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舊文)
《小丑回魂》8.0
①
這群十一二歲的loser不僅要對抗深心裡的最恐懼,還要對抗來自成人世界的壓迫和傷害。獨自成長對抗全世界,還真是一段殘酷物語啊。
恐怖而言,小丑回魂算不得頂級,溫子仁早就走在了前面,即使jumpscare也要玩節奏和花樣,而小丑回魂遵循的其實還是視覺層面的血漿怪獸老一套,所以這片子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小丑文化以及前作的巨大影響,大概還在於那令人動容的殘酷而溫暖的青春氣息吧。
②
年輕的時候青春小說也看過幾本,後來火了一陣子的青春電影雖然一部沒看,偶爾點開一部吐槽的視頻大概也瞭然。中國人的殘酷青春無非是同齡人的欺凌、原生家庭的動蕩、學業壓力,然後祭出堪稱靈丹妙藥的懷孕墮胎,差不多也到頭了。畢竟這是一個把見義勇為從少年們的道德準側裡劃掉的時代。況且我們定義的青春似乎只有高中大學生,那些八九十一二歲的孩子統一划到孩子的範疇裡就行,講他們懵懂的性覺醒已經離經叛道,更遑論置其於隨時喪命的終極險境了。
中國青春恐怖片下探的底線就是大學生,並且學生始終像是個職業而非狀態,所以那些個美到一身婊氣似乎大學生其實行事心理全然成年人的女子落在血漿裡花容失色,倒也能滿足看客心底的陰暗欲望。
早些年大學生下海,立地就能加價,後來託了擴招的福,嫖客的錢袋子才終於能少遭罪。我看國產恐怖片老是捉弄女大學生,怕也不是長久之計。
而好萊塢的青春恐怖片,即使因為到處社區大學以及人種早熟的緣故導致大學生高中生區別不大,一路拍到兒童的年齡段依然是少見的。告誡少年兒童不要見義勇為無可非議,就像西方文學影視作品裡面和小蘿莉搭上關係的大叔,無論兩情相悅還是一廂情願最後總沒好結果一樣,對兒童的保護本就是文明的重要尺標。像2017版的小丑回魂一般,在吃人小丑之外還要給孩子們設置來自成熟孩子的霸凌追殺、路人的冷漠無視、來自母親的病態保護、來自父親的打罵和性侵,血漿斷肢見慣,這些才是讓人背脊發冷的真正大尺度。
③
貝弗利引來下水道的血漿噴滿了整個衛生間,這可能象徵著少女初潮的性恐懼,也可能暗示來自父親的性侵犯。而她父親循聲而來,見到滿臉血汙縮在牆角瑟瑟發抖的女兒,只是隨意安慰幾句,毫無知覺地從盥洗盆裡接過血水抹抹便離開了。
小孩的恐懼悲喜總不能被大人所理解共情,他們用「It」指代新生的baby,似乎那和幼獸也無區別。「那有什麼好怕的」「那有什麼好開心的」,一邊聽著這樣的話一邊被他們寬大的手拽著向前走,這經歷我想大多數人都有。
④
少見的正能量恐怖片,營造恐懼然後告訴你不要怕,去戰勝它,然後消解恐懼。所以這片子開頭字幕還沒放完就讓小丑現出了真身,一切恐怖的細節都清晰而寫實,這都是為了最後loser club戰勝小丑而服務。
Welcome to the loser club!真是少年心氣。
⑤
《馬男波傑克》第四季陶德再次天才靈光一閃,搞了個小丑牙醫的項目,讓小丑扮作牙醫或者牙醫扮作小丑來給小朋友們拔牙。上天保佑孩子們。
小丑微笑的嘴角源自英國黑幫的酷刑,叫格拉斯哥微笑。黑色大麗花案件裡面的受害人也經受了如此的酷刑。
約翰·韋恩·蓋西,殺人小丑,止小兒夜啼的一號人物,七十年代手裡少說三十條人命的連環殺人犯,平時是個憨態可掬專門逗小孩開心的小丑,所以也專殺青少年。
卓別林、羅溫·艾金森、金·凱利,優秀的喜劇演員總和抑鬱症沾點邊。《頭腦特工隊》的花絮裡,小丑演員內心的情緒小精靈全都愁眉不展。
恐怖谷理論說,擬人但又非人的形象給人造成的不適感最為強烈。
最關鍵的一點,小丑並不是一個正能量的形象,他逗人發笑靠的是把自己或別人扔到窘境裡盡情奚落,靠的是激起人群的負面情緒,富有道德感的人會自覺對此產生牴觸。
如此種種,小丑形象以及文化象徵的異化,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⑥
《小丑回魂》的原著是史蒂芬·金。1990年版的《小丑回魂》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銀幕。
其實史蒂芬·金的作品很多都有點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些共用世界觀,有些是彩蛋性質的客串,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這叫史蒂芬金宇宙。《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他的作品,而且是一眾怪力亂神的作品裡面極少數的純文學向,而肖申克監獄裡面,關著不少來自德裡鎮的罪犯。據說德裡鎮上,也有通往黑暗塔世界的門。
黑暗塔是史蒂芬金最重量級的作品,嘔心瀝血耗時30年的代表作,今年也有黑暗塔IP的電影上映,然後從口碑到票房撲街到慘不忍睹。
很多人評價說,這是恐怖版的《伴我同行》,《伴我同行》的原著小說也是史蒂芬·金作品。
真是史蒂芬·哪兒都有我·金。
他的作品從小說延伸到影視作品,總有種頹廢荒涼裡帶點兒溫暖的感覺,像是喝一口盛出很久的湯,胃裡晃蕩幾下總還能感覺到溫暖。
⑦
女主角真漂亮,15歲的小姑娘,紅色捲髮、雀斑,夾在小女孩和女人之間的微妙,那麼有主見而且勇敢,真是一切小男孩的終極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