域性非常強,如師範類、醫療類、藝術類,往往在哪裡讀書,絕大部分都會在哪裡就業。
高考的專業和城市應該是父母最後一次為孩子的人生選擇出謀劃策了,每一位父母都不要想當然地將大學只是作為學習的一個暫時落腳點,年輕人沒有社會閱歷,也沒有那麼深謀遠慮的規劃,在似成熟非成熟的年齡段,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父母無法預料,無法控制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這個深遠到底要怎麼計呢?
選擇一座城市就像購買一隻股票,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如果孩子畢業後留在這裡是否可行?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趨勢是否明朗?有沒有潛力?什麼樣的專業更符合這座城市的調性?
一種情況下,你需要為了專業去選擇城市,比如,如果你很篤定地要選擇計算機專業,先考慮一線城市的大學,其次是二線城市,無論從資源還是將來就業考慮,計算機行業的機會永遠都在這些經濟發達的大都市,同時這個專業決定了,如果選擇大城市,你也是有逆襲的可能的。
另一種情況下,你需要為了城市去選擇專業,比如,如果你選擇去山東的某座城市讀書,藝術傳媒類的專業就不是你的最佳選擇。
最重要的一點,在選擇城市的時候,所有的父母都回頭看看,你的家庭財力是否能夠給孩子在這座城市定居提供幫助?能提供多少?
人生一直都是在做加減乘除的平衡,你不能決定你的出身,但可以決定你的上升,是循序漸進,還是一步到位。直線上升,有可能墜入谷底,螺旋式上升,便需要克服慢速的焦慮。
年輕人去不去大城市跟出不出息沒有關係,無論選擇那座城市,都是你平衡人生的結果,無論你是跑步,還是快走,只要向前就沒有錯。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也一定會有一座城市包容你、接納你,在這座城市,獲得你人生的升華、價值的體現,以及幸福溫暖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