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工廠的確遇上了招工難的情況,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在外面風吹雨打的送外賣和送快遞都不願意進廠,要知道,以前大家想進廠都難,都需要託關係才可以進廠,現在工廠招工難、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進廠,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口下降因素
80年代之前我國並沒有將計劃生育立為基本國策,政府甚至還鼓勵生育。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一家生四五個很正常,現在30多歲以上的大多都有四、五兄弟姐妹。經濟建設還沒有起來的時期,各地嚴重缺少就業機會,導致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得不到釋放。
一直到後來改革開放大搞經濟建設,長三角、珠三角片區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務工人員。不需要技術,不需要學歷(初中最多高中即可),一個月的收入比家鄉高多了,窮怕了的人遇上了希望,當然吃得苦耐得煩。哪怕工廠環境再惡劣,勞動強度再大,這都不是問題。由於之前數年各地積壓了太多的富餘勞動力,導致普工市場供不應求,一聽說哪裡招工,大包小包的務工人員下火車連夜排隊真不是個事。而此時外出務工的人員被稱為第一代農民工,這段時期持續到國內經濟開始轉型和人口下降為止。
翻開國內最近20年人口增長數據會發現,總體人口增長率是呈逐年下降趨勢的,從1999年的8.2‰到去年的3.8‰。最近20年往小了說少出生幾千萬人口,往大了說少出生1.2個億!1999年我國人口12.58億,當年的自然增長率是8.18‰,如果一直維持這個增長率,則20年後人口是14.81億。而截止到去年底我國內地總人口為13.95億,顯然人口總體少出生幾千萬這是無疑的,這幾千萬勞動力加入到就業市場,只要十分之一進廠,用工荒也就不會這麼明顯了。
二、社會發展變化
一方面是緣於人口增長放緩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時代在發展,第一代甚至第二代的務工人員因年齡關係已退出就業市場。從大環境來看,國內也在進行經濟轉型,從之前的世界廉價工廠,一億雙襪子換飛機的時代變成了以工業製造,高新技術與信息技術為主的時代。電商的興起、外賣、快遞、滴滴,以及隨後的自媒體等等也豐富了就業市場,經濟的多樣化促使年輕人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所以單純的勞動強度大且缺乏自由的工廠崗位早已失去了往日吸引力。社會發展至今,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已逐步減小,特別是在無技術含量的普工待遇上,即便一線城市和家鄉區別也在不斷縮小。在深圳拿4000,在家鄉拿3000,區別並不是很大。去深圳找工作也就逐漸對無技術無學歷的年輕人失去了吸引力。而這部分人恰恰是工廠崗位需求的最大群體。
三、教育提升
現在的教育多樣化(電大、函授、網絡、技能培訓班等等)與大學擴招,讓更多的年輕人獲得了學歷或技能,在就業時當然有了更多的選擇,接受各類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最近10年約1.23億年輕人接受過各種學歷教育,這部分人出來後顯然不會選擇從事勞動密集型工作。相互抵消之下,選擇進工廠的人也就越發顯少了。
四、待遇和勞動強度問題
工廠普工普遍面臨上班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工資待遇差還有各級管理人員隨意支配以及粗暴對待員工等情況。現在工廠上班模式一般分為日夜班和長白班(晚加班)兩種模式,無論是哪種模式,勞動強度大,一班至少11小時左右。工資收入結構為基本工資+加班所得,所以加班就成了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徑。即使強如深圳,其最低工資標準也僅為2200元。以每天上班11小時,每周只休息一天來算,工資也就4000出頭,並且絕大部分工廠沒有給普工繳納公積金。一頓操作猛如虎,一月工資2500,差不多就是這種描述。如此高強度的勞力付出和收入嚴重不成比例,找得到人才怪。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廠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經濟的多樣化,現在人們的選擇也多,年輕人看著幾十年如一日、待遇低下的工廠望而止步,所以工廠招不到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