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晚,70後、80後的記憶裡,必定有陳佩斯與朱時茂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我這一代人的心目中,他們二位「喜劇之王」的地位,無可撼動。
至於趙本山、範偉和宋丹丹等人,只能往後排了。
然而,陳佩斯和朱時茂離開螢屏已有20多年。再見時,當年小夥兒已近古稀,須白容皺,不復當年。
回顧當年陳佩斯與朱時茂輝煌過的歷程,依然還是會讓人津津樂道。
陳佩斯的父親陳強是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早在1980年,陳氏父子就曾聯手拍攝了電影《瞧這一家子》,這部電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了新時代中國喜劇電影之先河。
在之後,陳佩斯接連出演了喜劇電影《夕照街》《父與子》《少爺的磨難》《二子開店》,陳佩斯火了,其在《夕照街》中飾演的「二子」一角,雖為配角,卻風頭十足,觀眾由是記住了這個「光頭小眼一臉賊笑」的經典面孔。
對此,有些不了解內情的後來人,只知道2000年以後陳佩斯的電影公司倒閉,就認為陳佩斯是因為跨界拍電影才自毀前程的。完全不對,其實陳佩斯的電影生涯是遠遠早於小品事業的。
誰的命裡都有一個「另一半」,朱時茂就是陳佩斯命裡的另一半。
1983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劇團搞聯歡,陳佩斯與朱時茂由此相識,兩個人一見如故,莫名的好感油然而生。
此後,哥倆就經常在一起談戲瞎扯侃大山,說說笑笑間,開啟了40年的同好之情。
1984年,姜昆找到陳佩斯和朱時茂,推薦他倆上春晚。當時這哥倆還不太樂意,最後還是姜昆一再堅持,三顧茅廬,這才答應去的。
陳佩斯跟搭檔朱時茂花了半年時間,琢磨了一個小品《吃麵條》。
《吃麵條》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但是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小品,卻差點因為一個在今天看來無比荒誕的理由而夭折。
春晚導演組有人認為這個小品不太嚴肅,於是安排了一場臨時的慰問演出,通過試驗的形式來綜合審評。
當時,導演黃一鶴找來了春晚節目主審領導,領導在臺下笑得前仰後合,然而,最後審評時卻毫不留情的把《吃麵條》給斃了。
領導認為這個節目純粹是插科打諢,毫無教育意義,這要是上了春晚,很可能會犯嚴重的錯誤,「太不嚴肅了,這要是出了問題,我可擔待不起」。
那個年代與現在不同,文藝政策還比較保守,節目好不好不打緊,關鍵要符合大方向,要有教育意義才行。
但是導演組成員兼主持人姜昆卻不這麼認為,姜昆堅持保留這個節目。春晚總導演黃一鶴老先生挺身反駁:
「這個小品很不錯,他們花了半年時間打磨,播出以後,一定會很受歡迎的,不能放棄。」
為此,雙方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這事兒一直拖到春晚當天也沒最終定下來。晚上八點半就要直播了,臨近八點時,黃一鶴才將陳佩斯喊到二樓,對他講:
「這個節目《吃麵條》,好東西,你們倆弄到今天不容易,我決定,上!」
小品《吃麵條》如期登臺,一炮而紅,大為轟動。陳佩斯朱時茂成了當時家喻戶曉的最知名喜劇演員。
在《吃麵條》之前,小品這種表演形式,僅僅是藝術學校招錄考生時的一種臨場面試方式,而從陳佩斯朱時茂開始,則正式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舞臺喜劇表演形式,影響深遠。
從那以後,小品成了歷年春晚最重要的語言類節目,直到今天。
在這件事情,姜昆與黃一鶴導演功不可沒。尤其是總導演黃一鶴老先生,他敢於跟領導拍桌子,敢摔當時廣電部部長秘書的電話,還差點因此被開除。
正是有他們的堅持,「光顧著可樂,卻沒有什麼教育意義」的《吃麵條》才得以面世。
在《吃麵條》成功之後,陳佩斯與朱時茂的小品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1985年《拍電影》;
1986年《羊肉串》;
1988年《狗娃與黑妞》;
1989年《胡椒麵》;
1990年《主角與配角》;
1991年《警察與小偷》;
1992年《姐夫與小舅子》;
1994年《大變活人》;
1995年《趕場》;
1997年《宇宙體操選拔賽》;
1998年《王爺與郵差》……
在那些年的央視春晚舞臺上,陳佩斯與朱時茂承包了晚會一半的笑點,每年春晚,全國人民最盼望的就是能看陳佩斯的新小品。一如後來我們年年期盼看本山大叔的小品與馮鞏大爺的相聲一般。
但就在陳佩斯與朱時茂事業最紅火的時候,卻因為小品版權問題與央視下屬公司打官司,最後離開了央視的節目舞臺。
對於當年陳佩斯演出時「」中途罷演」「怒斥電視臺」等一系列激烈的行為,有網友評價:
爭得一口氣,輸了八百裡錦繡河山!縱然行端坐正,卻斷了自己的財路。
其後陳佩斯徹底告別螢屏,上山種樹,後又辦話劇團,期間也曾困難重重,但陳佩斯都挺了過來。
如今的陳佩斯,已成業內翹楚,劇團事業蒸蒸日上,以66歲高齡,仍紮根在自己喜愛的喜劇領域,自辦學堂,傳承著喜劇理念,為這個時代培養著一批又一批的「喜劇手藝人」。
縱觀陳佩斯的一生,光明磊落,不事圓滑,不願違背原則,不願屈求意志,淡泊名利洪流,只因他在內心深處,摯愛這個舞臺,見不得一絲塵埃。
陳佩斯為人,擔得起「楷模」二字。
我是 十年職場人,心靈寫作者。
喜歡加關注。