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西
一聽本劇的名字,就很感興趣——《新冠時期的愛情》(Love in the Time of Corona)。還有很多地方翻譯成「愛在新冠蔓延時」,這個就更妙了,看上去可以和理察·林克萊特的作品組成「愛在XX」四部曲了。
《新冠時期的愛情》海報
還真別說,兩者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比較日常、文藝;場景都不複雜(本劇就更簡單了,因為隔離全在房間裡);都是話嘮片,靠高密度臺詞撐滿全場;都走溫情路線,整部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面角色,大家都是好人。
本劇講述了幾個家庭的故事,他們之間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主要關切的還是一些家長裡短。
一對夫妻,因為丈夫經常出長差,而妻子在家帶女兒,選擇分開生活。但因為疫情,兩人必須開始在同一屋簷下過日子,他們也不得不重新評估這段關係和自己心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另一對夫妻,在隔離生活中,因為雙方對家庭責任的認識差異有了隔閡,要不要二胎也成了兩人爭吵的導火索。
一對好友(閨蜜?)隔離在家中,不出意外的,男人和女人之間漸漸有了若隱若現的情愫。
離家很久的兒子因為疫情回了家,老母親卻要為他和父親不太融洽的關係而發愁……
《新冠時期的愛情》劇照
平心而論,觀看本劇,需要一點耐心和一個安靜的環境。畢竟你註定看不到非常激烈的戲劇衝突,更沒有什麼吸引眼球的橋段,絮絮叨叨、喋喋不休……能經受住「無聊」和「平淡」的考驗,才能慢慢品出本劇的一些妙處。
比方說,疫情改變了生活,隔離也讓人重新認識生活。選擇分居的夫妻,因為隔離不得不朝夕相處,通過這段日子,他們也慢慢了解到自己在這段婚姻裡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挺日常的,但有一定生活閱歷的觀眾,還是很容易被打動:當初的美好,怎麼就被這麼多年的生活被磨光了?
同樣,那對老夫妻和兒子之間的心靈隔閡,也挺真實。父親覺得兒子任性,為了追求所謂的理想不給自己留後路,就是一種不負責任;兒子覺得父親不理解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都不是什麼大事,但疫情和隔離到給了這些普通人一個坐在一起,重新審視生活的機會。看完本劇,觀眾也或多或少會有些屬於自己的感悟。
《新冠時期的愛情》劇照
本劇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對黑人夫妻,是由演員萊斯利和羅賓遜扮演的,而他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夫妻。同樣,萊亞·吉斯特德和吉爾·貝羅斯也是一對真夫妻,他們和親生女兒共同出演了本劇。而那對迸發出愛情火花的好友,扮演者蕾妮·庫爾蕾和湯米·多夫曼雖然不是真正的夫妻,但也確確實實同居了。也因為戲裡戲外的身份重疊,本劇的表演也少了一點做作,多了幾分自然。
但打從一開始起,本劇就存在著一個大問題,直到最後也沒解決好。那就是主創始終沒想好,怎麼使本劇和新冠疫情這個主題完美地結合?換句話說,怎麼讓本劇不至於「偏題」?
就拿那對同居的好友來說吧,他們的愛情故事雖然也算有趣,但我一直有個疑問:就算沒有新冠疫情,對敘事會有什麼影響嗎?同樣,那對分居後被迫同居的夫妻、和子女有心結的老夫妻,他們的故事在不同的背景下也完全成立。這倒讓我覺得,新冠疫情在本劇主創眼裡,是不是根本就沒那麼重要?
《新冠時期的愛情》劇照
不過,本劇倒也給了我們一個觀察的窗口,看看普通美國人是如何看待新冠疫情的,儘管這個窗口也未必完全真實。比方說,分居夫妻的小女兒即便在疫情期間,滿腦子想的也是如何外出社交,還冒險出去派對。可見不光她,美國年輕人也沒太把隔離當回事。小女兒的亞裔同學還對她說,新冠病毒只不過讓人拉拉肚子,類似感冒。哈哈,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美國政府的很多奇葩政策,因為有群眾基礎嘛。
也不是說本劇就沒有講述疫情對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影響。比方說,黑人夫妻為是不是生二胎而煩惱,關鍵還是缺錢,根源就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就業機會的減少。而那對分居夫妻裡,女方抱怨自己一直沒工作機會,當然也是疫情惹的禍。只是和溫情的主基調相比,這些東西都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至少在本劇裡,它們都可以被家庭生活的溫馨和愛人之間的關心化解。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疫情期間,不都是溫馨、溫暖,也有情緒上的緊張、情感上的苦悶,這些好像都在本劇營造出來的「烏託邦」裡消失了。
新冠疫情對全世界乃至人類歷史的影響,會在今後漸漸顯現出來。顯然,這樣一部「開胃小菜」式的小品劇,無法承擔起宏大的「元敘事」的任務。不過,透過本劇看看全世界人民在隔離期間的生活百態,也還是很有趣味的。
本期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