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魯德莫寧
來源:紐約Gnome看世界
《急速車王》《好萊塢往事》《寄生蟲》這三部最佳影片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一部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一部是把真實事件進行藝術誇張、一部是誇張的虛構針砭現實。它們的故事講述手法不盡相同,各有千秋,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都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的補充,才能將觀影的體驗提升一或數個檔次,因此,一貫好讀書不如無書的我,只好對它們一齊進行一次無情且無知的吐槽。
——平淡,有點平淡
這部講述Ford汽車和法拉利在24小時勒芒拉力賽爭鬥的故事,如果是車迷或者偽車迷的,至少在Amazon Prime上的汽車系列節目Grand Tour的第一季第六集最後二十分鐘後已經耳熟能詳,然而本片卻足足有兩個半小時之久。
開場的一個小時,影片深入細緻的介紹了兩位主角(分別由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在主線故事發生前的生活和關係,還頗花了筆墨描寫當時Ford汽車公司的文化以及與法拉利創始人Enzo Ferrari的衝突,這才終於引入了本片的主線故事——造一輛能在24小時勒芒拉力賽打敗連續奪冠的法拉利賽車的福特賽車,GT40。
好萊塢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屢敗屢戰、勾心鬥角和危機暗伏,達蒙和貝爾對於人物的塑造還是比較豐滿的,幾個配角也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後三分之一,才真正進入緊張刺激爭冠的賽車故事。相信在超長的鋪墊,人物塑造之後,觀眾們此時的心情已經隨著賽事的進行、賽車的轟鳴、角色的取捨,有著坐過山車般的起起落落,當我在懷疑麥可·舒馬赫是否是當年車王附體時福特汽車已經率先越過終點線。到故事結束時,不由得為這一段令人驚嘆又唏噓的歷史擊節感慨。
等等,讓我們倒帶一下,不是車迷的觀眾可能除開故事本身以及對角色的投入之外,並不清楚24小時勒芒拉力賽對汽車製造商意味著什麼?作為唯一奪得過賽事冠軍的美國人意味著什麼?以及作為唯一奪得過賽事冠軍的美國汽車意味著什麼?
我也沒有答案,剝去時長不多的賽車的外衣,本片確實有一些平淡。不過我推薦大家看看Grand Tour第三季第五集最後二十分鐘關於車王Jim Clark的講述。
——拖沓,實在拖沓
與急速車王相同的是,好萊塢往事也是因一樁震驚歷史的舊案——波蘭斯基和曼森家族,而展開的關於兩位好友(李奧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布拉德·皮特分飾)的故事,不同的是,主角二人是虛構的。
圍繞著虛構的主角二人,許許多多好萊塢六十年代真實存在的名人與和他們相關的事件,在一條虛構的故事線和很多虛構的事件的裹挾下緩緩展開。無奈主故事線進展緩慢,摻雜其中的真實或虛構的事件碎片化嚴重,如果沒有完全的背景知識的了解,大部分時候只是覺得似曾相識但卻不知所云——和《低俗小說 Pulp Fiction》的引人入勝大相逕庭。
能夠很不容易堅持到最後,整篇都在期待要如何發生的歷史舊案,或許能夠滿足於非常典型的導演昆汀式的荒誕與暴力美學,讚嘆其精妙的改編,或者也有可能像我一樣期望沒有得到填充,感覺整篇的拖沓落了空。誠然,小李子和皮特對於兩個角色的演繹,以及很多細節的演義,都不乏可以讓人喝彩。只是跳脫出細節,會覺得只得到了大量冗餘的碎片信息。
我在腦中回放了一遍,只想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能夠安慰自己——這是部打破第四面牆的影片,影片的主角和他的經歷就是對觀影觀眾感受的預言:
已經厭倦奧斯卡影片的觀眾不顧睿智的老者的勸解在做最後的掙扎開始觀看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影片過半,還沒有得到什麼有用信息的觀眾開始狂躁,怒罵鏡中的自己;
然後,懷疑大概是導演昆汀受到了歹人的利用,決定親入虎穴一探究竟;
最後不得已地接受一無所用的事實,一把火將影片燒了個乾淨。
是的,這樣就合理多了。
——浮誇,真是浮誇
寄生蟲是一部不太一樣的電影,它的故事完全是虛構的,而且是一部韓國的電影,所以需要邊看字幕邊過濾生疏的韓語,還時不時飈出一句韓式英文,難免影響觀影體驗,還好我沒有邊看電影邊喝咖啡的習慣。
影片開始於社會下層——但是肯定不是底層,住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現實感十足。但是隨著劇情的進展,影片越來越帶有幻想現實主義的意味,對窮人的描寫很像是無法想像窮人到底是怎樣過活的富人在描述著窮人們的生活。整個前半段,韓語無法令人嚴肅的鏗鏘語調和誇張的面部表情,加成在不斷荒誕的情節上,令人我不得不聯想起《我的野蠻女友》這部紅遍了大江南北的韓國片來。浮誇,十分浮誇,只能用這樣的感受來形容這半節的情節進展與角色表現。
就在快要開始感到失望的時候,懸疑適時而入,一個地下室的情節,勾起了我少數看過的另一部韓片《下女的誘惑》中相對應的黑暗情節,情緒驟然提升,節奏加快。然而在一段怪誕之後,情節又急轉直下,搞笑,荒誕,像過家家一樣,戛然而止。至此,整部片既放棄了立足現實的基線,又沒有實現在怪誕放飛自我的路線上足夠的深入。
我想導演到這時候也已經覺得回天乏術,破罐子破摔了,最後以極不負責的Deus Ex Machina結束,令我對一些明顯的細節問題都無心吐槽了。
很多人對此片評價很高,我完全無法看出來,寄生的概念也覺得牽強,他們說是因為我對於韓國殖民史了解的缺失。然而於我的觀感,此片的劇本連基本的故事都沒有講完整,許多的對話似乎要埋下一些伏筆但是結尾時卻完全棄之不顧,人物的關係浮於表面完全為了劇情的發展而存在——和我們熟知的王艾瑪故事如出一轍,需要大量的未在故事中隱含的知識來人為的拔高深意。
一句話歸納,作為一部好的影片,表達語言不夠純粹,表達內容不夠深刻,表達邏輯不夠自洽,開始於浮誇的表演,終止於潦草的結尾,中段沒有把握住原本可以提升至頂級層次的機會。入圍奧斯卡和歐洲各大獎項,大約仍然是西方文化對於東亞文化的偏見和歧視。
此文在頒獎禮開始前數小時開始著墨,直到頒獎禮進行中才完成,為了不受到幹擾產生偏見,我只好忍痛割愛,沒有到頒獎禮直播現場觀看。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